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清
(三明市第九中學,福建三明 365000)
現階段,教育領域的課改力度正在不斷加大,由于大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依然使用傳統僵化的教學方法,導致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阻礙課改深入發展。不僅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嚴重打擊,也無法對課堂所學進行實際運用,造成了學生對課堂所講知識的片面理解,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造成了嚴重影響。如何打破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實現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就成為了如今高中英語教學首要面對的難題。
“對分課堂”是由中國原創的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方法,其核心理念在于“對分”二字,即將課堂時間進行均勻分隔,將一部分時間分給教師,進行課堂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另一部分時間分給學生,通過課堂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討論學習。
對分課堂將教學互動分成幾個主要模塊,其中包含了:講授教學、內化吸收以及合作討論三個主要過程。在此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將教師的課堂講解與學生的分組討論的時間科學錯開,雙方為彼此流出了各自所學的需求時間,在教室的課堂講解結束后,會預留給學生一周左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并進行個性化的內化理解與吸收,隨后組織學生進行合理的課堂探討,提升英語教學質量。
在對分課堂中,教師講授作為課程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對課堂內容的設定與講解方法的使用都對整體課堂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由教師為學生介紹主要課堂內容,從基本單詞概念出發引出重難點知識的講解,抓住句型中的語法對長難句進行結構拆解分析。同時,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領悟翻譯技巧。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重點對主要知識點進行擴充講解,盡量打破原有千篇一律講解的教學習慣,不僅浪費課堂時間,同時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教師在課堂講解結束后,應通過布置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在固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不僅是對所結束課程的內容鞏固,同時也包含對新課程的預習。在內化吸收的學習階段中,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學生可以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散思維,不斷突破創新,對不同的知識點闡述自身的獨特認識,為下節課的課程做好討論預習。作為課堂討論的基礎環節,作業完成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討論效率,因此,教師應將布置的作業進行系統處理,并為學生提供及時的解答與幫助,以最快速的反應對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評價與反饋,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討論作為對分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分課堂的關鍵環節所在。對分課堂與傳統教學模式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隔堂討論”這一關鍵環節,在課堂討論過程中,轉變了傳統教學的教育主體,學生代替教師成為了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旁進行必要的指導,并在學生需要時提供及時的幫助,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給與及時的支持,為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有利于幫助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創設健康的英語語言環境,學生可以將課堂中的重難點詞匯與句型寫在黑板上,并鼓勵學生對其進行講解與分析,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與英文書寫能力,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學生在課堂討論中勇于表達自己的獨立見解,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在交流中,可以實現學生之間學習方法的相互借鑒,促進學生之間的良性交流互動。學生在交流中,教師應鼓勵其對現有的學習方法進行深入挖掘,探究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不斷的補充與完善,優化學習方法,改善學習質量。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在一旁給予及時的指導與幫助,糾正學生在討論學習中存在的錯誤,并對其學習結果進行綜合評判,為學生提供及時的成果反饋,從而激發學生的討論積極性,促進其對英語學習的熱情。
教師在課堂講解中,教師對課堂內容的講解越是詳盡,學生的理解就越容易受到局限。由于教師已經完整的將課堂內容與重難點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只需要照搬照抄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即可,這就直接對學生額思維能力造成了不良影響,阻礙了學生進行動腦思考,從而壓縮了學生的思維上升空間。在使用對分課堂進行高中英語授課的同時,教師只需要將課堂內容的大體框架提供給學生即可,對課堂中涉及到的基礎概念以及重難點詞匯進行合理處理,幫助學生解析重點句型,縷清語序及詞義。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應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時間,完成學生對知識點的內化吸收,在自主能動性的指引下,完成老師預留的課后作業。教師在作業的預留問題上,應加強重視,提高學生對作業重要性的認識,結合課堂所講內容,為學生預留系統、完整的課后作業,加深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與記憶。同時,教師應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及時評價,給與學生正確的指導,幫助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規避類似錯誤。
學生應在內化吸收過程中自主安排學習時間,明確后期的課堂討論內容,科學的分配好自己的課后時間,鞏固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最大程度的提升英語成績。在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引導下,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從基礎概念中提煉出重點與難點知識,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思維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在傳統高中英語課堂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擁有絕對的課堂權威,學生則扮演受眾群體的角色,從旁聽取講解。在對分課堂這一新型教學課堂中學生從知識的接受者轉變身份,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變為課堂教學活動的掌控者,教師則有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知識傳授者,轉變身份成為課堂討論環節的引導者與討論成果的評價者。師生角色之間的地位互換,完成了其自身責任的轉變,彰顯了新型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身份的護互換,不僅避免了傳統機械教學模式中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尷尬,同時,優化了師生關系,提升學生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參與熱情,促進學生對英語課堂的接受與理解。
傳統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只片面的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就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形成了極大的阻礙。對分課堂的出現打破了傳統英語教學課堂中的單一標準,不再以終結性的教師評語作為英語學習的主要考察方式,而是通過具有過程性的評價為學生提供有彈性的評價機制,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及課后的自我吸納,通過對課堂討論中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教師應為對分課堂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幫助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并將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頻次與成果等多項結果納入考核指標中。不僅可以實現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全方位動態及時監控,同時,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與課后學習情況,發現學生的英語弱點,并對其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英語教學,對其弱點進行不斷完善與優化。評價機制的設定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學生應付考試出現的為了學習而學習現象,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英語難點。
綜上所述,對分課堂作為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促進了師生之間“教”與“學”的有效互動,最大化的彰顯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優化教學成果。對分課堂的教學理念符合高中課改的要求,對高中英語成績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效果。目前階段的對分課堂仍處于初步的探索過程中,需要在日后進行積極的實踐與完善,才能實現對分課堂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