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華瑩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0-143-02
摘 要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雙創”的載體眾創空間也備受矚目。
到2018年底,全國眾創空間達到6959家,與48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數百家企業加速器共同形成接遞有序的創新創業孵化鏈條,帶動就業超過200萬人,形成創新、創業、就業的良性循環。
在“創新活力之城”杭州,眾創空間蓬勃發展。2018杭州眾創空間發展論壇公布,杭州市眾創空間已達到182家。浙江首批14家國家級眾創空間均位于杭州,并且形成了夢想小鎮、云棲小鎮這樣眾創空間集群的標桿。
同時,自“雙創”戰略提出以來,全民創新創業風起云涌,創業環境瞬息變幻,在杭州乃至全國,眾創空間建設熱潮難免遭遇現實的“冷面孔”,大量眾創空間開始面臨生存危機。
眾創空間如何增強持續創新能力,在復雜環境下生存和發展,需要其運營者、政府和創客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 杭州市 眾創空間 持續創新能力 探究
一、杭州眾創空間概況和問題簡析
(一)區位分布
從空間來看,杭州眾創空間的明顯呈集聚分布。據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2018年統計,杭州市超60%的眾創空間集中在濱江區、余杭區、西湖區。三區的數量總計達136 家,是杭州眾創空間發展的主導區域。
從分布點圖中不難發現,杭州眾創空間又有三大集群:西湖區北部作為杭州原科教區,現坐落著兩個浙大校區及數個科研院所,知識密度高、人才儲備充足、應用市場廣;余杭區未來科技城片區,以夢想小鎮為核心,在強政策性空間引導加政府扶持下形成,距離阿里巴巴西溪園區較近也為其增添了吸引力;走在浙江自主創新前沿的濱江高新區,也匯集了一系列眾創空間。
可見,杭州的眾創空間具有高度區位選擇性與空間聚集性。眾創空間在選址時,已優先考慮人才、技術、風險投資等新型區位因素。
(二)優勢分析
杭州作為“雙創”熱門城市,眾創空間在發展歷史、數量、質量、活躍度、支持度等方面,都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具體優勢分析如下:
“先天條件”優厚。杭州發達的互聯網技術、活躍的民間資本、鼓勵“雙創”的社會氛圍、優越的生態環境這些“沃土”上,眾創空間如雨后春筍般快速增長。同時,有了眾創空間這些孵化器的助推,杭州創業項目近年來呈爆發式增長。創客的巨大需求,又刺激了眾創空間的發展。
數量多,規模集聚效益顯現。杭州眾創空間的前身——科技孵化器大多集聚于技術開發區、高校科技園以及文化創意園區,區域的技術、人才、基礎設施等優勢,奠定了如今眾創空間集聚分布的基礎。此外,杭州眾創空間聯盟于2015年成立,各類眾創空間由“散兵游勇”走向“抱團發展”,以創新合作機制形成集群優勢,共建良好的創業生態。
資金集聚,創投基金規模可觀。據2018年數據,杭州眾創空間設立或整合的基金共有124個,資金總規模89億元。此外,杭州民間資本活躍,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眾創空間占較大比例,民間投資成為初創公司強大的籌資來源。而眾創空間不同的建設主體,使不同領域資源得以流入杭州創業生態圈。
政策相對完備。從率先推出《關于加快發展眾創空間促進創業創新的實施意見》、《杭州市眾創空間認定和管理辦法》,到2018年一號文件“加快推進眾創空間專業化、國際化發展”、“進一步提升標準化眾創空間創業創新服務能力”等,再到豐厚的資質鼓勵、房租補貼、成果獎勵等,一系列強力有效的政策正持續釋放紅利。
創新創業成績斐然。2016-2018年,杭州眾創空間孵化項目數量、取得專利數量強勁增長,平均擁有有效知識產權按14.3件;眾創空間的平均收入增長57.5%,平均運營成本下降11.1%,創業創新效益顯著增強。
(三)問題剖析
雖然杭州眾創空間數量眾多、發展領先,但調研發現,真正滿足創客需求的眾創空間并不多。采用Likert5級量表調查創客對眾創空間的滿意度,得到整體滿意度為4.07,部分服務如技術、金融服務得分較低,分別為3.71和3.44。
隨著創投環境、市場環境變化,眾創空間自身運營上的問題逐漸顯露。
“造血”能力不足,難以持續盈利。當前,杭州大量眾創空間依靠財政補貼運作,資金來源主要為政府補助、公司投資、咖啡館餐飲收入以及相對低廉的租金,缺乏內在的經濟動力,龐大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難以維系。例如,以收取租金、不做持股孵化為特色的福地創業園,很快發現“只有園區保證97%以上的出租率才能保本”,原有的“二房東”模式無法盈利。即使近年杭州眾創空間的收入結構有所優化,仍只有37%的眾創空間實現凈收入大于0。
專業化服務能力較弱。杭州眾創空間提供的服務種類繁多,“精度”不足。眾創空間主要為創客提供基礎設施服務、行政支持服務、創客培訓服務、金融服務、資源對接服務、成果轉化等服務。整體來看,杭州眾創空間在前兩者上較為完備,而后三者為創業服務的短板,整體服務能力不能滿足創客的專業化需求。而服務的同質化,是部分眾創空間被淘汰的重要原因。
同質化競爭嚴重,區域產業特色亟待發揮。杭州第一、二批眾創空間主要由政府主導建設,主要規劃在舊廠房、高校科創園、原有創意園等位置,未結合區域產業發展特色。并且,同一眾創空間內往往聚集各種類型的公司,需要的服務、打造的文化不一而足,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眾創空間集成化發展,平臺就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只能提供泛泛的服務,從而導致眾創空間缺乏獨特的競爭優勢。
二、杭州眾創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建議
在眾創空間遍地開花之際,如何培育持續發展、持續創新能力,是眾創空間亟需關注的問題,也是杭州創新創業生態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
(一)關注入孵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
對入孵企業持續創新能力的把控,體現在對其篩選和教育兩方面。
發展初期,眾創空間大大降低了創業和創業孵化門檻,推動了全社會的創業氛圍。而眾創空間想要持續推動創業創新,首先必須生存下去。對入孵的項目或企業進行篩選,可以參考國外孵化器的篩選標準,如Merrifield制定的的三步驟“決策樹”來篩選承租企業。全面評估之后,引入有發展前景的項目,以此提升孵化成功率,進而提升眾創空間自身生命力。
提高入孵企業的發展能力,還可以通過對創客的教育培訓實現。例如,引導創客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加強創業者的專業理論知識儲備等等。杭州眾創空間在舉行論壇、交流會等教育活動上初有成效,但要注意提高知識質量,避免流于形式。
(二)開發有效的盈利模式
杭州眾創空間提升“造血”能力,需要在盈利模式上開拓創新。例如,選擇一些孵化的項目進行股權投資,“由房東變股東”;如果不易承受高風險,也可招募專業投資機構入駐,為創客和初創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作為平臺的增值服務項。
或者,調研內部企業的真實需求,設計有針對性的創業服務收取服務費。通過專業化服務,既能獲得利潤、塑造品牌,又提高企業孵化成功的可能性,有利于眾創空間的長遠發展。
(三)反哺機制
如上所述,提高孵化成功率和創新成果轉化率之后,越來越多的成功孵化的項目可以反哺眾創空間。像硅谷的著名孵化器YC那樣,在對初創企業的孵化中實現“自我孵化”,是杭州眾創空間可以借鑒的樣板。
此前,阿里“百川計劃”借助云技術,構建了一個沒有實體的“眾創空間”,提供技術服務和至關重要的大數據信息給app開發者,將開發者產生的新數據返回阿里數據庫,實質上是一種基于商業規則下的“數據交換”,展現出孵化器獲得反哺的新思維。
(四)引進人才,提升運營團隊的專業性
如聘請創業導師或內部創業成功的創客,舉辦創業課堂。
創業導師具有扎實的創業理論和創業經驗,能夠發掘有潛力的創業項目,對創客進行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利用其社會關系增加創空間鏈接外部資源的能力。因此,引進創業導師對眾創空間尤其是高校主導型眾創空間具有關鍵作用。
杭州擁有號稱“新四軍”的創客群體,既有傳統企業家“浙商系”,又有“浙大系”和“阿里系”兩支強大的人才隊伍。眾創空間要高屋建瓴,充分引進人才,優化運營機制,帶動自身發展和服務水平提高。
三、推動眾創空間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市場引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
我國眾創空間的政策主導性較為突出。而就創新的屬性而言,眾創空間應有自主發展的余地。因此,政府對眾創進行扶持的同時,也要科學定位自身角色。既給初創企業、眾創空間以資源支持,又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畢竟,眾創空間的長期發展需要走商業化道路,需要經受優勝劣汰。
(二)創業服務“控量增效”,提高政策針對性
“雙創升級版”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這一核心載體。扶持“專業化”眾創空間,服務是經濟轉型升級,政策需從籠統的意見、通知向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發展,做好頂層設計,又從底層入手,制定精準政策,將杭州“創業投資+特色服務”的眾創空間政策深入發展,提高創新創業績效。
(三)產業政策引導,注重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眾創空間面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要想生存和發展,必須向差異化、專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政府應“因地制宜”促進眾創空間建設,引導其差異化發展。如,破除區域內技術、信息等創新要素流動的體制障礙,增進集聚優勢;注重高新區科技型初創企業的孵化等,根據地方產業優勢,鼓勵眾創空間進入特色化和專業化的正向循環。
(四)完善金融支持體系
可以借鑒國外較完備的創新金融支持體系,如政策性銀行牽頭扶持中小企業融資、寬容的金融支持環境、多層次金融流動機制等方面。
至2018年底,杭州政府投資基金規模320億元,設立支持小微企業的投資基金226個。初創企業常因高風險而面臨融資困境,需要政府加大普惠性政策的扶持力度,以及發揮新金融作用:規范股權眾籌等新型融資形式,發展互聯網金融,打通創業者的融資渠道。
通過這些措施,提高眾創空間的生存率,增強眾創空間乃至整個地區的持續創新能力,營造杭州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
【項目基金:2018年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新苗人才計劃)項目:“杭州市眾創空間的區位分布與創新活力分析”;項目編號:2018R408001】
參考文獻:
[1]張倩,邵明國.杭州眾創空間發展態勢研究[J].杭州科技,2019(2).
[2]張鳴哲,張京祥,何鶴鳴.基于協同理論的城市眾創空間集群形成機制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9.7.
[3]趙宣.杭州眾創空間發展探析[J].杭州學刊,2017.3.
[4]沈曉琳.眾創空間在杭州[J].浙商雜志,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