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
(遼寧省撫順市雷鋒紀念館 遼寧 撫順 113001)
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中國踐行文化自信之路任重而道遠。新時代之下的博物館,應成為一個文化教育與文化傳承的主陣地;應成為連通傳統文化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應成為先進文化發展的佐證人和踐行者。
新時代博物館人,肩負歷史的重任,應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個人文意義概念,具有廣泛性和復雜性。這里引用《現代漢語辭海》中對文化的定義: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1]。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使我國長期立于世界強國之林必不可少的精神積淀。華夏文明歷經數千年的風雨砥礪,不斷融匯、提煉、傳承,形成了璀璨奪目、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遠有“諸子百家”“四書五經”“古代六藝”“四大發明”;近有“美食文化”“紅色文化”“中國功夫”“國學熱潮”。“文化”再度成為熱門詞匯。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及傳統文化,提出“文化自信”,并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的高度做出深刻闡述,為我國邁向文化強國之路指明了方向。
源于文化的廣泛性和復雜性,文化強國之路必定不會一帆風順,會充滿荊棘險阻。如何克服萬難?這就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需要每一個社會單元的共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博物館作為弘揚和傳播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是我國踐行文化自信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對于博物館,其職能究竟有哪些呢?這就要從博物館的定義說起。關于博物館的定義,古往今來版本頗多,現行博物館定義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于2007年在維也納召開的第22屆大會修訂的:“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2]
從中可以看出,博物館的職能主要以收藏、研究、教育為主,三者間相輔相成,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藏品是博物館的根基,沒有一定數量且有價值的藏品,就不能成為博物館;只有通過對藏品的深入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其歷史文化價值;教育則是博物館將研究成果展示、傳遞給觀眾,從而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重要手段。
我國近代博物館產生于20世紀初,業界習慣將1905年張謇創辦的我國第一個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作為我國博物館業的開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博物館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代博物館在收藏、研究、教育三個基本職能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不斷加強對典藏展品背后故事的挖掘與研究,進一步豐富博物館文化內涵。
今天,博物館收藏職能已經由被動征集為主轉變為主動收集與被動征集并重,逐漸重視對文物的收集與保護;研究職能由表及里、與時俱進,重視對藏品的深度挖掘,關注藏品的現實意義;教育職能已經從最初的“請勿動手”到如今的“身臨其境”,陳列形式逐步以靜態轉為動態,倡導游客親身體驗、動手參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建立文化自信的過程,離不開整個社會文化氛圍的營造;離不開每一個文化傳播者利用符合時代性的優質載體對文化的傳播;離不開文化自身不斷地豐富和擴充。氛圍營造、拓寬載體、自身挖掘,這是中國文化自信之路的“三大法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博物館在我國踐行文化自信的過程中也應該充分發揮“三大法寶”的作用,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助力護航。
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使博物館成為踐行文化自信的主陣地。
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博物館自身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的服務團隊,才能讓游客在館內更加樂于聆聽講解員的講解,更好地融入文物故事中,從而對館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當今時代背景下,為民眾提供優質的文化視聽享受,通過由淺入深的講解方式,讓游客喜歡看、看得懂,主動聽、聽得明白,才是博物館增強吸引力的工作目標。做一名好老師、做一個優秀的宣教者,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通過改變與創新,讓民眾對博物館、對博物館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擺在當今博物館行業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半個多世紀以來,撫順市雷鋒紀念館歷經四次改擴建,在陳展手段、形式上融入了現代陳列理念,展現了全新創意。館內吸取了國內外先進文化藝術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經驗,與撫順市雷鋒紀念館特有的文化特征相結合,通過聲光效果控制、組合場景再現、蠟像等的有機結合、立體渲染,使展示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洋溢著時代氣息。在陳列思路上,突破了傳統平鋪直敘的模式,著重設計、制作了多處亮點,汲取了當前國內名館陳列之長,這些先進的展示手段和高水平的展現形式,使雷鋒精神得到深刻、豐富而生動的再現。在打造館區文化方面與時俱進,多措并舉,不斷推陳出新。
一是精心打造雷鋒碑苑區。雷鋒碑苑是世界上首個以雷鋒為主題的碑苑區,位于展館西側,東西走向,延長數百米。22塊碑石暗合雷鋒22年光輝生命歷程,由22個省市、地區書法大家題寫,兼顧楷、隸、魏碑、行草、小篆等多種書體,依松傍湖。碑苑區主題為“雷鋒頌”,內容包括雷鋒詩文以及歌頌雷鋒的經典詩篇,是雷鋒事跡陳列館的豐富與延伸。游人漫步于園區之中,綠樹成蔭之下,駐足碑前,讀上一篇雷鋒詩文,細細品味雷鋒精神的內涵[3]。
二是設立雷鋒書屋和雷鋒主題郵局。通過在全社會廣泛征集,雷鋒書屋現有雷鋒圖書種類500余種,合計3500余冊,其中包含雷鋒經典書籍、雷鋒故事、雷鋒日記、偉人故事及紅色經典故事等。書屋免費對外開放,年接待量可達30萬人次。雷鋒郵局先后推出雷鋒紀念冊、紀念封、明信片、書包、水杯、雷鋒雕像等70余種雷鋒文創產品,深受廣大游客的喜愛。2018年9月28日,正在遼寧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乘車來到撫順市雷鋒紀念館視察,在雷鋒主題郵局的柜臺前,親自詢問了金色雷鋒雕像的材質和價格,并隨后自己掏錢買了一個。一時間,雷鋒書屋和雷鋒主題郵局再次成為各地游客到館參觀的聚集地,那個金色雷鋒雕像更成為了館內炙手可熱的明星產品。
三是巧妙增添雷鋒元素,使其駐扎于館區每一個角落。正門前雷鋒之路上二22顆紅星;兩旁22塊雷鋒日記碑;展館正門前兩側22個燈柱;序廳上方22顆火紅的小五角星,22這個特殊的數字穿插于館區四處,它寓意雷鋒短暫而光輝的22個春秋,象征著他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園區內設有“火紅的青春”藝術雕塑,寓意著雷鋒的青春歷程熱情似火。展廳二樓尾聲,放置了游客可自行領取的“雷鋒書簽”。書簽制作精美,每一個書簽都記載了一段經典雷鋒故事,一個小小的書簽能夠成為一種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讓游客將雷鋒精神帶回家鄉,更好地傳播雷鋒文化。漫步墓區,常綠樹種所占比例近半成,蒼松翠柏寓意著雷鋒精神經久不衰、四季常青。
對于博物館來說,文化應該附著于館內外每一個元素之內,使各元素之間形成合力,共同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元素,讓游客真正對館內文化產生興趣,從被動的聽變為主動的聽,從隨意瀏覽變為認真的駐足觀看,從而使博物館成為踐行文化自信道路上的堅實陣地。
不斷拓寬宣傳渠道,多途徑傳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質文化,主動搭建通往民眾精神世界的橋梁,讓博物館成為踐行文化自信過程中的一座橋。
一個行業若是脫離時代,一切都將無從談起,博物館也是如此。宣傳工作需要靈敏的嗅覺,需要適應時代的變遷。在當今時代背景下,作為文化傳播的主力軍,博物館行業需要打破固有思維,不斷學習、摸索、拓寬文化宣傳的新途徑。根據受眾群體的不同,充分利用當下流行的新媒介,打造出一批宣傳新載體,以形式多樣的宣傳手段,讓民眾被動認識、主動了解、樂于接受博物館文化。2004年,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官方網站正式上線。此后十余載,網站經過多次改版升級,已成為最新的中英文版,下設47個常設專欄,5個滾動專欄,信息內容每日更新,年瀏覽量近6萬人次。近年來,雷鋒紀念館與時俱進,創新載體,不斷拓寬宣傳新渠道。先后開設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抖音號、新浪官方微博、官方今日頭條并開通網上展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探尋藏品背后的故事,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佐證人,博物館是人們全面、直觀了解歷史和文化的有效途徑。
傳統文化中既有值得學習與傳承的優秀文化,也有許多與時代不符的內容。同時,部分傳統文化往往形成于特定的歷史年代,若將其直接融入當今社會文化之中,難免會顯得方枘圓鑿,讓民眾難以理解和接受。因此,在不同時代背景下,不斷地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提煉與總結,使之成為人們便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時代特征的傳統文化,是時代賦予博物館人的重要使命,也是博物館充分發揮自身研究職能的前進方向。
近年來,撫順市雷鋒紀念館注重理論研究,深挖藏品背后的故事,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2010年至今,館內研究人員先后在國家級、省市級書籍、報紙等刊物發表理論文章百余篇,參與出版書籍十余本,挖掘文物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十余則,充分發揮了博物館的研究職能,進一步豐富展館文化內涵。同時,館內研究人員先后申報參與課題研究,對新時期雷鋒精神及紅色文化的內涵與發展不斷深入研究,取得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