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丹 劉中強
2003年10月17日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身體性的文化實踐,所展現和表達的文化是各地域特色的人類實踐活動,具有歷史底蘊和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發展中汲取時代需要來適應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所以在不同的時代呈現出不同的表現方式,表達出不同的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人們的訴求有不可分割的關聯。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表達著人們的訴求,它是人們心中所想和內心深處想要表達的實踐活動;另一方面,人們的訴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達也會因為人們對它的期望發生變化而改變。說到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它是“活態”的文化遺產。在歷史變遷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非物質性”價值首先引發關注,因為它所包含的內涵(非物質性=精神性)為國家塑造民族文化認同[1]。人類從古至今做的所有事可以總結為兩點:一是從事資料生產,即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二是從事精神生產,精神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繁衍下去的兩大因素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遺產性質就是人類重要的精神性質,它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精神寄托,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屬性就是滿足人的精神屬性。每個人受生活習慣的影響、環境的制約和汲取知識領悟能力的不同,構建的文化結構各不相同,但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傳承性、娛樂性和審美性是共有屬性。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體育文化的傳承。古時候人們對休閑體育有著深刻的理論見解,主動參與到休閑體育活動中,他們提出來的一些有關休閑體育的思想更是超越了時代的局限。這些思想歷經磨礪更深刻,至今影響著現代人的體育行為,成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2]。也就是說,現代生活中帶著古時休閑體育思想。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屬性,還具有自身特有的屬性——健身性和競爭性。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生活在一定地域、一定環境的人們在生活實踐的產生與發展,是地域文化內本民族的生存和生活文化精髓,承載了民族延續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身體文化的特有表現形式,也是一個民族身體記憶和身份識別的重要標志。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完全人格,首在體育”作為人才教育的一種場域,高等院校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高等院校中的體育教育更是顯而易見。體育的教化作用于學生的身體,對于他們人格之上的教育亦非常重要。體育精神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產生,反過來又規范著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人類行為導向和規范的作用。體育是一面多棱鏡,可以折射出個人的品格和修養,也可以折射出社會行為。而體育精神有約束行為規范的作用,中國體育精神包含特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認同,對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和促進完全人格具有顯著作用。孔子講:“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高校教育是學生步入社會前最后的專門教育機構,對形成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內的完整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義,體育是培養“完全人格”的最有效途徑。體育(Physical Education)是一種身體教育,身體教育不僅包括生物學意義上的身體教育,也包括人文意義上的心理教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形式具有生物學意義上的身體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內涵具有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健全心理的作用,基于此,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屬性與高校教育“立德樹人”的本質吻合。
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明確提到“開展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推動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3]。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進入校園,有利于大學生的身體實踐活動,培植健康體魄。與此同時,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民族文化底蘊豐富大學生校園精神生活,可以培養他們的民族文化熱情與民族自豪感,增進文化認同感,為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培養卓越人才。
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西方體育文化逐漸流傳至中國,加之以“奧林匹克”精神為主的西方競技體育思想影響,致使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式弱。時至今日,教育領域的體育課程仍然是西方體育課程占主體,少有看到本土體育文化的影子,這種課程設置讓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在教育領域傳承。高校擁有穩定的學生群體,是傳播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主要中介,也是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應擔當社會責任,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
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種類繁多,高校應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校園。第一,根據地域性選擇。地域性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大特點,其發生發展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很大關系,高校應根據學校所在地選擇當地優秀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既有利于當地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也方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專業指導。第二,根據學校專業特色選擇。每個學校有自己的專業特色,在選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時,高校應根據專業特色和學生接受度來衡量。醫學類院校推廣傳統養生項目時更能得到學生認同,如八段錦、太極拳和易筋經等項目;體育專業院校則可選擇難度較高、觀賞性較強的項目,如舞龍、舞獅等項目;民族院校則可選擇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培養學生價值觀和文化認同。總之,作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場域,高校選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既要考慮地域性因素,不盲目跟從,又要審視自身校園特色,以自身良性發展為基,審慎選擇相應項目,使學校發展與項目發展共同進步,實現最大化發展。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是項目具體形式和背后所包含的一整套文化系統,高校需要培養專業的科研團隊研究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積極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研人員,組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研團隊,挖掘、搜集和整理項目的一整套文化系統并融入實踐。另一方面,通過相關科研成果轉化,積極培育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同時,根據對項目傳承人的調研,積極完善相關理論研究,更好促進專業技術建設。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活動的雙向互動,建立良性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科學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避免項目的形式化發展,同時利于該項目的文化傳播。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播需要政府的支持,因為政府在管理地方項目申報、調配國家資源方面起主要作用。一方面,政府掌握當地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第一手資料,高校傳播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時需政府給予支持;另一方面,在調配國家資源時,政府應鼓勵項目傳承人到高校進行項目專業技術指導,必要時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