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
本文以初中階段的德育教育工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課程教學中與信息技術教學的融合方法。在簡要介紹信息技術與德育教育兩門功課融合必要性的前提下,分別從思想認識、探索精神、法制意識、溝通效果這四個方面,陳述課程融合方法,通過課程實踐引證,為教務研究提供參考。
信息技術是當前社會的重要資訊通信形式,即便教育工作中,也是學生社會性成長的關鍵技能。在德育教育中,要針對新型社會形式,對學生展開教育,使其可以正確使用新型通信方法。而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兩門課程內容的融合教學,還需要從其統一化的重要性著手,使崗位教職人員能夠深刻且清晰地認識到課程融合的必要性條件。
新課程改革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轉化,尤其在解除一元化封閉課程教育方式上,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初中階段的教育工作中,更加注重學生在個性化方面的發展,并強調了德育教育的基礎性與必要性。而作為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標志,信息技術與網絡環境,已經成為了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組成部分。對此,需要以德育教育作為引導,使學生在參與網絡活動、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能正確對待此類問題,并以更好地素養狀態,成為負責任的網絡參與者,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與網絡科技的應用優勢。
網絡環境是社會的延伸,在當前網絡社會中,有優勢的便捷化條件,也存在網絡詐騙、網絡垃圾等不健康的網絡行為。對此,在信息技術教育中,引入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并在差異于現實環境的網絡中,塑造良好的網絡道德。同時,在形成一定法制意識的前提下,做到知法懂法、自律自覺,以此保證自身參與網絡活動的安全狀態。
另外,從宏觀角度出發,德育教育是思想上的教育學科,帶有明顯的感性特征;而信息技術,通過對一門專業學科的操作指導,形成了具體的理性課程。課程創新角度,將這兩種模式的課程內容融合在一起,可以平衡學生的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發展狀態,并使其在愛國主義情懷與民族自豪感的影響下,不斷推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從而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與科技品質,以此保證學科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有機結合。
2.1 形成正確認識
融合課程,首先要強調學生對于信息、網絡技術的認知,使其在正確對待的這一科技手段的同時,發揮其正向的、積極的應用價值。例如,現階段的認知中,很多學生接觸網絡,都是從網絡游戲開始的,如果沒有對這一認知條件作出正確的引導,在學生的認知中,就會將形成“網絡=計算機=游戲”的認知,這不僅會影響初中生的學業發展,也會使其價值觀念發生扭曲。對此,教師不應避而不談網絡中的游戲,甚至可以與學生一同參與有教育意義的游戲。同時,也要讓學生認識到,游戲僅僅是網絡這一技術手段中的一個分支,在網絡環境中還可以做很多有趣味的事情,如視頻剪切、動畫制作等內容,都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使其對信息技術產生正確的認識。由此,使德育教育以適應學生成長狀態的形式呈現出來,展現教育融合的深層次發展目標。另外,這種融合課程的綜合化發展,也可以在教學工作中,通過累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在教學效果上,達到綜合化人才培養的教育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在每次課后,為學生設置一個開放性的主題,讓學生根據主題內容設計自己創作作品。這一作品,可以以作文文章的形式呈現出來,也可以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展現,甚至一組數字手繪也可以作為主題內容,以此在保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使其找到適合自己的網絡技術應用模式,以提高融合課堂的指導效果。
2.2 塑造探索精神
信息技術,是一項發展中的學科,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注重對于課程學習方法的講解,讓學生掌握研究的技巧,使其在高效率學習狀態的條件下,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而這一教學方式,也與學生的好奇心與創新性相適應,在沒有大量經驗作為指導與負擔的前提下,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掌握一定的技術知識后,也能夠通過自主探索,開發出更具新意的信息技術應用內容。
從德育教育工作角度出發,這種探索性的精神,需要一定的倫理作為支撐,在保證學生技術發展狀態的同時,始終補充學生的探究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在健康思想道德的影響下,為這種探索行為設置基本的道德紅線,也可以避免學生在研究與學不斷深入的過程中走上歧路,在養成自尊、自愛、自強品質的同時,實現個人素質修養與技術能力綜合成長的發展目標。
2.3 建立法制意識
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使人們社會生活的中心,逐漸轉向了網絡化環境,并在虛擬網絡交流渠道中,形成類似于社會組織形式的獨立空間。雖然這種網絡化條件,為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在信息安全等問題中,形成了新的安全風險隱患。對于涉世不深的初中生,需要在網絡信息技術教育中,加入德育教育工作,尤其在形成網絡道德教育內容上,建立系統的網絡安全認知,并不斷優化其參與網絡活動的行為。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術的課程教材中,都會有涉及到網絡道德方面的內容,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教師應對這一主題課程進行拓展,以保證學生的理解深入性。方法上,可以從一些常見的網絡行為入手,幫助學生在知識與經驗之間建立起聯系,并活化課堂的教學氛圍。然后,引導出一些網絡詐騙的手段,通過對具體案例的講解,讓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環境中的不良行為。而從技術角度出發,教師還可根據課程進度狀態,對計算機病毒、黑客、程序漏洞等問題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健康地應用網絡技術。
2.4 加強交流溝通
人際關系管理,是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初中階段的學生,其社會性的成長,主要得益于良好的人際溝通與交流,并在展現團隊協作精神的基礎上,才能在健康的身心條件下,完成人際管理能力的升級。而在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中,由于課程知識的專業性,以及通信形式的網絡化,容易使學生忽略課程內容中的交流溝通狀態,并對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造成一定的影響。對此,通過與德育教育工作的融合,可以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更好地突出交流溝通的地位,并以現代化通信形式,鞏固溝通渠道,使其效率明顯提高,實現課程統一的融合教育發展目標。
例如,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在網絡搜索、信息獲取這一課程主體中,教師可以通過分組形式,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學習小組。然后,為每一個小組,設置獨立的課題項目,讓學生圍繞著項目主題,在網絡環境中搜索相關的資料信息。在匯總資料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形成最終的主題報告,由小組成員,在班級中進行交流分享。由此,小組成員可以在執行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同時,在小組內形成具體的分工,通過各自搜集與信息匯總與交流,加強學習中的溝通效果,并在形成主題報告的過程中,提高小組學習的凝聚力。而這一課程模式,還可保證所有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參與性,尤其是在樹立自信心上,有著較強的應用優勢。
綜上,德育與信息技術在初中階段的融合教學,是培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的重要條件。尤其在當前社會高度信息化的狀態下,這種教學統一,有利于學生的綜合成長,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也是培養其社會適應性的有效方法。在教育升級改革中,可以憑借具體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參與網絡信息活動的過程中,形成更加健康的道德素養狀態,以實現教育育人的目標。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