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靚波
濫觴于互聯網金融模式而逐漸發展起來的P2P模式的網絡借貸平臺,與其他互聯網金融平臺之下的各類金融產物一樣(諸如第三方支付平臺、眾籌網站等),正如雨后春筍般的態勢欣欣生長。P2P模式的網絡借貸平臺,簡言之可以定義為出借方與借款方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直接交易,不再需要和傳統方式一樣面對面交易。以經濟學的視角解讀,單從這種行為方式來看,它的改變省去了包括時間、金錢在內的機會成本,進而大大提高了此種方式運作的效率。P2P網貸平臺正是借助互聯網,為借貸雙方提供可以直接依據平臺上的網絡信息進行交易的平臺,便捷高效低成本,但是不足亦顯然,繁多蕪雜的網絡信息通過大量的網絡渠道接踵而來,對網絡信息的發展與安全問題不容小覷。我國監管部門更多地承認P2P模式的網貸平臺是僅僅作為信息中介的平臺,但是,在實際孵化運轉當中,絕大多數借貸平臺已經介入并且參與到貸款人與借款人之間的交易中[1]。早在2015年,央行發布的指導意見(1)2015年7月18日央行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已經明確指出互聯網金融監管的責任范圍,但是仍然需要大量法律原理并由此細化的具體法律條文和配套制度加以指引和規范,P2P網貸平臺中的網絡信息問題才能以更加完善的制度措施加以指引。本文首先梳理我國目前P2P網貸平臺對網絡信息的甄別和審查、對網絡信息的安全保護這兩個方面的現狀并發現問題,只有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才能對癥下藥,進而思考金融法律治理下的解決途徑。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虛擬化的非面對面的交易方式,使得虛假、欺詐等信息大量涌現,P2P模式網絡借貸平臺處于門檻低、難防守的尷尬境地[2]。信息互通依靠信息傳播,但信息傳播伴隨著風險擴散的風險,因為網絡信息質量參差不齊,這就需要甄別和審查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時效性。而客觀因素不斷變化,信息在多頻次、多路徑的傳播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清晰準確甚至虛假的情況,在P2P網貸平臺領域,這涉及各方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實際操作中,網貸平臺的信息處理包括甄別和審查工作,但這一工作更像是“不開燈的地下室”。權利主體在地面上搜索并互換有用的信息,交給金融平臺保留審核,平臺再將信息拿到地下室進行甄別篩選。平臺將本身真實有效的信息通過技術手段變為帶有夸大投資收益、弱化風險提示等虛假標簽的信息,或者將重要信息摻雜在大量無關信息之間以降低警示效果,平臺自身在甄別的整個過程是否點了燈?抑或沒有將網絡信息進行甄別篩選直接輸送給主體雙方,然后將信息放回平臺,權利主體匹配成功[3]。在消費者看不到地下室的情況下,他們往往相信金融平臺發布的信息,也沒有能力去核實信息的真實性,進而被誤導盲目消費,合法權益受損。因此,信息的真實性并非從表象就能判斷得出,信息失真往往破壞金融交易之安全,也擾亂金融法治的秩序。
我國在監管方面做了一定的要求,如網貸平臺應當在其官方網站上向出借人充分披露借款人基本信息、融資項目基本信息、風險評估及可能產生的風險結果(2)2015年7月8日,由央行會同工信部等有關部委發文《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實際上,這些信息的統一標準仍缺乏具體規定,網貸平臺必須對各方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進行必要審查(3)2016年8月17日,由銀監會會同工信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發文《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拋開技術手段不說,單從甄別和審查整個過程看,其中就隱含著許多風險。
P2P模式網絡借貸平臺最大的風險根基在于缺乏健全有序的信息交換平臺,完善信息交換平臺的過程就是不斷對網絡信息進行挖掘和利用的過程,這就涉及信息保護的問題。撇開征信系統不考慮,P2P平臺對用戶的網絡信息查看儲存時,用戶龐大的信息數據包括身份、財產和就業等信息的安全極難得到有效保護。
傳統金融信息的載體大多是文件,在信息化時代,新的金融模式實現了去中心化、客戶群信息網絡化,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和社交網絡等技術[4]對網絡信息進行挖掘和分析,就可以提前發現潛在客戶及客戶的潛在需求。比如,瀏覽淘寶商品時,點擊后查看過的商品的足跡會被保留下來,不僅如此,之前瀏覽過的商品的同類商品會自動分布在主頁面上,即淘寶平臺已經幫你打包好所需要的那一類商品,你不再需要重新搜索就可以輕易找到,足以證明互聯網金融平臺對網絡信息的收集整合極其普遍,更不必說P2P網絡借貸平臺,如果網絡信息被惡意重整利用,將會形成巨大的非法利益鏈條[5]。
正如人們習慣用日記記錄自己的生活一樣,現在的社交網絡記錄、位置記錄、購物記錄等信息都被相關企業采取技術手段記錄在他們的“日記本”里,但其實用戶也許并不想這些記錄都保留下來;甚至不經客戶同意,他們將黏連在網絡上零星的交易地點、交易時間、交易金額等信息融合在一起,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重新整合生成職業背景、性格愛好、投資實力等數據,甚至可以說,金融平臺比客戶更要了解自己。
金融平臺需要以醒目的表達方式詢問用戶是否可以在前期和后期都可以被獲取信息,如不被允許獲取,亦不得限制用戶繼續注冊。此時,P2P平臺可以將各類信息列舉成可選擇的項,用戶在閱讀合同中的格式條款時,可自行選擇允許被獲取的信息,這樣既賦予了用戶選擇自己信息被獲取的權利,平臺也可以更良好地維持運行;另外,還要堅持必要性原則,即披露必須要披露的信息,隱匿可以不必披露的信息,將信息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且從信息提供的源頭就進行保護。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面向第四次工業革命即21世紀發起的全新技術革命,積極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并加強互立法工作。在立法上,金融監管部門需要有更加廣泛且深入的全程監管權,設立金融平臺網絡信息相關合同事先、事中審查機制,事先審查尤為重要[6]。與此同時,金融管理部門或者全國性行業協會對P2P平臺進行評級。
我國目前已成立了大大小小的行業自律組織,這些行業組織要自覺全面掌握并準確運用現行金融法律法規,在本行業積極宣傳普及相關法律規范,監督本行業金融網絡組織依法經營;對于記錄并留存在網貸平臺中的雙方網絡信息、平臺本身處理的信息以及其他與金融業務掛鉤的信息,行業自律組織應按照至少每三個月一次的頻次,采取獎懲分明的方式開展全面評估。
P2P網絡借貸平臺自身有必要去了解并掌握多方主體的真實信息,還包括甄別和審查客戶的信用級別和資產狀況,以此來保證交易安全。但是,在虛擬世界,網絡信息所帶來的潛在風險無處不在。金融法治建設一定要符合我國國情,以領域法的視角看,作為新興金融產物的P2P網貸平臺對網絡信息的發展與安全問題更應在金融法領域有廣泛和具體的規制,這就需要我們更深入、更細致地進行研究,因此P2P平臺中網絡信息的發展和安全問題必須提上日程;同時,互聯網本身所滋養和吸引過來的新生力量,又大力地助推金融領域的創新探索,對金融法治的推進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