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艾
(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1)
2011年,歐盟在正式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負責任的創新”概念。報告指出,公立、私立體制與公共信任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公立和私立體制更多的是在競爭層面設定創新指標,忽視了它們的社會角色和職能。隨后,“負責任的創新”,“負責任的研究和創新”,“負責任的發展”等術語在學術討論中頻繁出現。在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中,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的推廣,傳統的文化、法制和倫理受到了新的挑戰,這些挑戰擴大了公司的責任參與。在環境、社會層面,負責任創新對公司有了更高的責任要求,另一方面,責任直接影響著公司的社會信用,影響著客戶的選擇。由此,如何在經濟、環境和社會中負責任儼然成為了公司創新發展的新方向。
創新是不可置疑的,我們需要不斷創新,但是創新的方向是需要篩選的,需要負責任的選擇。這一要求為創造替代產品和服務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包括了新的業務模式和工作方式,以及更有效的資源開發和能源消耗方法。很多新興技術的案例表明,不采取道德和倫理約束會帶來負面的回報(例如共享單車、百度黃金眼等等)。商業組織需要創新才能保持活力,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保持盈利需要一個“負責任”的業務部門,負責制定協調策略,并為此實現可持續發展,而這一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J Stilgoe(2013)[1]提出了構成負責任創新框架的四個維度:預期、反應性、反思性和包容性。歐洲負責任創新網絡(KARIM)計劃證明負責任戰略是長期的過程,它基于三個軸線:
(1)回應消費者的需求而開發出的解決方案;
(2)監督人類對社會創新的直接影響;
(3)經濟和環境因素,以及創新的間接影響。
隨著負責任研究的深入,學術界和商業界都試圖通過具體的定義和負責任的創新實例來形成條款和框架,并相信負責任會是影響創新發展的關鍵因素,負責任理念與物流的融合,為物流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十世紀90年代,綠色物流概念被提出,它受到了政府和企業越來越多的重視,可是綠色物流概念并未包含物流企業在社會范圍的責任。李琨(2017)[2]、王娟娟(2017)[3]認為,綠色物流是指通過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環境管理來規劃、控制、管理和實施物流系統,旨在減少污染物排放。Zhao(2009)[4]認為,綠色物流的意義在于通過合理規劃,優化資源配置和使用環境技術來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消耗和浪費,并在實施物流活動時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Mckinnon(2015)[5]將“綠色物流”定義為對前向和逆向物流所涉及的所有活動的環境影響進行研究。Sbihi和Eglese(2010)[6]認為綠色物流關注的是以可持續的方式生產和分配貨物,應同時考慮到環境和社會因素。
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對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明確定義,即在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自身需求的情況下滿足現在的需求。早在1997年,Elkington(1997)[7]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三重底線”理論,從密切相關的經濟、環境和社會中考慮發展的可持續性。隨著物流技術的發展,物流不僅對經濟、環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社會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供應鏈和物流的可持續性范圍也應該從“三重底線”理念中借鑒。然而,因為缺乏綠色、可持續發展物流的統一定義,這兩個術語在具有不同隱含范圍的文獻中經常互換使用,為物流的研究和發展設置了障礙。與“綠色物流”相比,“可持續物流”的正式定義在文獻中相對較少,文獻中廣泛討論了環境問題、經濟效益問題,但缺少社會責任的研究。負責任物流要求物流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同等重視經濟、環境和社會,并將整個責任物流的可持續性作為一個整體。在責任物流的背景下,它將經濟、環境和社會共同納入物流發展的參數中,對物流決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模型關注逆向物流的經濟價值和環境保護,很少關注逆向物流的社會影響,主要集中在重新估價或再循環而管理生產的過程研究。Keh等(2012)[8]研究了逆向物流的集成模型,認為,反向物流的特點主要有五個:再制造、修理、再使用、回收利用和處置。李紋錦(2015)[9]在不考慮未售出產品的商業回收,不考慮廢舊產品流入二手市場的情況下,基于“自動”處理模糊信息的模糊神經網絡(FNN),依照時間軸上延長和數量軸上壓縮,設計了廢舊產品回收時間間隔的預測模型,并設定了三個規則建立模糊集合、設計隸屬函數以及尋找合適的模糊規則。該模型能夠依據市場的情況進行智能化的動態計算,從而動態決策。
學者們在產品與市場的反饋和循環中進行了精細化設計,成本和效率是傳統逆向物流的重要參考,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們不足以支撐企業的發展要求,價格作為工商業產品與市場之間的調節紐帶,也不足以支撐工商業負責任創新的新目標。環境、社會因素已成為支撐物流企業持續發展新的基石和使命。基于此,在逆向物流模型中集成環境、社會因素是新時代物流企業發展的目標。
負責任逆向物流模型中應包含三個影響因素:
(1)經濟因素,通過轉售機器和零件的再利用來提供新的經濟運作機會;
(2)環境因素,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如廢物的管理和環保法的監督;
(3)社會因素,承擔社會責任,或實現相應的社會影響。
Wright(2011)[10]認為,經濟價值是吸引、推動物流企業參與逆向物流的最直接因素。經濟因素與八個子因素有關,包括:
(1)勞動力成本。公司執行各種逆向物流時產生的各種勞動力成本。
(2)庫存成本。在整個庫存過程中所發生的全部費用,如庫存持有成本、缺貨成本等。
(3)運輸成本。貨物從供應商處運到倉庫,以及從倉庫運到用戶手中所需的成本。
(4)加工成本。產品在加工過程中發生的除原材料成本以外的各項成本。
(5)分揀成本。分揀設備及人工在完成貨物分揀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費用。
(6)技術成本。物流企業開發、使用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而產生的所需費用。
(7)市場交易成本。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協調消費者與供應商雙方矛盾而發生的成本。
(8)垃圾填埋及其處理成本。
項目時間、場地空間和環保壓力,會影響逆向物流的運作和效果。
(1)環保設施的投入和使用。分揀、操作、中轉過程中的環保設施直接影響環保評測和驗收。
(2)環保態度。逆向物流企業的環保態度有助于贏得公眾的青睞。
(3)逆向物流的結算周期。逆向物流是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產品和物資的完整的、有效的和高效的利用過程的協調,商家、客戶與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間統一、透明的結算標準,有利于逆向物流的實施,有利于環保的實施。
(4)環保意識。環境為目的的逆向物流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趨勢,是衡量企業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企業應對全球競爭的必備條件。
逆向物流作為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最后一環,如果只考慮其經濟因素和環境因素不足以支撐逆向物流企業的發展。例如,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和理解,城區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和有害垃圾暫存點可能會受到市民的抵制。融入社區,拉近商家、客戶與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間的距離,實施逆向物流的社會影響力有助于整個社會的持續發展。
(1)制度。制度是逆向物流公司社會責任的保障,它有利于提升過程的透明性,建立公司與社會的信用,有益于逆向物流企業的監督。
(2)障礙。它是社會對逆向物流企業行為的懷疑和質疑。參照法規、道德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建立公司與社會的信任體系,培育公司與社會的信任關系,它有助于解除社會對逆向物流企業的擔憂。例如,垃圾分類法的設立為逆向物流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但是一些有毒垃圾的處理難免會增加社區公眾的擔憂,逆向物流公司信任體系的建立有益于解除公眾對逆向物流企業的擔憂,有利于逆向物流企業的成長。
(3)社會責任意識。基于收益矩陣,結合預期、反應性、反思性和包容性,在企業、客戶、第三方物流、社區之間建立社會責任共識,提升各方的社會責任意識,在四方的利益中尋求平衡。例如,按年齡或其它變量收集客戶訴求,改善社區環境,為社區補充建設資金。
經濟、環境和社會因素及其16 個子因素可用層次分析法(AHP)設定負責任逆向物流的層次模型。M Bouzon(2016)[11],利用層次分析法,結合對電子電氣設備(EEE)行業專家的問卷調查,匯編了影響逆向物流發展的壁壘,列出了巴西組織接受的最常見的逆向物流壁壘,對巴西電子電氣行業的逆向物流壁壘進行了優先排序。基于負責任概念、傳統逆向物流模型,影響負責任逆向物流決策的因素和它們的層級關系,負責任逆向物流的層次模型可由三個主因素、16個子因素和4個決策選項(直接再利用,再循環,再制造和填埋)構成,如圖1所示。
依照負責任逆向物流的層級關系和影響因素,本文采取集體問卷的形式,對逆向物流領域小型、中型公司中的22位項目經理進行了問卷調查。在采訪和記錄的過程中,參照Saaty評分標準,依照主因素或子因素的成對評價,收集相關數據,并使用Expert Choice 軟件對專家的陳述進行比較和分析。每位受訪者被要求使用Saaty 評分(同等重要至極端重要分別為1 至9 分),對多對因素和子因素進行成對評價。例如,受訪者被要求考慮經濟因素相對于環境因素的重要性,如果經濟因素被評估為具有極端相對重要性,則得分為9,環境因素相對于經濟因素的得分為1。調查分為包括和不包括社會因素兩組,每個受訪者需完成35或40個比較陳述(基于是否包含社會因素),并收集數據。為了獲得逆向物流決策的整體意見,采用幾何平均來確定每個因素和子因素的權重。具體權重數據見表1、表2。

圖1 影響負責任逆向物流的因素

表1 不包括社會因素的權重數據

表2 包括社會因素的權重數據
從調查問卷所獲得的數據可知,社會因素的加入并未影響經濟因素在逆向物流決策中的關鍵地位,經濟因素的權重遠遠高于環境因素和社會因素之和,在加入社會因素后,環境因素的權重減少了0.08。各因素和子因素的權重,表明了逆向物流在制定物流決策時的偏向。因為接受問卷調查的物流企業都屬于有限責任公司,所以,公司利潤為影響逆向物流決策的首要指標,環境因素和社會因素更多的表現為企業的道德載體,它們受到行業道德規范的約束。從經濟因素中的8個子因素可以獲知,運輸成本、加工成本和勞動力成本是影響逆向物流決策的三個頭部因素。社會因素的加入并未從根本上影響逆向物流決策,主要充當著輔助環境因素的職能。
隨著社會和高新技術的發展,物流已成為一項日益復雜、精細化的任務,它不僅涉及到戰略、戰術和運營層面的決策,還包括了可持續發展的三重責任(經濟、社會、環境責任)。從現代運營管理的角度來看,采用先進的生產和物流技術以及綜合信息系統可以獲得額外的競爭優勢,可以更快,更好,更準確地實施生產和物流業務。可是,正向物流服務的加速并未推動逆向物流的發展,企業的大部分資源都分配給了正向物流。逆向物流作為現代物流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直接反應物流企業履行的社會責任,需要物流決策支持系統(DSS)加入新的決策指標,謀劃物流發展的新作為。逆向供應鏈渠道的收集、運輸和配送,僅包含經濟因素和環境因素不足以支撐逆向物流的發展,負責任逆向物流不止是對綠色物流的補充,它從社會責任維度對物流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逆向物流企業單一的有限責任形式提出了異議,打破現有有限責任公司的固有形式,加入社會責任評價指標,是推動負責任逆向物流發展的有效途徑。不同于正向物流,逆向物流承載著更多的社會責任,逆向物流理應在提升社會責任的同時,在經濟、環保的價值基礎上,增加社會價值,保障消費者對逆向物流企業的信任,實現企業的發展。非盈利公司(Non-profit Corporation)作為引領社會責任、環保責任的新興企業模式,它能夠在逆向物流行業中做出重要的貢獻,政府應該豐富公司注冊的形式,鼓勵非盈利公司加入逆向物流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