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新疆的漢語方言真正受到學術界重視并展開大規模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新疆漢語方言詞匯系統的構成成分內容豐富,新疆漢語方言詞匯既能反映新疆特有的地域民俗文化內涵,也能反映語言在其發展變化中融合的特點[1]。
新疆漢語方言屬于北方方言的西北方言區。本文所說的新疆漢語方言詞匯是指傳播范圍廣、再生力強的新疆漢語鄉土話。語言學界對于新疆漢語方言詞匯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新疆漢語方言詞匯來源和構成研究方面影響力較大的研究成果,例如:周呈武[2]認為新疆漢語方言詞匯既有繼承古漢語詞語的特點,也有借入了外族詞語的特點,還有自創的新詞特點,在構詞構句方面也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張洋列舉了新疆漢語方言的維吾爾語借詞及出處,分析了借詞的特點及歷史[3];陳汝立等編著了《新疆漢語方言辭典》[4],收錄了近3 800條新疆漢語方言俗語。
在新疆漢語方言詞匯地域研究方面影響力較大的研究成果,例如:張洋、田云華[5-6]對哈密方言中的“走”“哪達”進行了分析研究;牛煒、牛彩芹編寫《巴里坤漢語方言俗語》一書,其中收錄巴里坤方言俗語4500余條,還有大量的諺語、歇后語、歌謠、謎語等,并且給每一個詞語注音、標調,還進行釋義和舉例;吳若愚、程如鐵[7]對《巴里坤漢語方言俗語》不太妥帖之處進行了考索和修正。
前人較為詳細地考證了新疆漢語方言詞匯的來源,收集了大量少數民族語借詞,補充了較為完備的新疆漢語方言詞匯和新疆地方特色的詞匯、諺語等,為今后的學者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參考文獻。
服飾指人類穿著和自身裝飾,一般分為服和飾兩類。服飾不僅能表現一個人的審美,更能向他人傳遞有效的信息。新疆服飾研究方面,多以探究新疆少數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性別的服飾為主。如尚衍斌[8]探究了古代維吾爾族在不同時期內流行的主要服飾、質料以及與中原地區在服飾方面的交流。王萍、陳文福[9]認為哈密地區維吾爾族婦女的傳統服飾中的圖案藝術不僅有著獨特的造型、色彩等形式語言,還有著深刻的象征寓意和文化內涵。近年來也有將新疆民族服飾與出口貿易、社會文化功能、時尚元素相結合的研究。如:柴利、丁艷[10]將新疆民族服飾企業與政府政策以及新疆自身的地緣優勢相結合,提出要發展新疆民族服飾產業、擴大新疆民族服飾出口的觀點。王曉玲、馬振林[11]通過研究新疆回族服飾紋樣的變化發展,認為新材料構成的紋樣體現了審美趣味,逐漸成為時代的選擇。
將語言研究與服飾相結合,是讓語言和生活相結合,將新疆漢語方言詞匯和服飾相結合,是語言源于生活、服務生活的體現。
服裝和各類飾品在人們生活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類時尚元素快速融入服飾中。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時尚服飾融入了大量的新疆元素,諸如艾特萊斯、哈密刺繡、小花帽,其中新疆漢語方言詞匯在服飾上體現的情況較多。以新疆特色為主的實體店、網店逐漸興起,印有新疆漢語方言詞匯的服飾受到廣大青年的喜愛。新疆漢語方言憑借其強大的傳播力和感染力,以及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幽默感,在服飾裝飾中脫穎而出。探究出現在服飾上的新疆漢語方言詞匯,筆者發現其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新疆漢語方言傳播范圍廣、感染力強,反映出新疆特殊的生活條件和風土習俗。這是新疆方言越來越受歡迎的原因之一,也是新疆漢語方言詞匯能在時尚服飾中流行的原因之一。這些方言詞匯憑借人們的高使用率和自身結構的簡單性迅速躥紅服飾界,在體恤、衛衣、大衣、帽子、手機殼、車貼等地方盛行一時。因為服裝飾品上的空間不夠充足,所以印刷在服飾上面的方言詞匯要簡潔,韻律感強、感染力強。例如:
勞道(厲害、能干的意思):多印制在男女士休閑衛衣、手機殼上。新疆漢語方言中“勞道”是夸贊別人厲害、優秀、能干的意思,表達對他人的贊賞和認可。例句:昨晚籃球賽,中國隊得了第一名。中國隊就是勞道!
爾視(理睬的意思):多印制在男女士休閑衛衣、車貼、手機殼等裝飾品上。多以否定的形式出現,“不爾視”多表達不理睬、不重視輕視的態度。例句:你就別自作多情了,人家根本不爾視你。
漢語中,詞形與概念之間的聯系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新疆漢語方言在發展過程中有些詞語發生了詞義變化,這些詞義發生變化或者有多重含義的新疆漢語方言詞匯印制在服飾上,表現出濃郁的新疆韻味和風土習俗。詼諧幽默、簡潔不失風趣的新疆漢語方言有很強的代入感和調節作用,深得大眾喜愛。例如:
歹歹的[歹,壞(多指人和事)]:多印制在男女士休閑衛衣、手提布包上。如今新疆方言中“歹”的意思發生變化,可當作“好”來使用。如《新疆漢語方言詞典》中解釋為“〈形〉好”。本義是“壞”,方言中有些也可當“好”講,這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歹”字疊用加強了語氣,表達一種高度滿意、極度優秀的感受。新疆方言也常說“太歹了”“歹得很”。例句:昨晚里看的那個電影子歹歹的。
騷(有“舉止輕佻放蕩”之意):多印制在男女士休閑衛衣、手機殼、手提布包、鼠標墊、徽章上。在新疆方言中“騷”字是夸贊人長得漂亮,事情做得好,形容人或事情特別厲害,極其優秀。例句:艾力打籃球太騷了,一般人比不了。
新疆方言中,“子”尾詞使用頻繁,其構詞功能和表意功能很強大。這些帶“子”尾綴的方言詞匯具有濃厚的新疆特色,印制在服飾上作為一種獨樹一幟的指物名詞,既能貼近人們日常生活,又能顯示說話者的喜愛之情。例如:
兒娃子(指男孩):多印制在男女士休閑衛衣、T恤、手機殼、車貼上。新疆方言中也稱男孩為“兒子娃娃”,兩者都是表示男孩的意思,在具體語境中也會表示“勇敢的、堅強的、優秀的”等褒義。例句:能吃得了這種苦的,都是兒娃子。
丫頭子(指女孩):多印制在男女士休閑衛衣、T恤、手機殼、車貼上。新疆方言中常用“新疆丫頭子都……”來表達新疆女孩一種獨有的特質、行為方式。帶有豐富的個人情感色彩。例句:對于新疆丫頭子來說,沒有什么事情是一碗炒米粉解決不了的。
新疆漢語方言受到維吾爾族語言的影響,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都能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地方特色。為方便交流,漢語方言中出現了一些維吾爾語音譯后的方言。這些特殊的新疆漢語方言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理解,因此將這些獨具新疆特色的方言文字印制在服飾上,既能活躍氣氛,又能增強語言的表達力,既能拉近人與人的感情距離,又能增強語言的感染力。例如:
嗨買斯(全部,一股腦地):多印制在男女士休閑衛衣、T恤、手提布包上。“嗨買嘶”源于維吾爾語,“全部”的意思。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的交流學習中,逐步將“嗨買嘶”一詞用于各民族的口語中。例句:紅的、綠的嗨買嘶給我裝上。
阿達西(朋友):多印制在男女士休閑衛衣、T恤、手機殼、車貼、徽章等裝飾品上。“阿達西”維語是“朋友”的意思。新疆方言中“阿達西”的使用率極高,見面相互問好、指代某個朋友、稱呼少數民族朋友都會用到。
勁松[12]提到:“流行語基本上發源于地域方言或社會方言。”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網絡和自媒體的發展推進漢語方言走向流行。陸儉明先生[13]說:“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應用。語言研究包括漢語研究在內,其研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語言應用服務。”李宇明先生指出“一帶一路”需要語言鋪路。新疆漢語方言詞匯能出現在表現個性的服飾之上也印證了這些觀點。其深刻影響體現在以下方面。
新疆漢語方言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方言,也在逐步發展成為流行語。對于流行語的概念,孫曼均[14]指出:“流行語是語匯中特殊而敏感、變化極快的詞語層面,是在某一時期社會上廣泛流行的城市人(主要是城市青年)的慣常用語,或某一階層、行業的習慣用語。”祁偉[15]指出:“流行語是指在某一時期、某一地域頻頻在媒體上亮相的 ,并且廣為流行的詞、句子。”張普[16]指出:“流行語是語言問題,但又不僅僅是語言問題。當前在流行什么,流行語都有反映。”
新疆漢語方言作為新疆文化的載體,具有凝聚新疆各民族情感,增進各民族交流的作用。當新疆漢語方言詞匯逐步在人們社會中和網絡上流行起來,它不僅發揮了自身豐富的表現力、戲劇性、藝術性的特點,為語言表達增添無限活力,而且更好地助力于使用者情感抒發,表達感受,增加了語言交流的生動性,為使用者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拉近使用者之間的距離。例如:在綜藝節目上出名的新疆說唱歌手那吾熱克唱著歌曲《兒子娃娃》時,活力無限,點燃全場,場下觀眾也被帶入慷慨激昂、心潮澎湃的情緒之中,而情感的淋漓表達和激情的全面釋放將聽眾的內心情感推向極致。說唱歌曲《兒子娃娃》也被廣大青年喜愛并演唱,歌曲中的新疆方言詞匯也激起了聽眾探討新疆方言的興趣。不可否認,新疆漢語方言詞匯在媒體頻頻亮相,并且在一段時間內廣為傳播。誠然,新疆方言詞匯進入流行語的方式多種多樣,原有形式可能會改變,內容和表達的情感色彩可能也會發生轉變,但這并不影響新疆漢語方言詞匯在流行語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新疆漢語方言詞匯在服飾上的印刷是一種廣告,是一種裝飾,也是一門藝術。如何將一個簡單的方言詞匯通過變換字體、格式、顏色來吸引大眾眼球,博得大眾歡心,創造語言藝術的同時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除此之外,自語言服務的概念提出后,語言服務的需求就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廣泛。李宇明先生提到,語言服務是利用語言(包括文字)、語言知識、語言技術及語言的所有衍生品來滿足語言生活的各種需要[17]。將新疆漢語方言詞匯通過各種變換形式展現在服飾上,增添了服裝飾品的趣味性、觀賞性,形成了社會中各色各類的時尚熱潮,也促進了人們的情懷消費、經濟消費,促進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發展。
關心社會發展情勢,洞察社會發展需求,關心社會發展趨勢,運用語言、語言的所有衍生品服務社會。社會的發展是語言發展的基本條件,反之亦然,語言的發展也在不斷促進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為大眾提供更美好的精神和物質生活。
融入時尚服飾之中的新疆漢語方言詞匯有四個較為顯著的特點,通過研讀學者的文獻期刊,搜集印有新疆漢語方言詞匯的服飾,舉例新疆漢語方言詞匯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使用,筆者探索出了新疆漢語方言詞匯出現在服飾上所產生的影響。新疆漢語方言詞匯印制在服飾上被廣大青年所熱捧這一現象,體現了從服裝飾品到生活理念的具體體現。通過對這一現象的探討意在指出語言研究要從服務社會的角度出發,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