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物理課堂上,合理地融入德育可以給學生理解知識內容提供新的方向。高中物理課本中很多知識內容都包含豐富的德育要素,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教學知識點,在構建課堂時采取開放的實施方法。同時,教師可以從理論知識出發,進行一些適當的教學延伸,引入一些生活實例或者相關的物理學例證來輔助理論知識的教學。

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構建理論知識和生活的橋梁,廣泛利用各種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將學生快速引入知識探究的情境中。進入高中階段后,學生會感覺物理知識的學習難度在逐漸提升,很多內容較為抽象,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對此,教師要優化教學指導方法,引入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來分析理論知識,化解學生可能存在的認知障礙。同時,這還可以促使學生更仔細地觀察生活,讓學生嘗試利用已有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生活的獨立性。
比如,在講解“向心力”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為了給學生更加直觀地闡釋向心力的概念,教師除了要從理論層面分析概念內涵,還可以引入一些有代表性的實例作為概念解讀的依托。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想“國道的轉彎處路面總是不水平,一邊高,一邊低”的現象,讓學生自己探究這個現象的成因,進而探究向心力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效果。這能夠讓學生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有更敏銳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體現,增強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多結合教學主題設計一些需要團隊合作的學習任務,以此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在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時,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會有所差別,不同的學生會提出不一樣的思維方法。這不僅可以讓學生間取長補短,相互促進,還能讓學生領會與他人合作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團隊精神的價值。
比如,在講解“力的分解”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塑料直尺與物塊、鉛筆、細線與鉤碼,由學生自己動手設置實驗,體驗分力的作用效果。學生分組討論方案,相互交流感受,形成最終方案,最終選出代表演示給其他人看。學生在完成這個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有良好的小組協作與配合能力,學生之間需共同分析問題,并且探尋問題的有效解決辦法。這樣的學習過程會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且從整體上鍛煉學生的學科能力素養。
在講到一些特定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知識點背后包含的德育要素,向學生進行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傳遞,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物理知識在很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近年來,隨著我國國力的上升,我國在很多研究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教師在講到具體的知識要點時,可以適當給學生引入一些實例,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科學家在相關領域取得的突破。這能夠讓學生更全面深入地認識學習主題,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內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理論知識,立志投身于偉大的事業中。
比如在講解《萬有引力定律》這一章的航空與航天相關問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在航天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變軌、空間對接等技術目前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當然,教師也要告訴學生,我們國家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學生作為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應當有提高民族科技素質的理想,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給學生傳遞了正面價值觀,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情感,讓物理課堂更加豐富,學生在有效掌握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了積極正面的感染,學生的學習動力會更強,治學精神和治學態度也會得到很好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