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向紅
(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20)
為開展“鄉村稼穡情·振興中國夢”全國農科學子聚力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鄉村文化創意工作室”團隊成員來到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團隊成員調查了解石節子村具有的鄉村文化元素、種類,了解石節子村在發展建設中對鄉村文化元素的創新利用情況。
通過走訪調研,團隊成員了解到石節子村通過雕塑藝術和鄉村文化的完美結合,成功與國內外進行文化方面的多元互動,給當地帶來了人脈,改變了村民的思想意識和精神面貌,促進了當地鄉村文化的發展。
但是受資金缺乏等因素限制,文化賦能經濟發展還有待加強。現將實踐情況報告如下:
石節子村坐落在距離秦安縣5公里的深山大溝里,只有13戶人家。地處偏僻,干旱少雨,村民一般以在城里打工和農產品的收成作為經濟來源。曾經努力求學走出石節子村、現就職于西北師范大學的副教授、雕塑家靳勒,從2005年被選為村里的名譽村長后,嘗試通過雕塑藝術,讓大家關注甘肅貧困山區農村及農民的生存狀態。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缺水貧瘠的石節子村依靠13個鄉村美術館的形象走入了國際視野。通過邀請國際友人來訪、電視臺報道、名人進村、大學生研學實踐、舉辦各類藝術節等等,石節子村以多元的形式與外界展開了交流,昔日寂靜的小山村受到了國內外的關注,迎來了八方賓朋,也活躍、豐富了當地的文化生活,改變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意識[1]。
調研發現,13戶石節子鄉村美術館收集了十多年發展歷程中所有的圖片、圖書、資料、美術作品以及發生的故事等。這些均是石節子村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是獨具魅力和特色的[2]。對于一個有著13戶人家的小村莊來說,這些文化資源是豐富的、也是獨一無二的。
高雅藝術與鄉村生活創意融合,在貧瘠的黃土地上開出神奇絢爛的藝術之花。石節子村的每一戶人家就是一個美術館,如海祿館、保元館、調調館、銀銀館、女女館、根成館、連成館、茂林館、同生館、五成館等13個鄉村美術館。每一戶的館名、院落、家禽、農具、生活用品等,在石節子村這樣一個特定情境和區域中都成了藝術品,連同周圍的樹木、田野構成了一幅幅動態風俗畫。石節子村的路旁、樹上、墻頭、地里、草間、崖邊到處可見來自各地藝術家或美院學生及村民創作的作品,這些作品均是利用鄉村特有的風物創作而成。
藝術家把鄉村的一草一木都變成了寶貴的創作材料,讓這個小鄉村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如今的石節子村,也是各大藝術院校的學生進行研學、創作的基地。現在石節村幾乎每天都有外地人來訪,具備發展文化旅游的條件。
鄉村文化有物質性和精神性文化之分,物質性鄉村文化包括景觀田園、建筑設施、農耕生活、鄉村飲食、服飾服裝、手工藝品等;精神性鄉村文化包括鄉規制度、禮儀民俗、布局規劃、民間藝術、雜技游藝、語言藝術等[3]。
根據調研,石節子村有獨特的富有藝術氣息的山村田園和雕塑作品、鄉村建筑景觀,保留著傳統農耕生活的生產方式、大量農業生產實施設備和傳統加工工藝如草編、捏塑、織繡等,還有石節子小鋪及不成熟的陶藝作品等。花椒是村里的主要經濟作物,除了正常種植的常規作物外,石節子村還有蘋果、桃子、杏子、土豆等物產以及村民制作的無包裝不銷售的杏干、杏醬、果干等。
石節子村的精神性文化資源比較豐富。如讓大學教授兼藝術家當村長,開展“藝術進村莊、進生活”活動,是石節子村的特有村規組織;石節子村2015年舉辦為期一年的“一起飛——石節子村藝術實踐計劃”活動;2017年舉辦為期15天的“鄉村密碼——中國·石節子村創作營”現場藝術創作與展覽活動;石節子村的庭院布局有自己特有的宜居依據;石節子村的社火、戲劇表演等文化活動;石節子村附近獨具草藥簽的道觀及其民俗活動;石節子特有的故事(靳祿海先生講的神仙洞道人的故事和草藥簽的來歷,靳彩琴關于金馬的傳說)等等[4]。
石節子村雖然是個小村莊,但也是一塊風水寶地,當地還擁有溫泉、花崗巖等可以開發的自然資源。
石節子村目前還在使用傳統的土炕、旱廁,洗澡設施幾乎沒有,廚房也還是古老的舊式廚具,加了一些新電器,由于食宿條件的限制,加上距離秦安縣5公里的距離,沒有什么娛樂休閑項目,留不住客人[5]。只有極少來石節子村的客人能和村民們吃住在一起,大多數因食宿不便不停留。因此石節子村的文化交流活動頻繁了,但經濟發展方面并沒有得到提升。
當地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開發。石節子13戶美術館主要展示的是村民與外界交流活動的照片,一些美術作品沒有地方放置,被擱置起來,能被展示的美術作品數量較少[6]。目前石節子的美術作品主要是陳列在村子各處的、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和各大藝術院校的學生創作的藝術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城市文化特征明顯,對鄉村特色體現不足。有的作品因為風吹日曬已經散架脫落。
目前,石節子村沒有可以產生經濟價值的文創產品,沒有可消費的娛樂性產品。具有當地特色的美術作品數量不足,當地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沒有充分開發。
石節子村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受到了政府及藝術界專家、教育界藝術院校師生等各方的關注和支持,還有社會人士熱心參與扶助石節村的公益事業。其中在甘肅工信委的20萬資金的支持下,石節子村將山腳下的溫泉引到了村子里。石節子村在文化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瓶頸。
調研發現:目前石節子村,最需要解決的是游客接待問題,其中的食宿問題最為重要,主要是住宿條件改善和廚房改造問題[7]。因此,石節子村目前最需要資金投入和設計方面的智慧支持。
石節子村通過“藝術進村、進生活”活動,營造文化氛圍,提高了人氣,但是正如村民所說的“藝術重要,雨水更重要”,石節子村不僅需要藝術和美,也需要富裕的生活。要發展石節子村的經濟,還需要爭取資金方面的支持,發展文旅產業,開發文創產品,發動各方力量參與鄉村振興[8]。
石節子村的發展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食宿條件的改善。因此,石節子村需要資金融入和高水平的設計,提升文旅的接待能力。造訪石節子村的大多數是具有城市文化背景和受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他們對城市文明耳熟能詳,他們不遠萬里來到甘肅,對甘肅的鄉村發展感興趣,所以吃的可以是野果、菜蔬,住的可以是茅草屋、土坯房,但是要有先進的水電暖設施,一定要有干凈味美的菜肴,一定要有當地文化特色。
1.充分挖掘石節子村鄉村文化資源,尋其核心文化元素開發出大量的可供賞玩的鄉村傳統手工藝品和可供紀念的文創產品;
2.積極挖掘當地農耕文明的文化元素,開發可供體驗的鄉村娛樂設施;
3.利用大文化圈的魔力,發展文旅產業。將石節子村納入秦安的大地灣、天水的麥積山、通渭的書畫、隴西的李氏龍宮等的大文化圈內,發展文旅產業。
4.把石節子村辦成雕塑培訓基地,聯合鎮上的幼兒園、小學,開設興趣課和興趣班,辦雕塑學習幼兒園、雕塑學習小學,既可以發展成產業,也可以讓學生從小掌握一門技能,可以為石節子村積累美術作品,為石節子村的文創產品開發預備后備力量。
石節子村在振興鄉村文化方面跨出了非常成功的一步,要實現“文化繁榮+經濟發展”的鄉村美、鄉村富、鄉村強的奮斗目標,還需要各方持續地努力。在石節子鄉村美術館,每一張照片都蘊藏著一個鄉村振興夢、一份深厚的稼穡情,其中“熊貓藝術團”的趙半狄先生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他是第一個把藝術情懷和藝術種子播撒在石節子村的外地藝術家。在鄉村發展中,特別需要全社會各方的參與和努力,尤其要讓每一戶村民能享受到鄉村巨變的紅利,激發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激情,同時賦予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更要發動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參與鄉村振興的社會實踐;發動更多的學有所成的賢能人士參與到石節子村的事務管理中來,獻計獻策、分擔責任、奉獻光熱。
石節子村是甘肅文化興村的典型,也是鄉賢能人治村的一個典范。它對于如何在鄉村治理中引進高級人才、引進高端智慧、發展繁榮鄉村文化,均是一個很好的示范,它反映的問題和達到的效果,都是很好的案例,需要當地政府、高校和研究機構引起重視。研究石節子村發展歷程和面臨的問題,及時解決鄉村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能夠為甘肅鄉村振興尋找更多的發展思路和渠道。研究和支持石節子村的發展,能積極帶動各方力量參與鄉村和鄉村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也呼喚更多的賢能人士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