◎秦 莉
(江蘇省邳州市文化館 江蘇 邳州 221300)
江蘇省邳州市擁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文化藝術積淀深厚。邳州農民畫就是在這塊沃土里誕生的。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及廣大農民業余美術隊伍的不懈努力下,經過幾代美術工匠的匠心傳承,邳州民間繪畫60年來綻放出絢麗的鄉土藝術奇葩。
邳州民間繪畫早期以“門神”“灶神”等巫術祭祀畫為主。明清時期,各種年畫和喜樂畫進入家家戶戶并被廣泛使用,邳州年畫在繼承傳統年畫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清至民國之間,出現了各種繪畫專業戶及畫坊,當時數百家各具特色的年畫作坊的作品畫面秀麗、裝飾精良,是農民自己創作和欣賞的繪畫,其范圍包括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在灶頭、房屋繪制的吉祥圖畫,風格奇特,手法夸張,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從此,邳州的年畫進入了空前繁榮的階段。
從歷史上看,邳縣農村過去有畫春牛圖的習俗。在農歷立春的前一天,農民便在大門兩旁墻上粉刷兩塊版面,一塊畫上一頭牛,一塊畫上犁或耙,再寫上一首迎春詩“春年春月春水流,春人春馬春放牛,春風刮到春園內,春鳥落到春樹頭”。從春牛圖到農民畫,這不是簡單的民間傳統藝術的繼承,而是一種創舉。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農民用彩筆在墻上作畫,那時稱農民壁畫,內容多為歌頌新人新事、批評社會惡習,也稱“農民畫”。
1957年春,邳縣陳摟鄉農民張友榮發現:由于生產隊飼養員克扣牛飼料,以至牛被養得很瘦。他非常氣憤,當天晚上伏在油燈下,連夜畫了一幅草圖“老黃牛告狀”,第二天早上筆蘸鍋灰水,把這幅畫畫在生產隊辦公室門口墻上。老牛瘦骨嶙峋,前腿雙跪,帶乞求狀,訴說著吃不飽的痛苦。畫的下方寫到“老牛淚汪汪,找社長去告狀,發我的飼料糧,飼養員全扣光,飼養員呀飼養員,你是多么狠心腸!”
這幅畫一出,飼養員找隊長作了坦白,并下決心改正錯誤。大家議論說:思想工作磨破了嘴皮子,沒想到畫張畫起這么大作用。當時這件事傳到縣里,縣政府的領導到現場觀看時連聲叫好。
“老黃牛告狀”這幅畫是邳州第一幅農民畫,也是新中國第一幅農民畫,邳州由此掀起農民畫創作的高潮。這幅畫揭開了邳州農民畫發展的新篇章,也可以說這幅畫是“中國農民畫之父”[1]。
第一幅農民畫產生極大影響,農民畫創作活動也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1957年年底,邳縣每個鄉都成立農業合作社,并且相應成立業余美術組織。從此農民畫作者開始畫農業合作社的優越性,畫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生活。
邳縣農民畫在全縣范圍內更廣泛深入地開展起來了。反映農村新生活新思想的新壁畫,畫滿墻、連成片,形成了百里畫廊,內容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當時全縣三、四十個鄉,鄉鄉有壁畫、村村有壁畫;全縣四百多個農業合作社,社社有壁畫。在這樣一個群眾性美術活動中,涌現出一批新的美術骨干,比如陳樓鄉新勝一社6人美術小組,當時在全鄉畫有5萬多幅壁畫;車夫山鄉梁大娘美術組,全組8人,最大的72歲,最小的才10歲。當時民間繪畫活動達到高潮,骨干農民畫作者達12000多人,全縣成立了1800多個美術組。1957-1958年,全縣共畫壁畫9.3萬多幅,張貼畫9萬多幅。
提起梁大娘,當時邳縣的干部群眾都知道,她是車夫山公社的老農民畫家,還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這位老人創作了《玉米大王上北京》《大豆元帥》《農具改革好》《牛是農家寶》等許多作品。1960年7月15日,梁大娘美術組選派代表梁傳魁上北京參加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并在會議期間見到偉大領袖毛主席和敬愛的周總理。周總理囑咐“你們邳縣壁畫搞得好,要堅持生產,堅持業余,擴大隊伍”。
1977年2月,粉碎“四人幫”后全國第一次美術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邳縣農民業余美術骨干代表李金友應邀出席了會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傳統的民間藝術重獲新生。1988年7月,邳縣農民畫以全新的面貌再一次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中國美協副主席華君武同志參觀時說:“三十年前,邳縣農民創造了一批農民畫,確實是中國美術史上一件新事,三十年后又看了邳縣農民畫,與三十年前相比,邳州農民畫無論從技法上和形式上都有提高,內容更為豐富,繪畫的構圖大膽、潑辣、精美,造型也極具現代風格。”
1991年6月,“全國現代農民畫工作座談會”在邳縣召開,邳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1992年,邳縣撤縣建市,邳州市委、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對邳州農民畫的發展給予大力扶持,把農民畫作為邳州特色文化品牌,并成立了邳州民間美術研究院。2000年以來,邳州文化館每年舉辦農民畫學習班2期,每期學員30名左右,為期10-15天,參加學習的農民畫作者基本都可以學會農民畫創作技巧。到2018年6月止,共辦學習班126期,培養創作人員3500多名。
2016年10月,邳州農民畫走向世界,參加德國柏林舉辦的“五色土的浪漫”中國(邳州)農民畫巡展。邳州農民畫創作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其中邳州有3幅農民畫入選:鄒文才《鄉土之花》、朱成梅《美在人間》、陳良成《秋到銀杏湖》,這3件作品從全國145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邳州農民畫邁進中國美術最高殿堂。2017年,邳州農民畫被江蘇省文化廳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
邳州農民畫60年的發展,居全國各地農民畫鄉之首。但是據了解,邳州農民畫和全國農民畫鄉相比,無論是人才培養、作品數量和質量、文化交流、經費等方面投入還有一定的差距。首先,當地領導的重視至關重要,特別是在把控方向、經費落實、人員、物資的保障上。其次,農民畫的發展需要有一批專業的美術干部,這也是農民畫的特殊性。農民畫家大多數沒有進過美術院校,需要專業的美術學者來輔導,這樣才能讓農民畫家創作出更多質量好、形式美的佳作。另外,農民畫發展還要與當地旅游文創產業結合起來,讓農民畫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樣才能讓農民畫走得更加長遠。
邳州農民畫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和諧、民族團結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0年來,邳州農民畫作為民間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彰顯了中國精神,鼓舞人們堅定文化自信、守護精神家園,以勤勞的雙手創造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