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祿口中心小學 胡元元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模式難以滿足學生的寫作需求,過程寫作教學法逐漸走進大家的視野。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運用過程寫作教學法,是教師應該重視的研究課題。筆者認為,過程寫作教學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應用,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傳統(tǒng)的小學作文教學是比較老套、單調和枯燥的教學方式,在學生寫作水平提升方面的成效甚微。首先,這種作文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采用“填鴨式”的方法給學生講解寫作技巧,而學生一味被動接收,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對寫作喪失積極性,學習效率難以提升。其次,傳統(tǒng)作文教學模式老套、單一,教師每次作文教學的方法都是固定的,先講解寫作技巧,再布置作文題目,學生不能主動練習寫作,漸漸敷衍了事。最后,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模式只注重對學生寫作理論知識的灌輸,導致學生只知道寫作技巧,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一無所知。因此,傳統(tǒng)作文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影響了他們的個性化發(fā)展。
過程寫作教學法,是指對寫作的核心方法和技巧進行分步講解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在逐步學習和提升的過程中鍛煉寫作能力,促進他們作文水平的有效提高。過程教學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意義在于,通過分解,將復雜的作文問題簡單化,使作文教學的整體難度大大降低,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寫作知識,進而提高其寫作能力。所以,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探究過程寫作教學法的應用,發(fā)揮過程寫作教學法的優(yōu)勢,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提高其寫作能力。
1.讓學生親近生活,積累寫作素材。作文的創(chuàng)作源泉是生活,小學生想要提高寫作水平,一定要多親近生活,仔細感受生活,不斷積累寫作的素材。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然后用心體會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并隨時記錄下來,為以后的寫作積累素材。教師可以定期開展戶外實踐課,就像美術寫生一樣,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感受生活,也可以在課堂上用語言引導學生回顧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加強他們的感受,豐富學生的情感,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和寫作的積極性,達到提升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目的。
以“我喜歡的植物”寫作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去參觀植物園,讓學生觀察各種植物和相關介紹,用心去和自己喜歡的植物交流情感,然后寫成作文。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生活的魅力,為作文積累素材,還能調動學生寫作的熱情。
2.挑選精品范文,提升學生寫作技巧。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經(jīng)常需要通過賞析范文的方法,給學生講解一些語言運用、修辭手法的技巧。所以,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精心準備一些經(jīng)典、優(yōu)質的范文。教師挑選范文時應該考慮到范文中的語言、修辭和寫作手法是否具有典型性、范文內容是否有趣、范文技巧和學生發(fā)展的適配性這三個原則,這樣才能通過精品范文,配合著生動的講解過程,以達到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授學生人物刻畫技巧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典型性、趣味性和適配性”三個原則去精心挑選范文,小學教材中的《三顧茅廬》就是很不錯的精品范文,可以先讓學生預習,思考“是誰三顧茅廬”“為什么三顧茅廬”“三次光顧”“分別是什么結果”和“文中是如何描寫劉關張和諸葛亮的形象的”,讓學生先回憶文本故事,然后賞析作者對文中人物的形象刻畫和其他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教師在指導時應及時引導、講解,幫助學生鞏固理解,這樣就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會在寫作時刻畫人物形象,達到寫作練習的目的。
3.認真評改學生作文,提升學生寫作能力。作文的批閱是作文教學的最后一步,所以常常被教師忽略,而在過程寫作教學法中,評改學生作文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由于教師需要批閱的作文篇數(shù)太多,平時的教學任務又過于繁重,所以往往在學生的作文后面批上一個“閱”字了事,這種不規(guī)范的做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寫作態(tài)度。為了加強過程寫作教學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應用,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能力,教師應該認真批閱作文,落實評價措施,且做到給每一個學生的作文都提出評改建議。學生針對評改建議,在以后的寫作中就能不斷改進,嚴格按照要求認真寫作。
綜上所述,過程寫作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教師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探究過程寫作教學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充分發(fā)揮其教學功能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