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文正學院,江蘇蘇州 215100)
21世紀為一國際化競爭時代,世界各國無不積極推動外語教育政策,用以提升國民的外語能力,增進國際交流競爭力。目前在中國的外語學習除了英語,日語的學習人數持續攀升,成為最重要的第二外語。根據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國際交流基金”的“2012年海外日本語教育機構調查”報告書指出,全世界學習日語的國家中,中國有1 046 490人、印尼有872 406人、韓國有840 187人及澳洲的296 672人,排名第五位(獨立行政法人國際交流基金,2013)。
財團法人交流協會為掌握中國日語教育現況,自1994年起針對中國日本語教育現況進行調查,至今共實施了七次調查,根據2010年4月所公布的最新調查統計數據,2009 學年度學習日語的總人數為247,641人,其中屬于正規學校教育的高等教育階段學習日語人數有119,898人,中等教育修習日語課程人數則有77,139人,當中后期中等教育(高中、高職)階段修習日語課程人數72,554人。將2009年度與2006年度調查結果比較,2006年度在中國平均119人當中有1人正在學習日語,到2009年度提升至每93.4人當中即有1人在學習日語。報告書更進一步指出,雖然依調查年度不同,日語學習相關數據略有下降,但整體而言,日語教育機構數約增加了2.7倍,教師人數增加約3.3倍,學習者人數約增加了1.5倍。(財團法人交流協會,2010)
隨著學習外語人數的增加,其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學習策略也變得多樣化。透過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所運用的學習策略來了解其學習狀況,已受到相當多數外語學習研究者的注意(Oxford,1990)。在中國大多數的學習動機或學習策略相關研究,著重于英語學習方面的探究,較少針對其他外語(如日語、韓語、西班牙語等)學習者的學習作為研究。
動機是引發個體行為的內在狀態,包括感覺需求、促動行為及朝向目標,以獲致滿足(溫世頌,1997)。動機是個體的感覺需求(needs)、行為驅力(drives)、邁向目的(goals),達到滿足(satisfaction)以促進個體成功的因素。動機一向是人類最為復雜的心理特質,不僅是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在教育學亦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習動機(motivation to learn)是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并導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就是說在學習歷程中,凡能促使學生自動學習的行為皆稱之為學習動機。
動機依其產生或起源分類,有些學者認為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形成的,稱為“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因內在需求而產生的,稱為“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張春興,1996)。動機對學習過程及結果有著重大影響,受內在動機所激勵者,會對所從事的工作較投入且有持續毅力;而受外在動機所激勵者,卻有可能在外在誘因消失時便停止相關工作。Pintrich(1987)發現,較具內在動機導向者,較傾向于運用較多的認知策略及后設認知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Gardner與Lambert(1972)以社會學的觀點提出學習動機理論模式,將動機分為統合性動機及工具性動機,統合性動機指的是對目標語團體的積極傾向,以及想融入該團體或成為該團體成員的欲望;統合性動機包括學習者希望學習目標語該國文化、現勢,期望能與該國人民溝通,融入該國社會中;D觟rnyei與Clement(2000)發現統合性動機是對學生學習語言最具影響力的要素,并認為統合性動機對語言學習有較大的幫助。工具性動機指的是該語言能力的獲得能夠使其得到較好的工作,或較高的薪資。一般而言,工具性動機包括學習者希望借由學習該語言而達到某些目的,如增加工作機會、滿足課業需求、提高社會地位等。
不少研究發現學習動機的強弱決定學習者投入學習活動的程度,并影響學習態度與語言學習成效(Oxford,1996)。張美美(2002)曾對513位非主修英語的大學生進行英語學習動機的研究,發現內發性動機是學習英語的重要因素,高內發性動機組要比低內在動機組更能理解課程內容,其研究發現也與許多研究結果一致,也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內在動機要高于外在動機,具內在動機的學習者會學得更多。
日語教育方面,郭俊海、大北葉子(2001)針對新加坡華人大學生之日語學習動機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和日本人接觸及對日本文化了解,為促進日語進步及提高學習動機之重要因素。磐村文乃(2004)以韓國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其日語學習動機,研究結果顯示接觸流行文化意愿高者其學習成績較優。吳致秀(2005)對美國中西部大學195位大學生進行日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的研究,發現統合性的學習動機對受試者影響較大,而受試者的個人背景變項對于日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并無顯著差異,女性學習者學習動機較強,成效也較高,而有日語學習經驗的學習者在日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上高于無學習經驗者,且日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有顯著相關;而在學習動機5個因子中,溝通交流因子、文化崇拜因子、工作利益因子及自我主義因子與學習成效有顯著相關。
日語在中國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所必須使用到的語言,教室是學習者學習日語的主要地點,而教科書則成為學習者學習日語所倚靠的主要工具。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之下,中國日語學習者的敬語能力,隨學習期間的增加變化情況是主要研究方向。此外,中國日語教育的敬語指導及日語初級教科書,重點都擺在如何將動詞轉換成敬語形式、也就是所謂的敬語動詞上。日語敬語動詞的種類有分尊敬語及謙讓語,且各自又可再分成規則敬語動詞及不規則敬語動詞這兩種,不同類型敬語動詞的學習成效,隨學習期間的增加會如何變化呢?筆者認為:隨著學習期間增加,敬語知識有所成長,而敬語應用力沒有成長;此外,長期而言,謙讓語比尊敬語在學習成效上更差,而規則的敬語動詞比不規則的敬語動詞學習成效差。
對大多數的日語學習者而言,敬語的習得比起其他文法項目來得困難。因為除了各種形式的敬語型態的差異之外,在使用時更須隨著人、事、物、地等的不同,而適度地切換改變語言形態。特別是在面臨流動的復雜人際關系時,如何正確地選擇表達,乃一大課題。此敬語的習得問題,不僅是學習者的一大難題,對母語者而言也常令人束手無策。在日本社會中,敬語的正確使用與否,常被賦予對該使用者的人格教養評價。如,其人之社會化程度、社會階層,乃至學識涵養等。又錯誤的敬語使用亦容易給對方帶來不快,故不可輕忽之。是故,借由與同世代的日語母語者的比較分析,試以闡述兩者間之差異。
研究對象全體學習日語的主要動機因素為“交流意愿”“日語學習的興趣”及“對次文化的關心”等三項都屬內在動機因素,顯示對日語的學習投入且有持續毅力。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交流意愿”“日語學習的興趣”及“對次文化的關心”皆屬統合性動機。也就是表示研究對象學習日語的目的是為了要了解、發現日本這個國家的文化并能和日本人溝通、交談,此結果與多數先行研究所提出的學習動機因素相符合。學習策略方面,經分析后得知全體研究對象最常使用的學習策略為補償策略、認知策略(屬于直接策略)及社交策略(屬于間接策略)等三項。此與Oxford(1996)的研究報告相呼應,其研究指出亞洲地區的語言學習者常使用補償策略,特別是中國的語言學習者較常運用的學習策略為社交策略。研究發現基礎能力達成群與未達成群間,日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上的運用有顯著的差異,但一直以來為成功語言學習者不可欠缺的后設認知策略,此次研究結果中并未與先行研究結果有所呼應。
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內在認知歷程中兩個最具影響力的因素,而文化背景則決定了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本質方向。在日語學習中,我們通常立足于中國文化背景去理解和看待日本文化的現象,這也導致了在學習策略和方向上的偏差,許多國內外的研究證實,學習策略是可透過學習而獲得,學生如接受適當的指導,就能有效運各項策略技巧,更加靈活運用各種學習策略于日語學習上,達到更有效地學習。
此外,在激勵與學習動機中,對于積極情緒的反饋機制是效果好壞的重要因素。在此前的研究中可以證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激勵形式是不同的,對待不同文化背景下甚至是不同家庭教育環境下的人使用同樣的激勵方式所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在中國的學習環境中,傳統意義上比起鼓勵與贊賞更加傾向于使用激將與挫折教育;而日本文化中對待激勵與贊賞則更加是作為一種不健康的、不好的行為。這樣的差異也就決定了在選擇強化學習動機的參照時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這也將是我們進一步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