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青華
(泰安市岱岳區廣播電視臺 山東 泰安 271000)
根據騰訊公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微信即WeChat合并月活躍賬戶達10.4億,微信正式成為中國首個月活躍用戶超過10億的互聯網產品[1]。微信在帶來網絡信息“爆炸式增長”的同時,其“人人都是媒體”“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新媒體生態,也在客觀上為虛假新聞的滋生提供了溫床。
2015年7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6(2015)》,對2014年傳播較廣、比較典型的92條假新聞進行了多維度分析,發現有59%的虛假新聞首發于微博,7%的虛假新聞首發于微信,兩項相加,66%的虛假新聞首發于“雙微”新媒體[2]。時過一年,《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7(2016)》調查了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期間,微信公眾平臺中的謠言傳播特征與受眾心理機制。調查發現,在虛假新聞的傳播渠道中,受訪者遇到疑似謠言有60.6%在微信上,遠遠高于微博的15.2%和論壇貼吧的21.6%[3]。僅僅一年時間,微信的虛假新聞首發占比由7%上升為60.6%,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驚詫。這也說明,微信已取代微博,成為虛假新聞的主產地。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用手機上網看新聞已經成為人們的首選。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新聞制作者,人們不僅能夠用手機看新聞,還能通過手機制作并傳播新聞。任何人都能注冊微博、微信和微信公眾號,而且是免費開放的,用戶只要動動指尖,就能推送任何真實或不真實的信息,也可以發布自己首創的代表自己主觀意愿的文章,新聞制作發布的成本幾乎為零,而且微信的匿名性更使有些人有恃無恐,隨心所欲制作或傳播虛假新聞。微信信息制作、傳播低門檻,零成本,為滋生虛假新聞創造了平臺條件。
受不同人群文化水平、專業知識、閱歷經驗、辨析能力的影響,很多人不能在信息爆炸的海洋里辨認出哪些是真實信息,哪些是虛假信息。加之微信朋友圈是建立在“熟人”的基礎上的,圈內朋友彼此信任度較高,用戶黏性較強,只要一人牽頭,就容易形成“羊群效應”,很容易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
微信是全員參與的開放平臺,缺乏傳統媒體的“把關人”。自媒體由于缺乏約束和監管,在時間和空間上擁有很強的自主性,每個人都能夠自由隨意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僅有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信息,還會有許多消極的負面信息。有些人為了滿足存在感,任性而為,隨意地發布或轉發道聽途說的不實信息;有些人把微信自媒體當作宣泄工具,隨心所欲、不負責任地發布負面虛假信息,使微信淪為某些群體事件的輿論工具。
經過多年的深入調查分析,筆者發現一些微信用戶蓄意“制假售假”。比如有的微信公眾號為了博眼球、搶關注,利用用戶的獵奇心理,不擇手段地吸引“粉絲”;比如有些房地產商惡意炒作“中心城市”評選,企圖通過發布國家中心城市虛假信息,抬高城市地位,進而炒熱房市、抬高房價。
之所以有些微信謠言會越演越烈,與某些部門反應遲緩、辟謠不及時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在重大突發性事件面前,政府應急部門應第一時間發布事實真相,對微信等自媒體虛假信息及時辟謠,澄清事實,以正視聽,以正面的聲音壓倒負面的謠言。
依法監管跟不上步伐,監管不力成為微信等自媒體虛假信息泛濫的“短板”。有關監管部門對微信謠言束手無策,無所作為,使謠言傳播低成本、無代價,讓一些違法犯罪分子趁機傳播虛假新聞,給社會輿論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謠言止于智者,更應止于“治者”。對微信謠言的治理必須加強源頭治理、依法治理、系統治理,多管齊下、協同推進,建立完善長效治理機制。
微信運營商網絡平臺應擔負起遏制微信謠言、凈化網絡空間的責任,對公眾微信平臺實行信用評分制度,對優質平臺放寬信息推送數量限制,對不良平臺及時進行處罰糾正,問題嚴重的直接做封號處理。
完善信息篩查技術,實時監控、過濾,發現疑似謠言,及時采取屏蔽、刪除等舉措。一旦出現謠言傳播,及時辟謠,消除不良影響。
互聯網雖是虛擬空間,但不是法外之地。對微信等互聯網虛假新聞有效管控和治理,從根本上遏制謠言,必須堅持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全社會營造“不敢造謠傳謠、不想造謠傳謠、不能造謠傳謠”的輿論環境。執法部門要嚴格依法監管,強化打擊,對故意造謠或傳謠者予以嚴懲,增加微信造謠、傳謠的違法成本,推進微信等新媒體空間法治化。
在重大險情和群體性事件面前,微信等自媒體成為負面信息的主要“推手”。一些好事者按照自己的好惡,隨意編發“小道消息”,致使一些小事件擴大成大事件、一些好事件惡化為壞事件,進而發展成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因此,政府部門要加強謠言預警預防體系建設,一旦出現突發事件,要及時公開發布官方正確信息;謠言一旦達到一定的傳播量,必須及時辟謠,澄清事實真相,把謠言消除在萌芽狀態。
在新媒體時代,大眾成了新媒體的主體,這是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沒有過的。要從根本上治理微信等虛假新聞,必須堅持“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用新思想幫助廣大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輿論導向觀;切實增強法治意識、責任意識、自律意識,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提高媒介素養;學會理性思維,克服盲從心理,抵制利益誘惑,提高虛假信息免疫力,加強自我管理、自我把關,做到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調動全員發動、全員普及、全員參與正確、規范收發真實微信信息的積極性,傳播好聲音,凝聚正能量,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
微信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打破了一元化、壟斷式、自上而下的傳統媒體傳播格局。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海量信息噴涌而來的同時,也必然會捎帶著虛假新聞。正確的方式是順應新形勢,開動新思維,把握新規律,探索新辦法,運用新手段,解決新問題,營建良好輿論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