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 張鵬遠
戲曲與聲樂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同,戲曲唱腔包括越劇與昆曲唱腔等,而聲樂演唱技巧包括原生態、美聲與民族演唱技法等,但在演唱發聲方面卻存在共通性,融合兩者表現與演唱方式,更能夠推動戲曲藝術的現代化發展。本文主要對兩者共通性展開闡述,并提出兩者統合方法,希望對我國音樂事業發展起到積極借鑒作用。
1.1 演唱方式
兩者都強調頭腔共鳴發音,講究聲音的穩定性與呼吸的順暢性。演唱時呼吸下沉,咬字發音要求清晰,防止因暗澀音律導致音調異常;對此,不建議用喉嚨發音,以減少對聲帶的損傷,而是通過多腔共鳴擴大音律,包括胸腔與口腔、鼻腔等。唯有多腔共鳴才能靈活控制呼吸力度與高音。除此之外,要求表情放松,高音時嘴巴完全張開,低音時微抿嘴唇,以輕松完成聲音轉換。
1.2 四呼五音要求高
戲曲或聲樂唱腔多與起源地人們的說話語氣有關,如越劇融合了嵊縣人們柔軟的說話語氣,造就了纏綿的唱腔與念白。越劇在發展中受紹劇與昆劇等念白規律影響,形成了一直沿用的舞臺腔,發聲鼻音逐漸弱化。戲劇藝術家在吐字咬字方面總結的四呼五音原則,也成為了考驗戲劇演員示范字正腔圓的基本標準。戲劇唱腔對聲樂藝術發展影響較大,借鑒了戲劇唱腔特征才得以咬字吐字更加清晰圓潤、語調更加正確。如《故鄉是北京》作品,演唱者應嚴格按照四聲陰陽與五音四呼等方法強化藝術感染力,以此展現漢文化的語音韻律美,讓聽眾深刻感受華夏文化底蘊。為確保演唱的字正腔圓,所有“虹”或“松”等拖拍的字,都應當快速的咬出字頭,并保持口型在“ong”的韻母上,直至樂句結束。
1.3 音調運用
在演唱中為了烘托氣氛與釋放藝術魅力,在聲調上會進行“倒字處理,如《紅燈記》對白中的“碎”與“回”字,若念不對四聲,也無法將鳩山憎惡革命者與李玉和忠于革命事業英雄氣概的人物性格充分展現,故事情節的情感與作品創作內涵隨之淡化。在演唱時可適當的進行二度創作,如添加裝飾音或花舌音等,實現與音樂旋律等要素的高度統一。如張也演唱的《走進新時代》作品,加入了適當的小倚音,并在延長音與拖腔前使用,豐富了延長音與拖腔音的色彩。同時在“人”字上使用了裝飾音,給人字正腔圓的演唱感覺。
2.1 統一演唱通道
順暢放松的演唱通道,是演唱聲樂或戲曲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求演唱者呈現打開狀態,利用胸腹式聯合呼吸的歌唱呼吸方法,達到演唱的理想狀態,如在演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歌曲時,要求打開腹腔與胸腔等,聲帶周圍肌肉完全放松,隨著樂句旋律演唱呼氣發聲。其次要求統一音色。音色的統一性直接反映了演唱水平,在無特殊要求情況下,任何劇種的演唱都應當做到聲音統一,即運用科學發聲方法保持音色一致。
2.2 氣息靈活運用
采用腹部呼吸方法時氣息容易上行,導致呼吸前且氣息不穩,容易出現喊或卡等高音演唱情況。可選擇小腹呼吸方法,確定呼吸支撐點后,有向下用力的演唱感覺,氣息不會在胸部游走,更能到達到良好的呼吸深度。無論是戲曲唱腔,還是聲樂藝術氣息的運用,都要求一定的靈活性,且小腹可揉起來,將聲音圓潤的傳遞開來。如雷佳演唱的《水姑娘》作品,在融合花鼓戲唱腔基礎上,到位把握氣息轉換,并采用了真假聲混聲唱法,將江南水鄉風格演繹的淋漓盡致。
2.3 歌唱位置
歌唱位置對戲曲藝術魅力呈現意義重大,可通過哼鳴練習找準歌唱位置。高位置聲音時應注意頭腔共鳴,而哼鳴練習可快速確定共鳴位置,或是提高演唱聲音,感受頭腔共鳴氣息感覺,實現歌唱與聲音的有效配合。在哼鳴練習中應將上頜抬起,吸開并以氣息低支點撐控鼻腔,以此哼出高位置聲音。當哼出的氣息在口腔中,而不在后鼻腔中時,會有嘴唇發麻的感覺。如河北梆子,在演唱時應盡可能的打開后鼻腔,運用低位置氣息,以發出激昂高亢的腔調。尤其是在演唱京劇時,嚴格統一咬字與聲音,且盡可能的維持在哼鳴位置,從而不斷提高演唱水準。如在演唱《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時,更傾向于頭腔的使用,確保聲音明亮清脆與線條細致。
2.4 作品演繹情感
韻味是戲曲藝術與聲樂藝術都具備的,也是評價演唱水平的重要指標。其中字韻是指歌唱藝術基礎,聲韻是歌唱藝術的支撐骨骼,而情韻藝術表演核心;對此,在演唱作品時要求情感真摯,不能摻雜做作成分,以實現韻味的充分把握。要求演唱者深入理解作品內涵,結合現實生活經驗演唱,以唱出獨特的音色與藝術感覺。通過共鳴腔體能夠將劇情豐富表達;對此,還需合理選擇發聲方法,確保戲曲聲情并茂的演唱,最終引發觀眾情感共鳴。如在演唱《紅燈記》作品時,應盡可能的打破西皮流水音調模式,或是采用京音字腔,確保聲音清脆與線條清晰,將人物內心情感與性格特征充分刻畫,最終達到以情帶聲與聲中有情的演唱藝術效果。
總之,聲樂演唱方式與戲曲唱腔是共通的,在音樂藝術發展道路上,應當充分把握兩者的異同,實現取其精華與去除糟粕,帶動聲樂與戲曲藝術成熟發展。兩者雖有共通性,但在具體的應用也存在差異,還需根據演唱風格與自身唱腔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演唱技巧,以確保演唱韻味。初此之外,戲曲唱腔與聲樂演唱技巧的融合,也拓展了戲曲與聲樂藝術的發展渠道以及發聲方法等演唱技巧的創新,對提高戲曲與聲樂演唱水平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