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明月 尹馨茁 辛銘(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養老保險的內涵。養老保險,在我國的完整名稱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是我國政府人社相關部門依據各級法律及相關規章制度制訂機關頒布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為解決全社會各個機構的勞動者在個人勞動年齡能夠達到勞動部門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自主權利,或者為了保障勞動人群在諸多因素例如年齡、身體等的影響下從個人目前的工作崗位離開后的基本生活而創立的一種具有現實性意義的保障性制度之一。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內涵。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這一界定方式,基于這項政策施行以前各個基層地區已經開展的養老保險基礎上來講的,從繳費方式上來看,舊的政策時采取群眾個人繳費的形式,實際上屬于一種自我儲蓄的機制,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在基金的籌措時最大的特點是將政府進行資金上的費用貼補、集體參與補充幫扶、個人將剩余部分承擔共同結合起來。在發放的方式上,分成兩個層次:國家財政進行全額保障支付的基礎性養老基金和個人賬戶中存儲的原有費用,根據政策的整體規劃藍圖,2020年以前,這種普惠政策應能夠完全保證所有中國基層農民群眾在60歲以后都可以享受到福利。
1.遼寧省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出臺背景
截至2018年末遼寧省總面積14.8萬平方千米,遼寧省常住人口4368.9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3942.0億元,第一產業2182.1億元,第二產業9397.8億元,第三產業12362.1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54745元。同時,遼寧省積極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數量,出生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齡化進程。遼寧省作為老工業基地,城鎮化程度高,但也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促進了大量青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減緩了城市老齡化的速度。因此,遼寧省農村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遼寧省農村以家庭養老為主。人口老齡化的深化無疑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挑戰。大多數家庭已經進化成“4+2”或模式。青年人養老壓力不斷加大,導致家庭養老功能減弱、土地弱化。并且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指導。
2.遼寧省農村居民領取養老金的條件
當前遼寧省參保狀況如下:遼寧省所繳納養老保險有五個標準,如下表:
表1
在當前農業參與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下,整體的農村經濟發展進程較為遲緩,農民的個人及家庭收入增長程度更是達不到平均標準。這種經濟上的滯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當地一些農村相關政策,例如在基層地區施行和落實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就遼寧省來講,57% 的村民在選擇交納養老保險費的標準時根據的是自己家庭的具體經濟收入水平,就當前的普遍性質而言,村民的主要家庭收入都是通過在土地中的辛苦勞作和外出到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大城市進行打工而得到的,通過這幾種經濟收入的方式,村民的實際收入程度仍然相對偏低。在這種家庭收入現狀的影響下,一半以上的村民入保時優先考慮選擇相對較低水平的200元的繳費標準。因此,當基層農民群眾年齡到達能夠領取個人社保養老金的標準時,在個人賬戶所領取到的金額也就相對不高,當地的整體養老保障水平也就相對應的比較低。
由于傳統保守思想文明在農村地區仍然未得到根除,村民預期的養老方式還是以依賴兒女為主。以遼寧省為代表,大多數的準老年人(40-60歲)期望養老方式還是依靠兒女,而已經步入老年的人群更是完全依靠孩子們贍養來安享晚年。政府推出的新型養老保險制度對思想保守的村民來講是一種尚處于新鮮的事物,對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需要基層群眾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懷疑,遲滯的情況是非常正常的。政府出臺的新型養老保險政策中規定,年滿18周歲的城鄉居民都可自愿入保,然而全村入保村民僅有本村全體居民的四分之一,說明遼寧省目前的養老保險具體落實上的覆蓋面還是相對不足。現階段我國仍采用統一補貼形式,即無論參保金額多少補貼額度相同,例如參保金額為200元,政府在資金方面承擔5%,而參保金額為500元同樣也承擔5%,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富裕家庭的積極性。導致所有參與的基層群眾人員都傾向于交納最低標準層次的保障金額。
由于傳統保守思想文明在農村地區仍然未得到根除,村民預期的養老方式還是以依賴兒女為主。以遼寧省為代表,大多數的準老年人(40-60歲)期望養老方式還是依靠兒女,而已經步入老年的人群更是完全依靠孩子們贍養來安享晚年。政府推出的新型養老保險制度對思想保守的村民來講是一種尚處于新鮮的事物,對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需要基層群眾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懷疑,遲滯的情況是非常正常的。政府出臺的新型養老保險政策中規定,年滿18周歲的城鄉居民都可自愿入保,然而全村入保村民僅有本村全體居民的四分之一,說明遼寧省目前的養老保險具體落實上的覆蓋面還是相對不足。現階段我國仍采用統一補貼形式,即無論參保金額多少補貼額度相同,例如參保金額為200元,政府在資金方面承擔5%,而參保金額為500元同樣也承擔5%,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富裕家庭的積極性。導致所有參與的基層群眾人員都傾向于交納最低標準層次的保障金額。
1.加強養老保險宣傳力度
在政府進行政策宣傳落地過程中,應加大對遼寧省本地農村農民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資金和資源投入力度,通過撰寫現代思想文化的宣傳詩、張貼宣傳畫,開展精神文明先進戶評比等活動,增強農村基層地區精神文明和文化思想建設,構筑新型農村文化,運用多種形式在思想的根源扭轉農民落傳統后的觀念,讓基層農民群眾從內心接受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模式,從而增強基層群眾參保意識,擴大遼寧省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機制體系覆蓋的范圍。
2.加大養老保險征繳力度
完善基本政策,推動建立基層地區完善的社保配套補充政策。要在政策施行的整體性流程中對基層養老保險機制的構建鼎力支撐,提升基層保障程度,加大養老保險征繳力度。
通過完善法律保障機制,加大養老保險征繳力度,制定《農村養老保險法》,各級地方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增設或者補充有利于當地基層群眾的繳費標準,實行多繳多得的政策;適當放寬以現金繳費的模式,加入用農村基層土地集體所有權的轉讓或者流轉作為基層養老保險基礎性費用的籌措手段;在相關行政機制當中,明確準確界定政府在資金方面的支持和集體進行幫扶的比例。在今后,城鄉養老保險體系的一體化整合發展是我國的根本方向,那么在制定和構建我國農村養老保險體系的時候,要格外注意將當前的新農保與現有的城市養老保險機制相融合相一致,使農村基層養老保險機制和城市養老保險體系能更好的轉移和接續。同時加強基層地區的基本養老保險的督查以及管理的相關工作,包括盡快建立基層養老保險基礎性資金的內部管控機制、自我督查機構,并逐步完善財政資金和審計等有關部門組成的外部管控、督查體系,以保證基層養老保險基礎性資金在實際運行流程中的可靠性。
當下,侵害農民養老保險權利的現象時有發生,而農民則基本上處于一種“狀告無門”的閉塞狀態,所以,我國應持續推動構筑關于基層養老保險利益保障和權益保護的相關行政規章舉措,有必要在《農村基層養老保險實施法》中創立專門章節,對基層養老保險施行的流程中出現的矛盾、爭議等內容做出界定和闡釋,在培養基層群眾維護個人養老保險合法權利的意識之后,為他們的行動提供法律上的基礎性支撐,各地依據當地具體情況,將司法、執法部門與人社部門的機構相結合,采取多部門聯合的形式和手段,秉著負責任的態度處理農村基層社會保險的相關糾紛,從而讓基層群眾的老年生活得到更好的保護。
1.切實考慮農村居民收入差異
轉變當前的統一補貼形式,邀請相關專家展開會談,制定合理的梯度補貼政策,充分調動農民參保積極性,提高參保公平性和公正性。合理利用資金,加大補貼力度。地方政府應充分考慮貧困家庭的經濟情況,設立專項幫扶資金,幫助經濟壓力巨大人群投保,緩解這部分人群的經濟壓力。
2.切實考慮地域消費情況差異
在產業扶貧過程中,切實考慮地域消費情況差異,著重展現遼寧省底蘊深厚的歷史傳統文化思想的優質內容,利用當地的多位歷史名人事跡如張儀等,以及多處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豐富的文明構成,結合現代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宣傳方式,開發相關文化產品,帶動以文化為中心產品的企業進步,形成文化財富機制體系,尋求遼寧省文化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文化多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總之,要在各個層次的社會經濟結構當中為基層群眾營造更多的有利條件和先進環境,讓基層群眾在個人成長的機制中有更好選擇,更多機遇,更大空間,從而達成全體農民增收致富,縣域整體經濟發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