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曉旭
《釋氏源流》為明代僧人釋寶成所編撰,該書參考《過去現在因果經》《太子瑞應本起經》《大莊嚴經論》《佛本行集經》等諸多佛教典籍,收錄了400個和佛教相關的版畫和故事,全書共計十四卷,前二百則故事為釋迦牟尼一生的傳奇經歷,后二百則故事記載了佛教的起源、發展和傳播的過程?!夺屖显戳鳌窌木幾问绞中路f奇巧,風格清雅疏朗,全書圖文相配,體例別致,讀來通俗易懂,觀眾極易接受,因此成書后流傳頗為廣泛。
《釋氏源流》成書于永樂二十年(1422),初刊于洪熙元年(1425)。明清時期,皇家對其頗為看重,曾刊刻多次。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6)刻印版流傳較廣,改變了之前《釋氏源流》上圖下文的形式,改成“左圖右文”。清代有乾隆、嘉慶、同治、光緒刊本,改名為《釋迦如來應化事跡》。
課題組參照的《釋氏源流》彩繪本系明代成化年間所刻,清代同治時期施彩。此本與成化本體例相同,不同之處為在原本基礎上所施濃彩,其中人物和風景更顯立體感,也更加生動。
《釋氏源流》這種圖文相映的形式讀來通俗易懂,語言文字與圖畫在敘事特點上存在差別,如語言文字在敘事上的間接性和繪畫在敘事上的直觀性。《釋氏源流》中的文圖結合形式能夠更加清晰直觀地表現佛教的含義,參照其語言文字,受眾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圖畫內容。其圖畫有一定解說性,參照其圖畫,受眾能夠更加深入地梳理佛教義理。
《釋氏源流》中佛教故事內容豐富,為了表現佛教故事發展的具體情況,通常會在圖畫中穿插一些細節,從這些細節中可以對比發現時間的變化。即使是在同一個畫面上,也可以表現出時間的變化。這從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手法角度來看,屬于“異時同構”的問題?!啊悤r同構’是中國畫構思、布局、體現空間的一種傳統藝術手法。畫家根據‘立意’的要求,將不同時間、地點出現的人物、景物等,運用連續空間轉換的構圖形式,巧妙地描繪在同一畫幅上。如在有故事情節的人物畫中(包括佛經本生故事、民間傳說、神話等)的主要人物,在不同時間、地點和不同情節中多次出現?!盵1]異時同構的圖畫作品在敘事過程中一般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線式敘事,即各個情節之間有連續性,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連環畫;另一種是點式敘事,即各個情節之間是各自發生的獨立的不相關聯的[2]。《釋氏源流》中的“異時同構”圖畫多采用線式敘事形式。
一是關于釋迦牟尼入胎的傳說?!夺屖显戳鳌分休d有摩耶托夢的故事,此故事生動地描述了佛母摩耶夫人睡夢中夢到一菩薩乘象入胎的美妙景象。文字描述為:“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脅入。身現于外。如處琉璃。夫人體安快樂。如服甘露。顧見自身。如日月照?!边€提到摩耶夫人夢此后,一覺醒來,便把夢中所見之事告知凈飯王:“見此相已。廓然而覺。便至凈飯王所。白言。我于眠寤之際。夢見菩薩。乘六牙白象。來入我右脅。此何瑞相。”整個故事既有“摩耶托夢”的情節,又有“告知飯王”的情節。語言文字不受時空限制,圖畫則會受到時空約束。為了展現整個故事的前后發展,圖畫部分被分成兩部分,右上是“摩耶托夢”,左下是“告知飯王”,敘事順序是由上而下。這樣“異時同構”的構圖和布局方法把不同時空發生的事情安排在同一畫幅上,讓受眾在觀看的同時激發起無限想象力,從而把畫面內容聯系起來,在心中構造出完整的故事情節來,這樣的安排使得整個空間意象兼具了時間的延續作用。圖畫中,所有人物衣著服飾系明代特色。右上部分,為了表現乘象入胎的神圣景象,摩耶夫人身臥屋內,屋頂彩云環繞,從摩耶夫人頭頂之處升起一股煙霞,其中映出一清俊菩薩乘象而來,畫面中祥云縈繞,茂林修竹,色彩奇幻,令人心生歡喜[3]。左下部分,摩耶夫人向凈飯王陳述夢中所見,凈飯王正身而坐,神態恭謹,摩耶夫人神采奕奕,衣帶飄起,宛若天人。盡管圖畫中兩部分情節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不同,這種巧妙的“異時同構”的形式卻使整幅圖畫保持了完整性,兩部分情節沒有生硬的界限分割,沒有完全割裂開來,畫面也不顯得突兀,而是安排得錯落有致,且在整體上融為了一體,引人深思。
二是《釋氏源流》中所載樹下誕生的事跡。“夫人即舉右手。攀彼樹枝。遂生太子。放大光明?!薄坝痔摽罩小>琵埻滤T√由?。諸天音樂。雨妙香華。供養太子?!贝耸论E主要表現摩耶夫人于無憂樹下產下太子,而后虛空中九龍吐水,浴太子身。
《釋氏源流》樹下誕生的圖畫采用從右而左的敘事方式,此圖“異時同構”的構圖特點非常明顯。畫面右邊摩耶夫人右手攀著無憂樹枝,舉身放大光明,太子從摩耶夫人右臂生出。畫面左邊太子目視四方,舉其右手,作獅子吼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虛空中九龍吐水沐浴太子,天空散下香花供養太子,地面上涌出二池,貯滿清凈香水。同一幅圖畫中太子的形象出現兩處,一處是樹下誕生,另一處是九龍沐浴。一前一后發生的兩個情節在同一畫幅中采用線性敘事的方式展現出來,整個畫面安排得井然有序,情節之間娓娓道來,條理分明[4]。兩個情節之間雖然沒有明晰的分割線,卻毫不沖突,和諧共生。畫面中彩云縈繞,鮮花四散,光明遍照,神圣無比。
三是仙人占相的事跡?!夺屖显戳鳌酚涊d:“爾時凈飯王。即召相師。觀占太子。吉兇之相?!薄皬陀邪⑺酵酉?。至凈飯王宮。求見太子。大王慈恩。愿當示我。夫人手抱太子。令向仙人。仙人兩手。抱持太子。安于頂上。復置膝上。”《釋氏源流》的文字部分按時間先后敘述的內容包括:第一,凈飯王召相師為太子看相;第二,相師走后仙人阿私陀求見太子;第三,夫人手抱太子,令向仙人;第四,仙人兩手接過太子,安于頭頂。圖畫部分采用“異時同構”手法,表現出不同時間發生的情節:其一,凈飯王召相師為太子看相;其二,仙人兩手接過太子,安于頭頂;其三,仙人阿私陀乘云而去。由于受到畫面空間的限制,相師占相與仙人占相置于同一個空間內,時間的先后順序在畫面中體現不明顯,需要受眾自己想象并分辨。畫面中,仙人阿私陀同時出現有兩處:一處是畫面左下,仙人接過太子,安于頭頂;另一處是畫面左上,仙人乘云而去。太子也同時出現有兩處,一處是夫人手抱太子,另一處是仙人安太子于頭頂。畫面色彩鮮艷,人物眉目清晰,畫面結構安排具有較高審美性,情節設置富有戲劇性,畫面中風景、建筑和人物互相呼應,體現出藝術美。
四是《釋氏源流》中的船師悔責。故事內容包括:第一,世尊向船師請求渡河,船師拒絕;第二,世尊受雁飛啟示騰空過河;第三,船師心生大悔。畫中為一條河道,河中央為船師和船,畫面右下角為世尊立于岸上請求渡河,畫面左上角為世尊駕祥云騰空過河,兩部分以河流為分界。十分有趣的是,畫中的小船上畫有船師二人,一船師在船頭劃船,另一船師在船尾參拜悔責。一船二人,兩人不同的動作隱含了一前一后兩個情節,需要受眾調動起想象力,在心里對整個故事進行浪漫主義的想象,促成情節的進一步生成。整個畫面顏色豐富,景物表現眾多,山川、河流、樹木交相輝映,人物衣著質感精美,面部表情細膩。為了表現世尊的偉大,河兩岸的世尊形象與船上的船師形象在人物大小上形成了鮮明對比。整幅畫雖為版畫,卻有著繪畫的審美特點。畫面敘事由右下向左上形成線性敘事,所有人物和景物自下而上融為一體,其中又隱藏了不同的情節,以河流為分界的兩部分畫面象征著情節的自然過渡,體現出“異時同構”的特點。受眾配合文字欣賞圖畫,更能將故事發生的時間節點帶入空間之中,進一步完成空間向時間的轉移。畫面“異時同構”的構圖給故事生成更多意義,增添了更多趣味。
除了上述圖畫,《釋氏源流》中采用“異時同構”藝術手法的還有許多,如“如來因地”“瞿曇貴姓”“從園還城”“姨母養育”“游觀農務”“諸王角力”等故事?!爱悤r同構”手法的運用使得這些圖畫畫面表現力更強,畫面層次更加多樣,也更能帶動受眾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能力,從而共同參與到畫面內容的生成當中,進一步豐富畫面內容和含義?!爱悤r同構”是具有“講故事屬性”的,用“時間的意念”強化了“繪畫空間的意識”,突破了繪畫“瞬間性”的限制。此手法以其特殊的空間布局延伸和拓展了佛教故事的故事情節和故事結構,為佛教故事增添了新的內涵,其表現形式是在漫長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且體現出獨特的中華民族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