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濤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1]藝術當如此,作為呈現藝術載體之一的劇院亦當如此。國家大劇院2007年開業運營之初,就提出以“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為辦院宗旨。人民性既是國家大劇院作為國家投資建設的國家重大公共文化設施的必然要求,也隱含著面向市場、面向大眾的經營定位。藝術性是任何一個藝術機構的立身之本,對于代表中國國家形象、致力于體現藝術發展最高成就的國家大劇院,藝術性更是舉足輕重、生死攸關。國際性體現的是胸襟和抱負,在表達開放善意的同時體現出強烈的文化自信。正式開幕運營13年來,國家大劇院恪守三大辦院宗旨,通過大量卓有成效的藝術實踐,奠定了在全球劇院行業的聲名和地位,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行業的一面旗幟,同時也被社會各界寄予了更高期望。
在三大宗旨中,藝術性是中樞是紐帶,只有突出藝術性,才能踐行人民性,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全社會精神文化生活質量,也只有堅持藝術性,才能彰顯國際性,融入國際表演藝術領域,才有與世界一流劇院交流對話的底氣。從理論上說,藝術性主要指藝術定位、藝術風格、藝術標準、藝術質量等,從劇院的實務來說,藝術性就是指名家、名團、名作,或者說是一流的作品、一流的演員、一流的演出呈現。從國家大劇院來說,作為一個意氣風發的年輕的國家級藝術機構,藝術性就是如何保證在大劇院的舞臺上群英薈萃、萬芳競艷,不辱使命、不負眾望,為國爭光,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勇攀藝術高峰。[2]
多年來,國家大劇院圍繞藝術性宗旨,在實踐中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經典藝術門類。即聚焦于“歌劇、音樂、舞蹈、戲劇、中國戲曲”。這五大藝術門類在藝術的綜合性、集成性上更加突出,藝術表現力相對更強,能夠表現的主題、表達的情感更豐富。特別是歌劇,融音樂、文學、戲劇、舞美、舞蹈等形式于一爐,需要多個藝術領域藝術家的通力協作,在創作上、制作上、排演上都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努力,因此常被喻為“音樂藝術皇冠上的明珠”,體現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最高藝術水準。比如米蘭斯卡拉歌劇院之于意大利,維也納歌劇院之于奧地利,英國皇家歌劇院之于倫敦,大都會歌劇院之于紐約,都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最高藝術象征。國家大劇院這么多年在歌劇上的熱情和投入有目共睹,制作推出了近70部中外歌劇作品,引起了全球歌劇藝術同行的廣泛關注。在國內,由于國家大劇院的帶動,近十年來國內掀起了歌劇制作的小高潮,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經濟成就和藝術進步。從國家大劇院2019年演出統計看,五大藝術門類的演出場次占到全年演出的99.5%,其中歌劇8.6%,音樂會42.1%,舞蹈16.7%,話劇24.4%,戲曲7.7%,其他0.5%。(1)本文主要數據均來自《國家大劇院年報》,2015-2019.
二是保持常態演出格局。一個劇院的演出場次雖然不等于藝術標準,但是卻是判斷藝術性的必要條件,倘若沒有一定演出場次的支撐,藝術性也就無從談起。國家大劇院2019年年報數據顯示,在過去的12年里,國家大劇院年均演出873場。2019年為保障國慶70周年慶祝活動,部分演出取消,演出場次歷年最少,但也達到了839場。為了突出藝術定位和特色,國家大劇院每年推出歌劇節、中國交響樂之春、五月音樂節、漫步經典音樂會、八月合唱節、北京戲劇舞蹈節等主題藝術節,持續策劃“國際鋼琴系列”“昆曲藝術周”等主題演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藝術影響力、票房號召力、市場凝聚力的演出品牌。堅持藝術性,就應該堅持海納百川,所以在涉外演出的比例上,國家大劇院長期以來始終保持在30%左右,廣泛邀請國際著名的藝術家和演出院團在大劇院登臺獻藝。根據大劇院十周年運營統計,截止2017年走進大劇院的國外院團454支,演出1233場,占總場次14.1%,來自歐洲、北美、亞洲的院團數量分列前三。
三是堅持自主經營制作。與為演出院團提供場地收取場租的經營方式不同,自主經營就是劇院直接介入節目的產、供、銷過程,自擔風險、自負盈虧,這既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經營方式,也可以更好把控節目的藝術質量。比如一場芭蕾舞演出,從演出團體、演出劇目、首席演員,劇院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藝術標準加以選擇。再比如一場交響音樂會,從樂團、指揮、演奏作品、獨奏藝術家,劇院完全可以量身制作一場高水平、有創意的音樂會。同時,憑借劇院的平臺優勢、地域優勢、資源優勢,國家大劇院通過委約創作、獨立制作等方式,在10余年里創作推出了91部新作品,涵蓋歌劇、舞劇、話劇、京劇等藝術形式。劇院先后與祖賓·梅塔、阿巴多、郭文景、印青、多明哥、里歐·努奇等著名指揮家、作曲家、歌唱家聯手,與意大利帕爾馬歌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德國柏林歌劇基金會等國際藝術機構合作,推出了許多耳目一新的舞臺作品,顯示了大劇院在藝術上的追求和雄心。
四是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為了確保藝術質量,必須有一套可以具體操作、推進落實的流程規范、標準指標。演出排期制度既是大劇院策劃組織節目的抓手,也是藝術質量管理的源頭。經過多年努力,大劇院目前已經可以提前一年排定節目,提前7個月公布排期,這就意味著有充足的時間在全球選擇節目、溝通談判、敲定技術細節,確保預期的經營目標和藝術目標。在演出排期過程中,從項目人初選、部門研究、各部門排期專題會一直到院長辦公會,每個環節都是對節目的一次審視,既要考慮演出成本,更要考察節目的藝術風格、藝術品質,保證符合劇院對于節目的藝術定位和質量標準。在自制劇目過程中,從跨年度制作規劃、題材選擇、劇本創作、音樂創作、主創主演、音樂作業、鋼琴排練、戲劇聯排、帶妝彩排、正式演出,幾十上百個重要節點,成百上千個工作細節,都需要有一個細致周密的時間表、一張完整清晰的線路圖,專人統籌、各負其責,只有連珠成串,把眾多任務、工作進程、各個節點、有關要求、相關人員等等都不憚細碎地組織起來,才是對藝術性的最好闡釋,也才會有最終高質量的演出呈現。
五是打造藝術人才高地。人才是實現、保持、提升藝術性的關鍵。國家大劇院通過全球招聘、人才引進、內部培養等多種途徑,培育了多方面的藝術人才,形成了顯著的人才優勢。2009年到2010年,國家大劇院先后組建了合唱團和管弦樂團,在完成全年歌劇制作任務的同時,各自推出獨立的樂季計劃,舉辦樂團音樂會、合唱音樂會。由于常年擔綱歌劇演出,兩團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基礎,在與中外藝術家的合作中進步神速,目前已經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藝術團隊。隨后幾年,國家大劇院又先后組建了歌劇演員隊、戲劇演員隊,匯聚了一批高水平的表演藝術人才,為推動國內表演藝術發展培養了新力量。國家大劇院擁有一支龐大的舞臺技術團隊,由于常年承擔大量演出任務,既要負責演出技術保障,又要參與自制劇目舞美制作,舞臺技術團隊的人數之多、專業之全、經驗之豐在國內劇院行業無出其右,他們與大劇院樂團、合唱團、駐院藝術家一道,成為大劇院藝術生產的基石。大劇院還有一個高水平的藝術監督顧問團隊,三位在各自領域造詣深厚的藝術家分別擔任劇院的戲劇、舞蹈和歌劇藝術總監,對節目的引進、劇目的質量提供咨詢把關。為了確保歐洲歌劇的復排質量,劇院還從意大利聘請了一位歌劇專家,常年參與指導經典歌劇的復排制作。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藝術性是指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現思想感情所產生的審美感染力及其形式結構、表現技巧等方面所達到的完美程度。國家大劇院堅持藝術性,實際上是表達一種愿景,期盼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每一部舞臺藝術作品,無論是感染力,還是形式結構、表現技巧上都臻于完美,為此在組織架構上、演出策劃上、業務流程上、生產組織上、質量控制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確保藝術目標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
10多年來,國家大劇院在藝術上的努力,得到國內外同行以及廣大觀眾的高度認同——無論是引進劇目的質量,還是自制劇目的水平。尤其是考慮到作為一家剛剛開業的劇院,每年有近千場的演出量,又毫無藝術生產制作的經驗,卻能夠始終保持一種對待藝術的進取精神和審慎態度,更是難能可貴。但是,國家大劇院在這十幾年的發展中并非沒有遇到成長的煩惱,特別是與自身設定的國家表演藝術最高殿堂的高遠目標相比,與舞臺藝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趨勢相比,與中外同行創新進步的效率質量相比,以及與市場和觀眾對優質文化產品的強烈需求相比,國家大劇院既有遠慮也有近憂,還有漫長的旅途需要跋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如何保持藝術的開放性。自由是藝術的天性,把藝術關進觀念的籠子,常常導致藝術生命力的喪失。國家大劇院提出堅持高品位、高水準的中外高雅藝術,初衷是為了表明自己的藝術定位和藝術標準,但無形中也可能成為一個籠子,限制了籠內的自由飛翔,也忽略了籠外的大千世界。還是以歌劇為例,這么多年來,在經典歌劇成為大劇院舞臺的座上客同時,現代歌劇、音樂劇等似乎被選擇性忽視了,而在近幾年民族歌劇開始井噴的時候,西洋經典又有被淡化的趨勢。大劇院始終強調經典、精品,這也就意味著一些創新、實驗之作難以獲得展示的機會,而創新是藝術的生命,藝術觀念、藝術形式、藝術主題的創新如果不能得到關注,就不能認為藝術性得到了真正的詮釋和推進。如果我們的選擇面越來越狹隘,選擇標準越來越單一,大劇院是否會在某一天成為一個“不知秦漢、無論魏晉”的封閉舞臺?
二是如何保持藝術的獨立性。只有堅持藝術獨立,最大限度為藝術家提供獨立創作的空間和條件,才能發掘發揮藝術家的才情,打造百花齊放的藝術作品,形成爭奇斗艷的藝術風格,或者說,唯有獨立的創作人格才有獨立的藝術風格。大劇院作為出品人,對自制劇目、委約作品的創作、制作提出想法和要求是情理之中的事,關鍵是把握好分寸、尺度,除非有違政策法規、公序良俗,否則應盡量減少對藝術家創作的干預。在大劇院以往的一些自制作品中,雖然編劇不同、作曲不同、導演不同,但制作手法、舞臺風格似曾相似,還有部分作品顯得溫溫吞吞中規中矩,更像是習作而不是創作,這都可能與創作過程不夠獨立有關。在現行出品人制度框架下,老板愿意出錢又出力,對于創作者來說何樂而不為?所以出品人與創作者如何保持一臂之距,是事關藝術獨立、藝術風格的大問題。
三是如何保持藝術的引領性。國家大劇院自來有一種天降大任的使命感,黨委政府、主管部門、社會公眾、藝術家對大劇院的殷殷期待,使大劇院在藝術上既如履薄冰,又躊躇滿志,時刻以國家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國際知名劇院的領袖級成員自加壓力。從實踐來看,國家大劇院在過去十多年體現出的意志、活力、專注,的確在文藝領域激起了層層漣漪,尤其是為劇院行業注入了強心劑,讓大家看到了振興的希望,也激發了許多劇院紛紛效仿。但是從藝術引領的效果看,還存在引領的標準不夠明確、引領的效應不夠突出、引領的作用不夠顯著等不足。比如,從上演節目來說,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際的頂級大團、一流演出,如果能在大劇院上演,一般也能在上海、南京、廣州等國內其他地區上演,這里的藝術性往往與資金實力有關。從劇目制作來說,大劇院在制作的數量上、速度上一騎絕塵,但是在質量上還沒有表現出獨領風騷的態勢。尤其是從投入產出的角度看,大劇院擁有的政府扶持力度之大、地方資源優勢之深,放眼中外亦不多見,相應對其藝術原創能力和產出效益也會有更高的期望。國家大劇院多年來在歌劇制作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公認的高峰作品并不多,目前唯一獲得過文華大獎的是一部舞劇,這部舞劇也是劇院10多年來首次獲得的國家大獎。作品的藝術質量是否與資源的投入相匹配,這應該成為衡量引領性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應該成為大劇院負重前行的一個重要動因。
四是如何保持藝術的持續性。持續性體現著一個藝術機構的耐心和毅力,也體現運營的智慧。保持持續性,就可以更好把控發展的節奏、更加從容開展創作生產,不會停滯不前,也不會累到虛脫,就像一個參加馬拉松的專業選手,會合理分配自己的體力,永遠不會幻想用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完全程。多年來,大劇院始終保持大干快上只爭朝夕的勢頭,據說曾任英國皇家歌劇院總裁的托尼·豪某年在訪問國家大劇院后驚嘆不已,認為國家大劇院用5年時間走過了西方劇院幾十年的路程。高強度的奔跑容易造成兩個后果,忽視細節和后繼乏力。忽視細節往往會與精品擦肩而過,后繼乏力則常常導致前功盡棄。比如,大劇院制作的近70部歌劇,目前每年復排上演的不足20部。近幾年來,大劇院每年話劇制作量開始超過歌劇,認為最能體現藝術水準和制作實力的歌劇制作在創作排演上遇到了種種不順。更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歌劇制作的銳減,兩支專為歌劇制作組建的管弦樂團和合唱團(分別達上百人)面臨工作重心調整,國內最大的舞臺技術保障隊伍工作量開始減少,駐院歌唱演員開始擔心如果排練演出不足怎么保持嗓子。如何科學把控節奏,持續穩定推動藝術生產經營,始終保持欣欣向榮的發展勢頭,可能會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大劇院的重點和難點。
在過去的10年里,世界已經開始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而進入20年代之初,一場猝不及防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無疑進一步加劇了變化的速度和強度。一方面,看似不可逆轉的全球化趨勢面臨悄然退潮的危險,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并沒有消弭人類固有的分歧,閉關鎖國的孤立主義和民粹傾向有愈演愈烈之勢,另一方面,人類又始終懷著文明重構的美好愿望,仍然在毫不氣餒地為實現世界大同殫精竭慮、奔走呼號。
藝術是時代的鏡像,是現實的觀照,既回蕩著大地的聲音,又在以自己的方式展示、解構、警示人類未來的命運。在這樣一個充滿危難和機遇的新時代,每一個藝術機構,每一個文藝工作者都希望聆聽命運的召喚,成為這場大轉折、大變革的見證者、記錄者。而素來以藝術引領者自勵的國家大劇院,又該怎樣恪守“藝術性”宗旨,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創作奉獻振聾發聵的時代精品,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示范作用,為國際表演藝術領域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是繼續堅持正確的文藝方向。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繁榮興盛,離不開文藝事業繁榮發展。國家大劇院是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重大體現,是展示國家形象的重大窗口,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更加自覺擔負起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的神圣職責。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創作生產優秀作品為中心環節,繼續發掘在藝術創作上的人才優勢、資源優勢,勇攀藝術高峰,不斷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精品力作。要充分運用國際影響力和品牌凝聚力,為國內外藝術院團提供優秀作品的展演平臺,在傳承弘揚和融合創新中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是尊重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藝術的發展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既需要有利于藝術生長的沃土,也需要不期而至的甘霖和天才的靈光乍現。國家大劇院在藝術生產的過程中要耐得住寂寞,筑巢引鳳、循序漸進,防止急躁冒進、揠苗助長,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卻得不償失。要進一步完善藝術生產的體制機制,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在題材、作品的選擇上更加審慎,尤其是大制作大投入作品,既要考慮當前實際,也要顧及長遠效益,防止出現“一輪游”現象。要尊重藝術家的獨創性,作品既要堅持大劇院的藝術品質也要體現藝術家的個性風格,防止標簽化、套路化、概念化。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為更多藝術提供展示平臺,“優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態、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陽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頂天立地、也要鋪天蓋地。”
三是要在善于創新上下功夫。創新是藝術的本質,是藝術性最重要的表現。國家大劇院多年來堅持創新、勇于創新眾所周知。勇于創新展現的是勇氣,而善于創新看重的是能力。從勇于創新向善于創新轉變,體現的是一個藝術機構的成長進步。善于創新強調專業化水平,不是一哄而上、隨心所欲,而是科學決策、有序推進、善做善成。善于創新注重成本效益觀念,既關注制作成本、也關注倉儲成本、巡演成本,既關注社會效益,也關注經濟效益,確保每一分錢都是花在藝術身上。善于創新重視整合各類資源,準確把握時代變遷和科技進步的契機,把創新與時代吁求緊緊結合起來,大膽探索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在主題內涵上、藝術呈現上與時俱進。要提高劇院現有場地資源的規劃統籌水平,在主推經典藝術傳承創新的同時,為創新實驗作品留出時間和空間,鼓勵探索,積極扶持新作品,培養青年藝術家,為藝術的未來發展創造條件、積蓄力量。
四是深入推進文化交流互鑒。文化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國家大劇院多年來始終堅持開放、包容、共享的理念,通過吸收國內外劇院的先進經驗、借鑒世界優秀文化發展成果,在劇院建設和藝術創新方面都收獲了累累碩果。每一種文明都植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國家大劇院登高望遠,既要為中國文明注入生機活力,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要勇于突破劇院對現有表演藝術門類的限制,積極穩妥展現國際表演藝術的最新探索和最新成果,為新的藝術形式、當代藝術作品搭建高質量的創作展演平臺。繼續加強與全球藝術機構和著名藝術家合作,交流借鑒新的藝術理念和創作手法、表達方式,進一步提升劇院自制劇目的創新能力和藝術水準。要充分發揮大劇院的品牌影響力,既做藝術創新的引領者,又當優秀文化的傳播者,讓更多本土藝術家和中國風格作品通過國家大劇院的舞臺走向世界。
五是優化完善質量控制評價體系。任何一部作品的創作過程都不會一帆風順,任何一部經典的誕生都需要反復推敲打磨。優化完善藝術作品的質量控制評價體系,有助于在創作中及時發現和彌補作品的軟肋和不足,有助于為下一輪演出提供修改完善的方向和依據。國家大劇院要在更大范圍內借助外腦力量、吸收專家智慧,在藝術總監制基礎上,完善藝術委員會的設置,明確藝術委員會的地位、職能和運作方式,為藝術生產規劃和劇目制作實施建言獻策,對藝術生產全過程進行把關。探索建立獨立客觀的文藝評論體系,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議,敢于正視和理性對待批評意見,及時把有益的意見建議轉化為調整提升的具體思路舉措,專心致志打造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誠意之作。
六是繼續建設高素質的藝術團隊。藝術創新發展,人才是關鍵,團隊是支撐。開業之初的國家大劇院,員工平均年齡不到30歲,大家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里百煉成鋼,如今已經成為劇院的骨干中堅。藝術的進步需要每個人的能力和付出,需要整個團隊——經營管理團隊、項目制作團隊、藝術表演團隊的共同提升。團隊的提升既靠高度的文化認同,也靠高效的管理方式,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激勵的團隊氛圍。要努力克服演出場次和制作劇目數量下降帶來的消極影響,保證足夠的排練演出時間,讓團隊在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中進一步夯實基礎、提升實力。要努力克服事業單位體制下容易出現的人浮于事的現象,建立符合藝術機構特點的人才評價體系和薪酬激勵方式,增強個人榮譽感和團隊凝聚力。要繼續通過聯合制作劇目、樂團交流巡演、定期舉辦國際論壇等途徑,加強與國內外藝術家和藝術機構的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開闊視野增長本領。
進入2020年的國家大劇院,受肆虐全球的疫情影響,迎來開業以來最難的一年。自1月下旬直到4月底,總共取消商業演出171場,辦理退票近4萬張,直接票房損失1700多萬元,新春祝福系列音樂會、歌劇節、第七屆中國交響樂之春等主題藝術節被迫停辦。在生產創作方面,大劇院的制作劇目取消5部26場,另取消管弦樂團音樂會9場、合唱團音樂會8場。當然,不僅僅是國家大劇院,全世界的演藝行業都按下了暫停鍵。與此同時,半年前國家大劇院中外嘉賓高朋滿座的歡聚情景恍如昨日,2019年國家大劇院先后舉辦了世界劇院高峰論壇和國際交響樂論壇,來自全球的嘉賓為大劇院的好客和情懷所感動,許多行內的人士興致勃勃地預言,世界劇院的未來、交響樂發展的未來,在東方,在中國。2020年初,北京市已經把由國家大劇院牽頭籌建世界劇院聯盟的工作列上了全市今年文化建設的議事日程,并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筑面積達12.5萬平米的新劇場的建設交由國家大劇院建設經營。使命責任、盛譽期待之下的國家大劇院,如何化危為機逆水行舟,引領劇院同行走出困境再續精彩,既充滿懸念也讓人滿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