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洋/深圳市寶安區紅樹林外國語小學
傳統小學音樂課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領唱、學生學唱,然后教授學生一些樂理知識,其中音樂理論知識偏多,而這無法讓學生真正感知音樂的意義,自然很難將音樂內化到學生心里。在這種方式下,音樂教學停留于表面,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不夠,無法真正體會和享受音樂。隨著學生不斷成長,本應在音樂感知力方面有更大的擴展,但實際所能感受的范圍卻越來越窄,甚至出現所謂“聽不懂音樂”的現象,尤其是交響樂、歌劇等。
小學生活潑好動,正處于各種感官能力快速發育的時期,具有較強的音樂接受能力,這正是培養音樂感受力、表現力的黃金時期,將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引入小學音樂教學中,幫助學生用身體感知音樂,鍛煉身體與音樂之間的協調能力,通過不斷積累將音樂內化于心,最后由內而外,培養學生表達音樂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教育價值。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是世界三大音樂教學法之一,由瑞士的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于20 世紀初創立。他認為音樂的律動與人的身體有著緊密的關系,忽視身體對音樂節奏的反性,強化學生對音樂的身體記憶。只有長時間地將音樂內化于心,才能在外化于形的時候具備足夠的音樂表現力。
2.注重對音樂的感受
達爾克羅茲認為,學生在音樂訓練過程中,僅僅學唱歌、鍛煉嗓子是不夠的,同時還必須加入身體的動應,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想象力和創造力。體態律動教學法是通過音樂節奏來促進大腦與身體之間迅速且有規律的交流,這種交流實現了人與音樂處于和諧的境界。體態律動教學通過運用肢體運動代表音樂元素,如用走路的快慢代表音樂的速度,用拍手分辨不同的音符,用音樂游戲訓練學生對節奏的把控能力。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1.少講多聽
達爾克羅茲指出:“音樂教育應該建立在聽覺基礎之上,并通過體態律動的方式幫助學生發展聽覺和記憶能力,培養絕對音感,發展內心聽覺。”傳統音樂課過分重視學生跟著老師唱,忽視了對音樂的聆聽和感受。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立足于聽(音樂),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強調音樂信息對學生持續的刺激,通過聽大量的音樂,讓學生不斷積累感受音樂的經驗,鍛煉學生耳朵對音樂的敏感作。通過反復地聽音樂,感受音樂的速度、力度、旋律和節奏,將身體作為各種樂器,想象和模擬具體的演奏場景,用身體各部分發出聲音,加強對音樂的感受。
3.創設情境
音樂的速度、旋律、節奏等對于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必須將樂曲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動作、節奏和聲音。體態律動教學法運用情境教學,模擬現實中各種聲音場景,讓學生用身體的各個部位隨音樂而動,以此感受音樂,將抽象的音樂要素內化為身體的記憶,既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專注力,又讓音樂課堂充滿了趣味性。
學生學會感受音樂、融入音樂的意境是良好表達音樂的前提。達爾克羅茲認為,人往往是通過身體的運動將情緒轉化為音樂。當人聽到音樂時,身體也會產生一定的反應來表達音樂。因此,將體態律動教學法引入到小學音樂教學,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感知音樂,培養對音樂的興趣,為音樂素養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1.創設自然情境,引導學生用身體感知、內化音樂
如何讓學生學會感知音樂,是音樂教學中最基礎的問題。最好的聲音來自大自然。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通過搓手模擬風聲,隨著搓手速度加快,營造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意境。通過響指模擬小雨的到來,然后拍腿表示雨漸大,最后通過跺腳的方式表達大雨滂沱,并且通過學生起立和坐下的動作模擬打雷的聲音,讓學生創設情境體會風、雷、雨等大自然的聲音,有效喚醒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覺,體會音樂帶給內心的精神體驗。
部分學生往往因為缺乏音樂的情感體驗,導致演唱或演奏時缺乏足夠的音樂表現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缺少感知音樂的經驗,沒有形成身體對音樂元素的感知,音樂更多地被作為知識和技巧來傳授。達爾克羅茲教學法通過創設各種自然情境,模擬自然的聲音,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體會音樂課的樂趣。
2.創設空間情境,培養學生全面的協調能力
一般學生學習音樂需要多方位連續性地去通過看、聽、演唱或演奏,形成對音樂的基礎表達。這個過程需要學生有全方面的協調能力,進行操作。很多學生會感覺到操作困難,比如演奏樂器,聽覺、視覺和身體操作樂器形成完美統一的狀態,達到“人器合一”的狀態。達爾克羅茲運用了一種完美空間的訓練方式,使學生們在游戲中達到協調性的鍛煉。具體步驟如下:
在一個特定的空間內,老師讓學生們隨著鋼琴演奏速度的快慢進行行走,并形成合理的空間距離感。當鋼琴聲音停下時,學生做靜止狀,同時與身邊同學、物體保持適當的距離。重點是通過鋼琴的速度讓學生感知音樂的快慢,通過尋找合理的空間鍛煉學生的視覺能力以及對身體的控制能力。
同時,完美空間教學方法還可以進一步深入,伴隨著音樂感受ta 和titi 兩種節奏,當聽到ta 的時候跟著音樂步行,聽到titi 的時候拍手。此環節融入了更多的節奏元素,學生能夠更好地用音樂連接自己的身體,通過身體的律動、耳朵的傾聽、視覺的觀察,更好地控制身體、體驗音樂,讓身體和音樂達到協調的狀態。比如,在學習創編音樂《我們一起快步慢走》時,老師編了一個故事,“我們有的時候是在爬山,有的時候是在草原,有的時候是在泥里。”根據音樂的情緒和氛圍進行節奏步行練習和完美空間練習。當老師彈奏下行的旋律,同學們蹲下去;當老師彈奏上行的旋律時,同學們站起來。在這個音樂教學環節中,不僅融入了節奏、速度,而且也融入了音樂的情緒,同時讓學生深刻理解音樂的方向性。有了對音樂方向性的把握,才能使得演唱的音樂更加有表現力。
3.創設音樂情境,提高學生表達音樂的能力
在具體的音樂演奏中,必須要有正確、合理的演奏方法,而訓練學生對跳音、重音、頓音的感知和體悟是演奏音樂的基礎,可以極大地增強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通過創設音樂情景,將音樂學科的內在邏輯和元素融入到學生的身體活動之中,學生在音樂中的感受能力、表達能力都能在不知不覺中獲得較快的提升。
比如以《加沃特舞曲》作為背景音樂,根據音樂的表現形式,在地上擺好相應的呼啦圈。當同學們聽到音樂以后,前兩個小節同學們以跳躍的身體形態,表達音樂的活潑感。第三小節左右腳分別依次跳進呼啦圈,表達音樂的重音關系。第四小節學生雙腳同時跳入呼啦圈,表達音樂所需要的頓音感。
達爾克羅茲通過創設情景教學,從自然情景、空間情景,再到音樂情景,一步步將學生引入音樂的世界,感知音樂的速度、方向、旋律、節奏,并將這些內化于身體之中,從而達到人與音樂協調統一的狀態。
通過與傳統音樂教學的對比分析,我們能夠更清晰地感受到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的魅力。一方面,使學生充分調動了自己的身體感官,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使得音樂課堂更加靈動;另一方面,創設多種多樣的情景游戲,營造了充滿趣味性的和諧課堂氛圍,符合音樂教學規律和學生音樂學習的心理特征。更為關鍵的是,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和專業的演奏家,而在于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學生既懂得欣賞音樂的內在美,又能通過演唱或演奏音樂的形式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并能通過音樂這一世界語言,更好地連接世界,豐富自己的人生,享受高品質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