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斌 孟 焱
地方文化外宣翻譯需要遵循一定的外宣翻譯原則,從趙啟正先生提出的“向世界說明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到黃友義先生總結的“三貼近原則”,再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概括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都是外宣翻譯實踐中翻譯主體應該考量的內容。在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要求時,黃友義解釋到外宣翻譯需要了解受眾以及受眾之間的差別,任何外宣翻譯都必須具有國際視野。同樣,語言服務業面向國際和全球時亦需考慮不同受眾之間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語言服務規范。作為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淮南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嶄新的城市形象。在歷史文化和城市形象的外宣翻譯過程中,既需要在理論上遵循上述原則的指導,又需要在實踐上遵循語言行業的規范。
1.文化瑰寶——《淮南子》、成語典故
2018年,淮南被授予“中國成語典故之城”,與“中國成語典故之都”河北省邯鄲市、“中國成語典故名城”河南省開封市和“中國成語典故之鄉”山西省曲沃縣共同組成成語典故朋友圈。作為淮南成語典故的主要源泉,哲學著作《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的翻譯和研究是推動其本身以及其典故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美國學者約翰·梅杰和中國學者翟江月、牟愛鵬分別出版了國內外第一個完整英譯本,為《淮南子》走向全球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淮南成語典故研究院研究員丁立福教授對《淮南子》的英語全譯本和譯介傳播進行了深入研究。孟慶波、高旭在基于英語書籍的文獻史的基礎上對西方漢學中的《淮南子》翻譯與研究進行了考察。
2.經典飲食——牛肉湯、豆腐
作為雜家作品的代表,《淮南子》不僅集各家哲學思想于大成,還深刻地影響了淮南的飲食文化。如今名揚海外的特色小吃淮南牛肉湯最早記載于《淮南子·齊俗訓》:“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為酸,或以為甘,煎熬燎炙,齊味萬方,其本一牛之體?!倍硪坏栏淖內藗冿嬍车牟穗取垢?,傳說是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在煉制不老仙丹時偶然所獲。2015年淮南豆腐亮相米蘭世博會,向海外做了一次高品質的推介。在豆腐文化譯介方面,張久全[1]教授對淮南豆腐文化譯介問題與對策進行了研究,提出要從物質、制度、行為和精神四個層面加強系統性、標準性、連續性和特色性譯介。
3.城市形象——公示語、宣傳片
淮南的景區、車站、醫院、商場等公共場所都設有帶有中英雙語的標識牌公示語,一些景點的介紹也采用了英文翻譯?;茨铣鞘行蜗?、企業推介、各類文化推廣的一些中英文字幕的宣傳片不斷出現在網絡平臺和一些公共場所的視頻播放設備上。針對城市形象方面的現象和問題,葛瑞峰[2]從生態翻譯學角度探尋了淮南城市旅游宣傳片的字幕翻譯,提出在獨特的翻譯生態環境基礎上運用“三維”轉換方法促進城市旅游宣傳片的異域傳播。許敏[3]對淮南市城市公示語漢英翻譯現狀進行了分析,從語言和語用兩個層面分析了淮南市公示語英譯存在的問題。
1.輻射力弱
作為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淮南有著深厚的典故文化底蘊。但就其典故文化的傳播范圍而言,更多是局限于淮南及其周邊地區,沒有產生更大范圍的輻射作用,不利于典故文化的對外宣傳。就其傳播形式而言,雖有大中小學開展典故知識的各項比賽和活動,但是形式較為單一,并不能更大程度上普及受眾,更缺少推動成語典故走向國際化的平臺。
2.整合欠佳
作為歷史與旅游之城,淮南并未充分開發淝水之戰古戰場的歷史價值,對歷史景點和自然景點的打造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歷史事件、歷史地點、自然景點相互之間缺乏聯系,未能有機整合。對于城市歷史及旅游的外宣,其內容與形式均過于拘泥傳統,未能實現有效和創新宣傳。
3.方向偏失
作為豆腐、牛肉湯等經典飲食的故鄉,淮南在飲食方面更多注重的是商業價值及其推廣,而忽視了商業價值之外的飲食文化內涵建設。甚至為了獲取商業利益,許多商家將上述經典飲食的起源擅自改編,不惜夸大其詞。飲食文化還缺乏明確的推廣主體,從而難以形成權威、統一的文化版本,以至于難為其正本清源。
4.質量粗糙
淮南在城市公示語建設方面問題突出,公示語誤譯、濫譯現象普遍,監督管理滯后,一定程度影響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發展。在企事業單位外文網站建設方面,存在譯文翻譯不到位、照搬機器翻譯、外文網站形同虛設等問題。二者作為信息型文本,難以達到傳遞有效信息、提供信息參考的目的。
作為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淮南誕生的成語可謂燦若繁星,但卻也一直是幸福之煩惱。據統計,源于淮南的成語多達1000多條,而《淮南子》則貢獻400余條。但是,如何利用這些珍貴資源,講好成語故事、傳遞中國聲音一直難以找到合適的途徑。2018年,中國成語典故之都河北邯鄲舉辦了首屆中國成語文化高峰論壇,旨在促進成語文化及其產業協同發展。邯鄲注重成語文化傳承推廣,舉辦世界諺語文化節,探討成語世界觀下中國成語和西方諺語的比較,推動中國成語發聲全球。在邯鄲市人民政府網站,設有“邯鄲成語”專欄,從官方的角度體現了對地方成語文化對外宣傳的重視。
同為中國成語典故城市朋友圈的山西曲沃與河南開封也各自因地制宜地開展了成語典故推廣活動。山西曲沃先后創編50余部成語典故故事劇本,編成情景劇在晉國博物館等不同平臺演出,極大豐富了地方文化與旅游資源,充分發揮并增強了晉文化的軟實力。河南開封在大宋御河河畔建造了開封成語典故苑,將典故文化植入景區,賦予成語故事更為鮮活的生命力。同時,一些有影響力的學者和研究人士著書立說,在不同場合講述成語故事,并將這些故事傳播到海內外。
GILT最早用于軟件行業本地化的簡稱,即全球化(Globalization)、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本地化(Localization)、翻譯(Translation)[4]。現在則用來表示一切行銷全球的產品所需經歷的步驟,這樣的產品同樣包括語言服務行業提供的語言產品。根據本地化與國際化協會(GALA)的定義,在語言服務行業,國際化是指對產品(一般指軟件應用)在不需要進行源語編碼的工程改變的基礎上能保證其適應不同語言和地區的設計過程。本地化是指讓產品或內容適應特定地區或市場的過程。全球化則表示為進行國際化的產品發布和活動而做出的必要準備過程。翻譯是指從一種語言(源語)到另一種語言(目標語)的意義交際過程[5]。
1.地方文化外宣本地化
地方文化外宣本地化,該層面可以分為兩個角度。第一個角度為對異地地方文化進行本地化適用,做出適應性修改和吸收。異地地方文化即包括同一語言體系下具有某些共性的不同地區的地方文化,也包括不同語言體系下具有某些共性的不同地區的地方文化。第二個角度為對異地推廣的本地化文化產品保留本地化特征,即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譯在面對國外市場和受眾的過程當中,不應為刻意迎合外部需求而舍棄本地屬性去異求同,而應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
2.地方文化外宣國際化
地方文化外宣國際化,可以理解成在確保地方文化產品能夠以合適的方式讓國際受眾接受的前提下做出的適應不同語言和地區的設計過程。與本地化重視產品結果的“異性”不同,國際化重視的是設計過程中的“共性”。地方文化產品國際化的出發點是讓產品保持本地特征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滿足國際社會和受眾普遍接受的方式與認可的習慣、效益、價值等。
3.地方文化外宣全球化
地方文化外宣全球化,是指為其國際化的文化產品發布和活動而做出的必要準備過程。相比國際化,全球化更側重于多語種的地方文化外宣和全球戰略布局,是對地方文化國際化的拓展和延伸。全球化文化產品的譯介既需要具備廣闊的視野,更需要具備有內涵性、吸引力的產品自身。
4.地方文化外宣翻譯
地方文化外宣翻譯,是地方文化對外宣傳的核心和重要途徑,是開展其本地化、國際化、全球化的基礎性和紐帶性工作?,F代翻譯技術為地方文化翻譯提供了新的范式。翻譯技術的融合能夠建立相應的地方文化外宣文本語料記憶庫、術語庫,保障語言資產得到有效重復利用,有利于帶動地方經濟開源節流。并且,在人機協作日趨成熟的環境下,計算機輔助翻譯能夠幫助譯者主體完成從翻譯到審校的大部分工作。
作為構成地方文化翻譯外宣模式的要素,GILT四者雖然內容各有不同,但互相之間屬于相互依存、一體多面的關系,共同組成了地方文化翻譯外宣的多維層面。依據各層面的內涵,GILT模式在淮南地方文化翻譯外宣的適用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1.在本地化維度
淮南應該學習國內外平行城市在地方文化翻譯外宣的典型,在適應的基礎上做出合理接受。同時,地方文化產品的對外傳播需要考慮不同市場的需求,結合目標市場的文化背景、地方習俗、區域特征等進行設計。地方文化產品的本地化推廣應參考本地化行業的成熟流程,包括參與人的使用、流程的管控、技術的融合、市場和營銷的推廣、管理的滲透等。
2.在國際化維度
淮南可以先行聯合國際友好城市,組織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圍繞包括《淮南子》在內的典籍故事、成語文化傳遞出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的名片,提高城市影響力和知名度。開展學科、歷史、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合作,挖掘淮南地方文化的潛力。吸收國際城市在地方文化保護、文化傳承、文化推廣方面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發展自主國際化道路。另外,借力包括淮南豆腐在內的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融合地方文化,形成“一城多品,文品交融”的產業文化格局。
3.全球化維度
該維度是將文化產品或文化項目突破本土市場,適應世界各國市場的過程,既是國際化的準備過程,也是國際化發展的延展。一方面,該過程要求對文化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形成多元的、豐富的文化素材。另一方面,要求相應主體對這些素材進行頂層設計和創新,尋求不同市場的共性與特性,探尋符合全球化發展的最大公約數。例如,以《淮南子》中的神話故事為題材開發兼具文化性和娛樂性的游戲軟件產品。在國際化的基礎上,對文化產品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和多語種的開發。借助包括“一帶一路”在內的政策紅利,推動淮南地方文化走向全球。
4.在翻譯維度
淮南政府部門應與語言服務行業、協會、高校等組織合作,構建翻譯規范。城市公示語、企事業門戶網站都是城市形象對外展示的窗口。參差不齊的翻譯文本,既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正面傳播,還可能會誤導文本受眾。對于處于轉型期的淮南,更應注重城市形象的規范化,注重對外傳播的譯文質量,加強多方合作,共同構建翻譯質量監控體系,提高翻譯質量,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
地方文化外宣翻譯工作并非單一地以文本為材料,以語言為媒介進行開展,而應該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科學判斷和選擇。平行城市有效的地方文化外宣經驗是推動本地文化外宣翻譯的助推器。此外,地方文化發展主體要融合多邊力量,立足本地文化特色,以全球化為視野,拓寬對外宣傳的范圍;以國際化為導向,生產國際化文化語言產品,提升國際地位及影響力;以本地化為準繩,借鑒本地化行業的語言產品的生產模式、評價標準和質量保證體系,為外宣翻譯提供多種產品類型,擴大譯介傳播模式;以高品質翻譯為核心競爭力,提高外宣翻譯的功能性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