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楓
摘 要: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面臨“從注重擴大資源轉向擴大資源與內涵建設并舉”的戰略轉型,其關鍵在于要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為滿足新時代對高素質幼教人才的需要和“有質量”學前教育的要求,作為舉辦學前教育專業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和以幼兒園為主體的幼教機構,雙方需要從五個方面進行深度融合,攜手共建學前教育人才培養培訓的新機制。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學前教育;質量;園校融合;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2-0152-03
教育部等四部門在《關于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意見》[1]中指出,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建成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隨著我國學前教育事業規模發展力度的不斷加大,下一步“辦好學前教育”[2]的重點必然要“從注重擴大資源轉向擴大資源與內涵建設并舉”[3],從而實現學前教育發展的戰略轉型。為此,江蘇省強調要“創新機制,強化師資”,特別還提出了要“深化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與教學改革,提高培養質量,強化實踐能力。”[3]這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無疑明確了改革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應用型本科高校學前教育人才培養要著眼于幼教職業要求和社會需求
高等院校是進行專業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重要機構,不同類型的高校在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層次、類型、目標、模式、途徑、方法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應該是異質而有各自特色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要以對“服務面向”的精準定位作為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前提,把凸顯適應職場要求和社會需要的“應用性”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作為關鍵。
學前教育的改革發展對作為專業人員的幼兒教師隊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從多年來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入職后的調研與幼教機構的反饋來看,多存在著這樣的困局:即應用型本科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后新入職的幼兒教師,雖然在學前教育的理念和理論素養上有優勢,但在幼兒園保教工作崗位上的適應性和所需的實踐能力、工作技能往往有欠缺。這是需要舉辦學前教育專業的應用型本科高校予以重視并解決的問題。
舉辦學前教育專業的應用型本科高校不僅要抓住大力培養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契機,更要高度重視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價值取向,并科學設計以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方案,深入推進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的模式。不僅要提高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效率,更要重視在實踐層面切實提高以實踐能力為本的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從而為推進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轉型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保障。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學前教育人才培養要進行“園校深度融合”的機制創新
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應用性人才培養的途徑上要走產學研合作之路是大家的共識。它不僅可實現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也可為高校教師提供鮮活的教學與科研課題,可以使研究成果得到驗證或推廣應用,還可使合作的對方在解決實際工作問題上及時得到來自高校的指導和幫助。應用型本科高校應主動尋找、建立和加強與合作方的聯系,并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應用型本科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在產學研合作上的突出作為就是園校合作,而且為了適應新時代的幼教職業要求和社會需求,必須要在“園校深度融合”的機制上繼續創新。
所謂園校深度融合,系指舉辦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和以幼兒園為主體的幼教機構,不僅是在傳統意義上雙方要在學生的見實習方面搞好接收和被接收的合作關系,更應在諸如學前教育理論研討和實踐操作的互通互聯、學前教育設施設備的共享共用、承擔培養培訓學前教育人才任務的師資和幼兒園一線教師互相到對方單位兼職業務或管理工作、學前教育學術研討活動的相互邀約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從而使園校共同成為推進學前教育發展戰略轉型的生長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園校深度融合要從以下五方面深入推進。
1.學前教育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上
學前教育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和學前教育實踐對理論的反哺與檢驗是辦好“有質量”學前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體兩面。從現狀看,一方面,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投入了較大的精力,努力使人才培養合格達標,在學前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教學科研上,培養的人才具有較好的功底和優勢。另一方面,以幼兒園為主體的幼教機構反映幼師入職后的適應期偏長,難以盡快獨當一面地開展保教工作,而幼教崗位的不少在職人員動手能力雖然較強,但存在著學前教育理念滯后,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對幼師作為“履行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的要求存在差距的問題。
因此,承擔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任務的高校和幼教機構必須在學前教育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上實現深度的融合。
應用型本科高校有責任和義務積極主動地為幼教崗位在職人員提升和改善專業理念和專業素養進行專題性、模塊化的指導培訓,為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進行“反向倒逼式”的頂層設計和課程設置,創新以能力為本、以實踐為價值取向的“理實融通、道技相長”的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的模式;幼教機構有責任和義務為廣大在職幼師積極創造繼續教育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提供實踐平臺和實訓現場,切實加大現場指導的力度,避免出現對見實習的幼師只接待而不放心、不放手使用的現象,使廣大幼師真正通過“試崗”而盡快“適崗”;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理論教學上適當降低學時比重、提高理論學習有效性和在實踐教學上加大力度園校雙方要達成共識。除了對學生進行集中性的見實習安排,要適當增加各學期中的實踐教學比重,甚至可在每周(或每雙周)安排學生自主進行一日見習或半日見習,并建立有要求、有考勤、有指導、有反饋的“四有”保障機制。
2.學前教育設施設備的共享共用上
學前教育設施設備是開展好學前教育人才培養培訓工作和“有質量”幼教實踐不可缺少的物質保障。從現狀看,一方面,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普遍購置了大量的設施設備,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類的圖書資料、數據庫資源購買和實訓室建設上,往往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以實訓室為例,很多高校設有衛生保健實訓室、兒童行為觀察室、手工制作實訓室、教玩具制作實訓室、蒙氏教育實訓室、奧爾夫音樂實訓室等,堪稱豪置,但這些設施設備不僅極少主動對幼教機構開放,而且有些實訓室在校內的利用率也不高,甚至不少實訓室往往更多的是作為對外展示的“門面”;另一方面,幼教機構在開展保教活動的設施設備上雖顯不足甚至欠缺,但在提供自制教玩具、室內區域材料、室外活動器械配置等方面很有特色,實用性、環保性和裝飾性較強,而幼師生參與制作和布設的力度往往不夠。
所以,建立園校在學前教育設施設備的共享共用非常重要。承擔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任務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和幼教機構要加大相互開放、共享共用的力度,并形成長效機制,實現學前教育設施設備共享共用利用率的最大化。
3.培養培訓學前教育人才師資上
學前教育師資隊伍是辦好“有質量”學前教育的關鍵因素。從現實看,一些承擔學前教育人才培養培訓任務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對鮮活的幼教實踐缺乏感受,往往閉門造車,對來自學前教育實踐的相關專業理論言之滔滔而乏物,高校的一些教師深入幼教機構更多的是出于自覺而非機制保障;不少幼教機構的教師在一線長期工作,雖經驗豐富而學理不足,制約了專業化發展的進程和學前教育領域拔尖人才的涌現。
所以,非常必要建立一種園校深度融合的師資激勵機制,即激勵承擔學前教育人才培養培訓任務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特別是承擔學前教育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等側重專業理論教學的教師)“放下身段”,愿意主動深入幼教機構,或進行實地調研,或作為園長助理,甚至或作為幼兒班級的配班教師,進行為期三個月到一年不等的深入體驗和保教實踐感受,并反哺專業理論課的教學;激勵經驗豐富的優秀幼兒教師樂意到相關高校承擔一定的專業課教學指導任務——特別是諸如幼兒園活動設計、環境創設、游戲指導、幼兒園管理等側重培養專業技能的課程,并使其自身在高校濃郁的文化氛圍和專業氛圍中得到熏陶,專業化不斷提升。
4.學前教育學術研討活動上
學前教育學術研討活動對于樹立學前教育工作者正確理念、交流工作經驗、促進學前教育改革發展、提高學前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兼有教學與科研任務并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在組織開展學前教育學術活動方面一般具有站位高、立意遠、視域寬、范圍廣、訊息新等優勢,在把握甚至參與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走向、學術交流、理論探討等方面往往高屋建瓴,而對學前教育鮮活的生態與實踐上的具體做法不足。另一方面,幼教機構所組織開展的教研活動一般具有接地氣、主題實、重方法、人員少、重能力等特點,在學前教育的實踐層面往往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但前瞻性有一定的局限。
所以,在學前教育的學術教研活動上,要建立相互深度融合的機制,實現應用型本科高校學前教育學術活動和幼教機構教研活動的雙向融通,不僅使廣大幼兒教師有機會在學術活動中接近大師、提高學養,也使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更多的教師親臨幼教實踐現場,在溝通交流和指導幫助一線幼兒教師的同時厘清幼教現狀、提升專業水平。
5.學前教育園校合作的組織機制上
現實中,舉辦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和幼教機構的園校合作,往往肇始于雙方接受各種評估驗收工作的需要和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見實習的需要、隆重于雙方合作簽約的儀式、體現于學生的見實習階段,卻淡薄于日常的溝通和諸方面的深度融合。究其原因,雙方的園校合作缺乏組織機制保證是一個重要因素。
為切實促進園校在以上諸方面進行深度融合,園校不僅要簽訂相互協作、互利共贏的協議,還應建立責任心強的固定聯系人制度、由雙方主要領導及業務骨干參加的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及區域學前教育研究聯盟(研究中心)制度。作為橋梁,固定聯系人可在及時溝通園校雙方相關事務方面發揮作用,而聯席會議制度可就園校雙方相關的重要工作進行及時而精準的溝通協商,從而確保園校深度融合的落實,區域學前教育研究聯盟(研究中心)制度則可在對學前教育工作的深度研討方面發揮協作攻堅的作用。
三、“園校深度融合”是辦好“有質量”學前教育的客觀要求
實現學前教育發展“從注重擴大資源轉向擴大資源與內涵建設并舉”的戰略轉型,辦好“有質量”的學前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則是其中的關鍵。如果單靠培養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高校或以幼兒園為主體的幼教機構,往往事倍功半;同樣,如果園校雙方只是滿足在傳統意義上的對見實習學生搞好接收—被接收的合作,也無法滿足新時代對高素質學前教育人才的職業需要和“有質量”學前教育的社會要求。
園校雙方都必須要不斷激活學前教育人才培養和在職幼兒教師專業素養提高的思路,特別是在深度融合上,雙方都要想實招,出實力,辦實事,重實效,攜手共建學前教育人才培養與有質量學前教育的新模式新機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意見[DB/OL].[2019-05-06].http://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705/t20170502_303514.html.
[2]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2019-05-06].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7.htm.
[3]江蘇省關于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劃的意見[DB/OL].[EB/OL].[2019-05-06].http://www.ec.js.edu.cn/xxgk/jcms_files/jcms1/web1/site/art/2015/6/23/art_261_5042.html.
[4]施良方.課程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5]虞永平.王春燕.學前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牟映雪.劉焱.學前教育學[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
[7]張曉輝.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問題與對策[J].湖南社會科學,2017(2).
[8]黃福濤.能力本位教育的歷史與比較研究——理念、制度與課程[J].中國高教研究,2012(1).
[9]王漢民.“全實踐”理念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芻議[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