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夏州康樂縣第三中學 馬啟云
以往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僅將課本上展示的知識內容進行單方面理論講解,還有部分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增強地理學習過程的多樣性。但此類教學方式極大程度上忽略了地理實踐部分,很多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僅僅只了解其表面或相關概念,無法將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效融合,更無法合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應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能夠將地理課本上的知識內容由抽象化轉變為具象化,更形象具體地展現給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地理知識變得可觀察、可觸摸、可實踐操作,對增強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地理教學質量有重要幫助。
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除了幫助學生了解地理知識、提升地理實踐能力和地理知識應用能力外,還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擁有良好的品德,真正實現地理學習階段的全面發展。而有效應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能夠讓學生在實際考察中提高對自然環境的了解程度,形成保護自然、節約資源、關心社會的良好意識。在實踐操作中鍛煉學生學習時的實事求是態度,能夠嚴謹對待每次實踐操作,充分利用鄉土資源,不斷提高自身的全面發展水平。
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開發性,將其有效應用到地理教學中能夠優化原有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地理學習更具趣味性。但目前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利用程度不高,大多數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極易忽略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即使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能夠考慮到鄉土地理課程資源,但由于對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掌握程度不足,在教學過程中難以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需求將鄉土資源合理融入。
首先教師可通過問卷調查、地理小測試、課堂交流等方式了解現階段班級學生的整體地理學習水平、地理學習中存在的難題、地理學習方式、對現有教學模式的意見等。其次全面分析地理教材內容,充分收集可利用的鄉土資源。最后以了解的學生實際情況為出發點根據教材內容合理規劃鄉土資源,對整體教學過程進行完善優化,增強教學過程中的自主性、實踐性和互動性,為學生提供一個可實踐、可操作的地理學習環境。
加強地理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融合程度,教師可選擇合理的教學案例有效應用鄉土資源開展教學。比如在教學“天氣特征”相關知識點時,類似于寒潮、冷鋒等特殊天氣現象,大多數學生對該知識概念的理解程度較淺,若單一對知識進行記憶和理解,不僅會增強學生的學習難度,還會加大知識點的抽象度。這種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去了解和觀看每天電視都會播放的天氣預報,先從天氣預報中對相關天氣現象進行初步了解,再結合實際天氣案例進行深入講解,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寒潮、冷鋒等特殊天氣現象具有的特征、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該天氣現象產生的原因。
在地理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融合鄉土地理課程資源,不僅能夠提高鄉土資源利用率,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地理、掌握地理和運用地理。比如在教學“環境污染”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環境。教師事先準備好實踐活動需要的相關設備用具,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每組配備相應的設備用具,并提出學習任務“目前本市環境質量如何?存在哪些污染?對生活產生了什么影響又該如何解決?”學生根據任務利用設備用具對環境進行監測,收集和記錄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的污染物,并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課本進行分析總結,得出相應的答案。教師根據每組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糾正,加強學生對環境污染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增強學生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
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相關地理實驗時,可有效借助鄉土課程資源。比如在進行降水測量或氣溫觀測等地理實驗時,學生可以自發組成不同小組,親自記錄和觀察氣溫及降水量的變化情況,小組內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實驗。這種情況下鄉土資源合理融合地理實驗,學生將課本知識帶入實際生活,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和研究地理知識,更利于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水平。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合理應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對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改善地理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所以需要教師能夠明確意識到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重要性。通過合理評估學生,完善教學過程、利用初中地理教學案例開展教學、將鄉土地理課程資源與實踐活動有效融合、在地理實驗中應用鄉土課程資源等方式不斷提高鄉土課程資源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的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