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香
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教育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對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結構中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而初中階段也是學生身體發育和心理結構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多少都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問題輕則會讓學生的情緒低落,重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讓學生產生極端的想法等,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更不用說讓學生順利地完成學習活動了。因此,在初中階段開展管理工作,班主任也應當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積極地探究解決心理問題的方式,從而讓學生可以快樂的成長。
環境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育的重要因素,和諧的環境能夠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而消極的環境,也會制約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讓學生以消極的態度觀看世界,從而形成沮喪、自卑的心理等。而且,在新課改當中也指出,在新時期開展教育管理的工作,教師也應當為學生創建和諧、民主的氛圍,使得學生在融入和諧氛圍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在初中開展管理工作,班主任也應當以課改當中的標準作為指南,結合學生的心理結構訴求,進行和諧的氛圍構建,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例如,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表現自己想法的欲望,他們都希望自己的意見能夠被他人認同,從而彰顯自身的價值,肯定自己存在的意義,因此,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就可以基于學生的需求,創建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合作的小組當中盡可能地展現自己的意見。在實際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先結合學生以往的表現,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學生按照性格、語言表現能力的不同等,進行組員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組當中的學生之間具有一定的差距。緊接著,班主任向學生設定進行交流、討論的主題,并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隨后,班主任組織學生在交換思想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一過程中,班主任不僅構建了班級的民主氛圍,同時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創建了和諧的環境,使學生在傾吐自身意見的過程中,肯定自己的價值,提升對自己的信心。
顯而易見,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可以通過有效環境的創建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氛圍,使學生在融入環境的過程中彰顯自身的作用,從而發揮自己的力量,實現健康心理的形成。
隨著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推進,在開展教育管理活動的過程中,班主任更加關注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也會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展現學生自身的作用和價值,使得學生獲得愉悅的心理體驗。所以,在關注學生健康心理的發育中,班主任也應當積極創建有效的活動,增強學生在校園中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可以親歷積極、歡樂的情緒,促進自身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一般來說,在初中階段的班級管理中,學生可以經歷的積極情感包含“成功體驗”“合作體驗”“興奮體驗”等。
例如,在開展班級管理的工作中,班主任可以將傳統文化——剪紙這一藝術引入教學之中,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在課堂中,班主任先對學生講解剪紙的方式,以及剪紙背后所體現的中華傳統文化,使學生在對剪紙藝術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其中深厚的文化內涵。隨后,班主任讓學生進行自主剪紙,并讓學生不斷提升剪紙的難度,使學生在完成剪紙活動時,能夠體會成功的喜悅之情,增強自身在課堂中的成功體驗。緊接著,班主任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在剪紙過程中的感受以寫作的形式進行記錄,使得學生在整理自己對剪紙藝術的認識,以及學習剪紙藝術的流程中,能夠進一步深化自己對傳統藝術的感知,促進自身感受學習剪紙藝術的成就感,從而形成積極的心理情感。
可見,在初中階段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可以通過有效的活動設計,增強學生在課堂中的成功體驗,讓學生可以親歷成功的喜悅之情,從而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
在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當中指出,學生通過自身的能力,完成對知識的建構,因此,在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問題中,班主任也應當意識到,學生是處于動態發展之中的,班主任教育的目的不單單是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結構,同時包含讓學生掌握進行心理情趣調節的能力,使學生可以在遇到問題時自主調整對事物思考的方向,形成健康、積極的態度,從而發展健康的心理。而且班主任也應當認識到,班主任不會一直陪伴在學生的身邊,同時,學生的人數遠遠超出班主任的人數,教育資源的缺乏,使得班主任也無法兼顧到每一個學生每一刻的心情變化,因此,對學生進行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例如,在實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過程中,班主任可以先借助多媒體設備,以純文字的形式,向學生介紹掌握心理情趣調節方法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情緒調節的重視,使得學生能夠主動進行情緒調節方法的學習。隨后,班主任向學生進行情緒調節方法的教學,讓學生可以從理論上認識進行心理情緒調節的方式,提高自身進行心理調節的能力。緊接著,教師再進行情境的模擬,讓學生面對不同的情況,形成不同的心理結構,從而采用掌握的方法進行情緒的調節,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逐步提升調節情緒的能力。如班主任向學生模擬,當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學生會產生畏難、沮喪的心理,這時學生應當意識到困難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合理性,以及探索解決困難和挫折的方法,同時暢想成功后的喜悅,從而逐步舒緩自己的情緒,調整自身的心理結構。
不難看出,在初中階段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通過情緒調節方法的滲透,促進學生提升自身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進行心理的健康管理。
在開展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意識到,除了教師之外,家長也在學生的成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學生的生長和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但是,與小學階段不同,在初中階段學校教育的權重逐漸提升,使得部分家長形成學生可以完全交給學校來進行管理,而家長不需要擔負責任的錯覺,顯然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所以,在初中教育階段的班主任工作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班主任也應當有意識地將家長引入管理之中,發揮家長的作用,讓學生接受教師與家長的雙重引導,從而實現心理的健康成長。
例如,在班級中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人,同時,學生成長的生活經驗,以及家庭的背景各不相同,使得學生呈現一定的差別,所以,在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中,班主任應當聯系家長,從而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在實際開展引導工作的過程中,班主任應當先對學生的心理發育情況進行觀察,并向學生家長反饋學生的問題,以及現階段學生心理的發展問題。隨后,班主任可以與家長一起,結合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以及學生的家庭生活背景等,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策略的針對性設計,并引導家長配合班主任的策略,共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使得學生在學校和家庭生活中都可以接受科學的指導,逐步實現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時,班主任也應當利用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及時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心理發育情況,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動態管理,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生成。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開展教育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引入家長資源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僅能夠實現個性化的心理輔助,同時可以延伸管理的時空,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發育。
總而言之,班主任在初中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當積極創建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感體驗,培養學生進行情緒調節的能力,同時注重價值資源的引入,使得學生可以在感受多方關愛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心理結構,更加快樂、健康地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燕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