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霞
(甘肅醫學院 甘肅平涼 744000)
《醫學生理學》是醫學生接觸較早的一門醫學基礎課,它在醫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學好該課程對醫學類學生學習其它醫學課程有很大幫助[1]。《醫學生理學》教學中存在知識點多、難理解、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缺少理論聯系實際等問題[2-4],針對這些問題本教研室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實踐,發現理論教學聯系實踐教學、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開展互動式教學和講座式教學的教學方式,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綜合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等具有重要意義。
有效教學就是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于平均水準的教學。為了測評與反饋教學效果,本文通過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評估:加強教學過程反饋、讓學生成為有效測評的主導者、多形式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評估。
1 加強教學過程反饋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對教學質量的反饋。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教學效益評估實施方法從教師角度而言包括同行評估、學生評估、自我評估三個方面等,因此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首先,要求授課教師掌握“教”與“學”的精髓,在傳統教學的課堂上以提問的方式針對性的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及學生的進步,計入平時成績考核;其次,要求授課教師尊重學生的發展,在互動式教學的課堂上,學生參與講課的過程中,讓其他學生給授課學生打分,并納入平時成績。2)關注教學效益。首先,要求教師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在備課過程中授課教師要時刻探索以什么的方式使教學過程更有效,并自我評估教學過程是否更有效,同時教研室組織其他教師以聽課的形式對授課講師的授課情況作出專業的評估;其次,教學效益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在每一章節學完以后對學生做簡單的測試,并計入平時成績。3)關注備課效率。首先,授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閱讀一些《醫學生理學》課程相關的文獻,利用課堂時間有效的分享給學生;其次,授課教師可分享一些課程相關的資料給參與互動式教學的學生,讓學生利用有限的時間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識,以便于帶到課堂與其他學生分享。
2 讓學生成為有效測評的主導者 有效學習是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而有效教學的理念則是以關注學生的需求為核心、以尊重為基礎的教學理念,而尊重是指將對方視為與自己地位平等相待的心態及其言行,是人文、平等的具體體現。教學效益評估實施方法從學生角度而言包括了解學生的起點評估、課堂學習行為評估、課堂學習效果評估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根據有效教學理論,并參考現有的問卷維度,本教研室自行編制了問卷,在授課教師和專家的指導下,進一步修改問卷的內容和維度,用調查問卷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對教學質量進行評估;2)在互動式教學過程中,讓其他學生對授課學生及參與成員進行打分,評估授課的有效性及教學質量。3)讓學生成為有效測評的主導者,以便了解自身的長短,知己知彼百戰不殆。4)將學生的掛科率與考研率納入有效教學評估體系,有效的反饋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3 多形式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評估 教學不是唱獨腳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首先,授課教師必須從新的視角來重新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其次,授課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入淺出,左右逢源。因此,本教研室針對《生物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傳統教學與互動式教學的基礎上開展了實踐教學與講座式教學。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關鍵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1)在實驗教學中,通過做科學實驗逐步引導學生聯系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提交實驗報告,評估實驗教學質量;2)在實習教學中,加強實習過程的質量監控,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基礎上,通過直接領導的指導意見與綜合技能評估,確保學生實習的時間和效果;3)在校園活動中,在提高醫學生的理論知識與臨床技能相結合的能力的基礎上,綜合活動組織的專業性和學生參加的積極性,評估以活動促學習的效果;4)在社會實踐中,在學生近距離接觸醫患的基礎上,通過同事、領導和患者的有效測評來評估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在講座式教學中,首先,要求授課教師具有非常深厚的專業知識與工作經驗,對基礎的醫學知識和最新的醫學相關研究要有精確的認識,通過“精講”取得絕大多數學生對講課質量的認可。其次,學生在講座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問題,要求老師解答,以達到擴展視野、增長見識的目的;課后圍繞講課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通過寫課后感來達到融會貫通和反饋學生的學習程度,授課教師打分評估教學效果。
隨著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相應的人們的需求也在發生著變化,這也直接導致了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和當前社會對醫學類人才的需求變化[5,6]。《醫學生理學》是醫學中重要的基礎課程,由于其涉及內容較多、知識面廣、抽象難理解,傳統的教學方式滿足不了學生對這一門課程的求知欲,使教與學和測評方式的矛盾更加突顯。針對以往的教學測評與反饋方式單一、反饋不及時、不能做到“教”與“學”有效互動等問題,本教研室以傳統教學模式——“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學什么”“怎么教,怎么學”,轉化為——針對學生“怎么學,學什么”,教師決定“怎么教,教什么”為思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實踐,發現理論教學聯系實踐教學、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開展互動式教學和講座式教學的教學方式,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綜合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等具有重要意義,本教研室通過從教師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態度和效率、課堂互動、多形式教學方式的教學等方面探究和評估教學效果,發現是對《醫學生理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測評及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