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娟(重慶商社新世紀百貨連鎖經營有限公司江南商都)
營改增是目前我國結構性減稅和產業優化的重要舉措,其目的是有效避免重復征稅,降低第三產業整體稅收負擔。本文重點聚焦于房地產企業物料成本這一變量因素展開深入研究。通過構建“甲供材料”“乙供材料”兩種運營模式下房地產企業綜合稅負變動的模型,結合房地產企業會計實務核算實務,探析營改增后房地產企業稅負變動情況,得到了與既有文獻不同的有意義的研究結論,并提出了相應政策建議。
本文首先比較營業稅與增值稅單一稅負。假設房地產企業的銷售收入為S(含稅,下同),采購建筑材料(營業成本)為C1,營改增后取得進項稅可抵扣金額占總成本比例為β,房地產企業(甲方)所支付給房地產建筑企業(乙方)的工程款C2。由于房地產企業所購進的存貨和服務渠道復雜,種類繁多,假定所購進的貨物和服務的進項稅額均符合可抵扣條件,其稅率為17%、5%和3%占建筑材料(營業成本)C1的比例分別為β1、β2、β3。為便于比較,假設為房地產企業提供商品與服務的供應商與營改增之前相同,房地產銷售對象為最終消費者(企業或個人)。對最終消費者而言,只要營改增前后房地產的含稅銷售價格不發生變化,營改增就不會影響消費者的決策,因此營改增前后銷售收入不發生變化。
1.采用簡易計稅
在營改增之前,房地產企業銷售商品(商品房)屬于營業稅“銷售不動產”稅目,按5%的稅率繳納營業稅。為對比二稅的稅負變化,此處暫不考慮城建稅與教育費附加。由于營業稅為價內稅,營業稅額在計征企業所得稅時可稅前抵減,則房地產企業實際繳納的營業稅稅額Tb=S×5%×(1-25%)=0.0375S。
營改增后,房地產企業實行適用簡易計稅,按5%的稅率計征增值稅。同上,不考慮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由于增值稅是價外稅,在計征企業所得稅前不能抵減應稅所得額,則實際應繳納的增值稅稅額 Ta=S÷(1+5%)×5%=0.0476S。
比較上述二稅的稅額,由于Ta>Tb,故實行營改增后,對于采取簡易計稅的房地產企業其 稅負增加。當然即使考慮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的情況下,企業所得稅稅負也同樣增加。
2.一般納稅人的稅負
營改增之后,房地產企業適用于“銷售不動產稅目”的增值稅征收范圍,按11%的稅率計算并繳納增值稅。房地產企業應繳納增值稅額采用銷項稅額減去進項稅額方法計征。
從模型(1)可見,房地產企業的增值稅額除銷售收入S外,還與C1、C2、β、β1、β2與β3對個變量的影響。
房地產企業進項稅額最大影響因素是其建筑材料供給方式,即“甲供材料”或“乙供材料”兩類模式。為分析之便,在兩種采購建筑材料方式下,假定房地產開發企業所支付給房地產建筑企業(乙方)的工程款C2都相同。在“甲供材料”模式下,當(1)式中β1+β2+β3>0時,即為房地產企業向房地產建筑企業(乙方或施工方)提供建筑材料。在實務操作中,這種模式下又分為兩種情形:其一,房地產企業采購后交由施工方使用,甲供材料作為工程款的一部分,并抵減部分工程款。按照稅法規定,以材料抵減工程款屬于有償交換貨物應視同銷售,房地產企業需繳納增值稅(銷項稅額);其二,房地產企業采購材料后直接交由施工方使用,并另行支付工程款,此時甲方可以抵扣所購建筑材料的進項稅。在“乙供材料”模式下,在(1)式中β=β1=β2=β3=0時,即房地產建筑企業采購建筑材料進行房地產商品開發,甲方向乙方只支付施工款C2,同時房地產建筑企業還要向甲方收取增值稅款,而甲方將此稅款作為進項稅額,此時房地產企業的應納增值稅額=S÷(1+11%)×11%-C2×11%。
在第一種模式下,房地產開發企業在采購材料時雖然可以獲得進項稅抵扣權,但作為工程款抵減時還要繳納銷項稅額,其適用稅率與購進時相同,基本不能獲得稅收優惠。而在第二種模式下,房地產開發企業可以獲得稅差優惠,故本文僅討論第二種情況。
1.營改增后采用5%征收率稅負
對于適用5%征收率的納稅人而言,顯然稅負增加了0.0476S-0.0375S=0.0101S。
2.營改增后采用11%稅率的稅負
對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有
假設房地產企業所有用于成本支出的項目均能取得抵扣,即β=100%
(1)若采取乙供材料模式,即β1=β2=β3=0,由(2)得(C1+C2)/S=0.56;當(C1+C2)/S>56% → [S-(C1+C2)]/S<0.44 時,即房地產企業毛利率低于44%時,房地產企業營業營改增后其稅負降低。
(2)若采取甲供材料模式,即β1+β2+β3?(0,1),由(2)得,C1/S×(0.11+β1×0.06-β2×0.02-β3×0.08)+C1/S=0.0616
(3)對比“乙供材料”與“甲供材料”模式有
整理后得到 β1×0.06-(β2×0.02+β3×0.08)=0
第 一, 當 β2=β3=0時,C1/S×(β×0.11+β1×0.06)×C2/S×0.11=0.0616,隨著β1的擴大,營改增后房地產開發企業增值稅稅負下降。
第二,當β1=0時,
C1/S×(0.11-β2×0.02-β3×0.08)+C2/S×0.11=0.0616,隨著β2與β3的擴大,營改增后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增值稅稅負上升。
第三,對比“乙供材料”與“甲供材料”模式,當 β1×0.06>β2×0.02+β3×0.08,選擇“甲供材料 ”模式比“乙供材料”模式可以獲得更多減稅效益;當β1×0.06<β2×0.02+β3×0.08時,選擇“乙供材料”模式比“甲供材料”模式可以獲得更多的減稅效益。
上述分析稅種僅涉及了營業稅與增值稅,之后分析稅種涉及企業所得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費與地方教育附加費。假設企業位于市區,不考慮期間費用,其余條件不變。
1.營改增前稅負
應納營業稅=S×0.05=0.05S,應納城建稅、教育附加費與地方教育附加費=0.05S×(0.07+0.03+0.02)=0.006S,應繳企業所得稅=(S-C1-C2-0.05S-0.006S)×0.25=0.2361S-0.25×(C1+C2),稅負總額 =0.05S+0.006S+0.2361S-0.25×(C1+C2)=0.2921S--0.25×(C1+C2)。
2.營改增后按11%稅率計征的稅負
銷項稅額=S÷(1+0.11)×0.11=0.099S
可抵扣進項稅= C1×(β-(β1+β2+β3)×0.11)+C1×β1×0.17+C1×β2×0.05+C1×β3×0.03-C2×0.11)
整理后得到
應納增值稅額 =0.099S-[C1×(β×0.11+β1×0.06-β2×0.02-β3×0.08)+C2×0.11]
假設企業所有用于成本支出的項目均能符合抵扣條件,即β=100%。
(1)假設采取乙供材料模式,即β1=β2=β3=0時,
應納增值稅=0.099S-0.11×(C1+C2)
應納企業所得稅額
故總稅額=0.35785S-0.3699×(C1+C2)
(2)假設采取甲供材料模式,β1+β2+β3?(0,1)
應納增值稅額
應納城建稅、教育附加費與地方教育附加費=[0.099S-(C1×0.11+C1×β1×0.06-C1×β2×0.02-C1×β3×0.0 8)-C2×0.1 1]×(0.0 7+0.0 3+0.0 2)=0.0118S-0.12×C1×(0.11+β1×0.06-β2×0.02-β3×0.08)-0.0 1 3 2×C2=0.0 1 1 8 S-C1×[(β1×0.0 6-β2×0.0 2-β3×0.08)+0.0132×C2]
應 納 企 業 所 得 稅 額 ={S-0.0118S-C1×[(β1×0.06-β2×0.02-β3×0.08)+0.0132×C2]-(C1+C2)}×0.25=0.24705SC1×[(0.11+β1×0.06-β2×0.02-β3×0.08)+0.0132×C2]-0.25×(C1+C2)
故總稅額 =0.35785-3C1×[(β1×0.06-β2×0.02-β3×0.08)+0.1235]-0.47C2
第一,當采取“乙供材料”模式時,令(0.2921S-0.25×(C1+C2))-(0.35785S-0.5607×(C1+C2))>0,整理后得到(C1+C2)/S>0.2115。即當收入成本率大于21.15%或者毛利率小于78.85%時,營改增后企業稅負下降。
第二,當采取“甲供材料”模式時,令0.35785S-3C1×[(β1×0.06-β2×0.02-β3×0.08)+0.1235]-0.47C1-(0.35785S-0.56075×(C1+C2))<0,整理后得,β1×0.06-β2×0.02-β3×0.08>0.041(4)
通過(4)可知,即當房地產企業所購三類物料比例滿足上述(4)的數量關系時,“甲供材料”比“乙供材料”模式享受更多的稅負降低效應,且隨著(4)式左端的數字值越大,企業獲得的減稅效應越大。
經過上述分析可知,營改增后,對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而言,稅負受營改增政策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在乙供材料模型下,當收入成本率大于21.15%時,企業獲得減稅效應;在“甲供材料”模式下,稅負的多少受不同物料所占比重的影響,當β1×0.06-β2×0.02-β3×0.08>0.041時“甲供材料”比“乙供材料”享受更多優惠。當17%稅率物料所占的比重越大,企業獲得的減稅效應越大,5%稅率與3%征收率物料所占的比重越大,企業的稅負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