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磊
摘要:HSE管理體系引入國內企業后,從建立推行到運行改進已有數十年時間。從多年的體系審核及體系運行情況分析來看,還存在一些制約體系深入運行的瓶頸問題。客觀分析體系運行的制約因素,并且找到解決對策是HSE管理體系得以持續改進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HSE管理體系;瓶頸;解決對策
本文淺析了多年來HSE管理體系運行過程中的瓶頸所在,并提供了解決對策。可為HSE管理工作持續改進提供參考,對廣大HSE管理工作者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1.HSE管理體系運行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1.1能力、培訓與意識方面
(1)基層單位員工的能力評價工作一般與員工的年底考核工作同時開展,根據上級下達優秀指標率,多為基層自行組織評價考核。首先,員工的能力評價及考核程序過于簡單或者存在主觀情感參與,組織者對這項工作本身的意義沒有理解,存在走過場、走形式的現象。其次,評價考核工作只注重于優良差的結果,對能力不足的員工沒有采取后續指導、教育、培訓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最終導致員工能力停滯不前,影響基層隊伍的整體HSE素質。
(2)基層單位的培訓工作基本可分為以取證為目的的考核培訓和以安全生產部門組織的技術技能、操作規程等不取證的培訓。目前,一些取證培訓往往只注重于理論培訓考核,而忽略學員實際工作能力考核。安全生產單位組織的培訓往往也只注重于培訓本身,對培訓效果沒有考核手段和改進措施。這些只注重培訓形式,不能注重培訓效果的培訓,不能為HSE體系持續推進提供應有的推進作用。
(3)受員工思想、素質及知識水平的影響,一些員工從思想上對HSE管理體系運行的重要性、個人工作的改進所能帶來的HSE價值沒有正確認識,沒有形成主動參與HSE工作的意識。
1.2組織結構和職責方面
基層隊在多部門領導下,根據工作分工不同,存在組織機構繁多,員工一崗多責的現象。從基層管理結構和人員構成上呈“倒金字塔”模式。在這種不健康的組織結構下,員工職責的履行存在打折扣和留死角現象,最終導致某個環節的工作出現問題。因此,科學優化管理部門的組織結構,細化員工的職責是搞好基層管理和HSE管理體系推進的基礎工作。
1.3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方面
風險控制的目的在于預防事故事件的發生,對鉆修行業近年來的事故事件進行統計,有99%的事故發生在基層。因此,危害因素識別、風險評價應面向基層,落實到基層崗位中。
(1)風險識別工作的參與主體是基層而不是上級管理部門。一些單位的風險識別工作由管理部門一手策劃實施,而直接面對風險的基層隊伍參與較少,導致風險識別工作流于形式、風險識別結果含金量低,不能起到風險預防控制的作用。
(2)對風險識別工作的重要意義不清楚,存在僥幸心理。一些員工認為每天干重復的工作,應該注意什么風險都很清楚了。以前都沒有開展風險識別,照樣干活。工作任務重、時間緊,識別風險浪費時間,忽略了風險識別的系統性和風險的客觀存在。
(3)對非常規作業的風險評價與控制措施不完善。鉆修行業屬于高風險行業,經過多年的風險管控,常規作業的風險已基本受控。但作業過程中更換水龍帶等突發性、非常規作業的風險評價及控制措施尚未健全。
1.4記錄控制方面
多年的HSE體系運行過程中,由于記錄控制要素中各種HSE活動要有記錄的要求,給基層現場帶來了很多資料記錄工作,甚至造成了搞體系就是搞資料的影響。據統計,在上級檢查和體系審核時,基層現場的記錄資料方面出現的問題也較多,審核檢查人員認為有資料記錄就說明開展了相關的HSE活動,從而造成了基層現場假資料鋪天蓋地的現象。
1.5不符合、糾正和預防措施方面
(1)基層員工主動開展監督檢查的積極性不高,對崗位存在的風險不能及時發現。例如,存在現場檢查表上機械式的打鉤確認簽名的現象,沒有起到工作前排除風險的作用。
(2)基層管理部門例行檢查時不嚴肅,用“委婉”的交流方式溝通交流,使問題、隱患沒有引起重視,導致重復發生。
(3)對不符合的糾正措施沒有后續跟蹤驗證,對糾正預防措施效果沒有分析,致使糾正預防措施執行打折扣。
2.解決HSE體系運行瓶頸的對策
2.1以培訓工作為抓手,加強員工能力考核,提高員工能力素質
員工的素質是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員工的綜合工作能力一方面在于其自身的基礎知識水平,另一方面則在于企業開展培訓工作的水平。
(1)培訓與考核相結合,促進培訓質量提高。在取證培訓中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培訓,還要加強實際操作及理論應用能力的考核,以檢驗培訓工作對員工實際工作的影響效果。日常培訓中也要注重培訓考核工作,必須要明確培訓的目的在于讓員工掌握知識及技能,沒有達到目的的培訓毫無意義,而采取合適的考核手段則是對培訓效果最直接的判斷依據。
(2)培訓工作要注重因材施教。管理崗位要以程序文件、管理制度、作業文件為主,掌握與本崗位相關的安全、技術、管理等知識及相關程序文件要求,嚴格執行體系程序,指導各項工作完全依照體系要求開展。操作崗位要以作業指導書、崗位作業風險為主,要明確工作中只有“規定動作”,沒有“自選動作”,牢固樹立反違章意識。
(3)培訓教材要新穎,便于員工掌握。以往的培訓多以文字、講解為主,培訓過程枯燥乏味,員工積極性不高,培訓效果也不好。因此,在培訓教材中多加入圖片、視頻、案例等內容,既可以讓員工快速直觀的掌握知識要點,也可以營造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從而提高員工的學習積極性,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2.2建立風險識別激勵機制,將風險管控工作常態化
(1)培養員工會識別風險。鼓勵員工主動查找崗位風險及隱患,將事故事件的事后處理處罰,向事前鼓勵獎勵轉變。在人員選拔方面向能夠主動發現風險、隱患的員工給予傾向,對發現重大隱患的員工直接給與經濟獎勵,使員工樹立起每一位員工都是風險管理直接參與者的理念。
(2)將風險管理工作常態化。員工將識別到的作業過程風險及設備設施隱患及時填寫在HSE風險收集表中,管理部門及時收集統計,對風險因素進行風險評價,制定削減控制措施,補充到危害因素識別清單和作業指導書中,使風險識別進一步常態化。
2.3注重HSE工作實效,減負現場HSE資料
把減負現場HSE資料逐步發展成為一種趨勢,精簡現場各項不必要的HSE記錄資料,從而杜絕現場記錄假資料的現象,并且可以釋放一部份寶貴的基層勞動力資源。HSE檢查方面,可以將HSE活動記錄資料的查閱檢查轉向注重HSE活動開展實效的驗證檢查,從而可切實促進現場HSE活動效果的提高。
2.4嚴格遵循PDCA原則,實現持續改進
在各項HSE工作中,一般都遵循:計劃—實施—檢查—總結的“PDCA”四步工作法,但現場實施中檢查(C)和總結(A)環節的工作往往被忽略。對糾正預防措施的效果沒有檢查、驗證和評估,對相關責任人沒有進行培訓教育,對改進措施效果也沒有進行總結,導致一些不符合出現了區域性的發生。
因此,在工作環節中注重檢查(C)和總結(A)工作,通過檢查對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驗證,與既定的目標進行對比,判斷是否實現目標。若已實現目標,則對改進措施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在組織區域內進行推廣應用。通過應用效果再制定更高的目標,繼續下一個PDCA循環。既提高了HSE工作的效率,又實現了持續改進的目的。
3.結束語
抓實企業的HSE培訓工作,持續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及HSE素質,牢固樹立員工是識別風險及排查隱患的主人公意識,讓員工主動參與到HSE管理工作中,這是企業自主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也HSE管理體系運行迫切需要的。企業管理者客觀分析影響體系運行的制約因素,并且找到解決對策是HSE管理體系得以持續改進的關鍵所在。如此,即可以降低HSE管理的成本,又可以提高HSE工作的效率及效果。
參考文獻:
[1]薛蓮;淺談電力企業員工教育培訓[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9年18期
[2]劉景凱;基于管理實踐的HSE管理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