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文

北京回龍觀居住的小區(qū)綠化很好,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朋友都說:“還逛什么公園啊,你家不就住在公園里嘛!”
樓下一片竹園,青翠、雅靜。竹園邊有個石桌,桌邊有幾個石凳,閑暇時候,常常領著女兒抱幾本書,拿一壺茶,坐在石凳上看書、品茶。她看她的,我看我的。好看的地方,也互相欣賞。
剛來北京那年女兒兩歲半。我常常陪她在竹園邊玩。我看書,她在那邊追蝴蝶、追蜻蜓。
愛人在家做飯。做好了,就趴在陽臺上喊:“別玩了,回家吃飯。”女兒頭也不回,答聲:“馬上。”依舊玩。
我愛人等了一會兒,見沒有動靜,又喊。依舊是老一句回答,“馬上” 。
沒辦法,我愛人只好端著碗也來到竹園邊。女兒看也不看,還是在石板路上跑來跑去。
我愛人只得端著碗追過去喂她,說:“吃了面條再玩。”
女兒說:“我不愛吃面條,我要吃雞蛋。”
我愛人說:“面條里有雞蛋。”
女兒說:“我要吃荷包蛋。”我愛人說:“就是荷包蛋。”
女兒說:“我要吃肉。”我愛人說:“面條里有肉。”
女兒說:“我要吃單獨的肉,合在一起的我不愿吃。”
我愛人說:“這也不吃那也不吃,不吃怎么長高。”
女兒說:“長不高就長不高。”
我看愛人一個人降不了她,就扔下書三步兩步追過去,捉她過來摁在她媽媽懷里。
女兒咬著牙,我愛人怎么塞也塞不進嘴里。
我說,她不吃自然不餓,餓一頓試試。
聽到這話,女兒一下子掙脫出我愛人的懷抱,邊跑邊喊:“我要餓一頓!我要餓一頓!”
我愛人放下碗,去追她,她“嘎嘎”笑著在竹園里躲藏。
我愛人不追她了,她就哼著連自己也聽不懂的歌兒又去追蝴蝶、追蜻蜓。
追累了,就乖乖坐在我旁邊聽我講故事。有時候,也奪過我的茶壺去對著壺嘴喝水。
四五歲的時候,她從電視里、大街的廣告牌上,七大八小認識了一些漢字,能勉強囫圇吞棗地看繪本了。
看著看著,有時冷不丁地問我:“老爸,書上的故事是誰編的?”
我說,是作家編的啊。
又問:“作家是干嘛的?”
我說,作家就是編故事的。
再問:“我也能編故事嗎?”
我說,當然可以。
正說著呢,一只小貓從竹園跑出來,從石桌下面穿過跑進薄荷園去了。
女兒說:“老爸老爸,快看一只貓。”
我說看到了,貓咪干嘛去了?
女兒說:“她想媽媽了,回家找媽媽去了吧,看那個著急樣兒。”
我說女兒真棒,把剛才這句話再說說。
女兒又說了一遍。我說,你這就是編故事啊,編得真好。
女兒前仰后合,笑得嘎嘎的。
笑夠了,就喝茶。一邊看那樹葉婆娑,竹枝搖曳。
秋天到了。天很藍,云很輕。一群大雁往南飛。女兒喊:“老爸老爸,看那大雁,排成一個‘人’字。快看快看,又變成一個‘一’字,隊伍好整齊啊!”
風吹樹葉往下落。女兒又喊起來,老爸老爸,看那樹葉,多像蝴蝶。
喊著,扔下書,伸著雙手接落葉。一片、兩片,地下落了厚厚一層。就踏著樹葉去蹦高,一邊蹦,一邊嘎嘎笑:“快來蹦啊!老爸老爸,柔軟的地毯。”
我夸獎她,想象得真好。女兒信心十足,“老爸、老爸,我也要寫故事”。在我的引導下,女兒寫了“小貓咪跑回家找媽媽”“樹葉飄飄像蝴蝶”等日記。
“一句話日記”寫了幾個月吧,再引導孩子寫兩句、三句話。一開始不連貫,就一遍遍地練。慢慢地,連貫了,通順了。
走在大街上,我讓她觀察行人匆匆趕路的動作、表情。
晚飯后,我領著她到門外看天上的圓月,夜空的星星。
吃著飯,我讓她看著我吃飯的動作、表情。女兒一邊嘎嘎笑,一邊說:“老爸右手拿起筷子,把盤子里的土豆絲往盤子中間撥拉撥拉,把辣椒往外夾了夾,夾起一大口,邊吃邊說,真香真香。”
孩子的口語能力訓練很重要。
孩子能說、會說,作文差不多就會寫。先說后寫,說通順了,連貫了,再寫下來。不會的字可以問家長,也可以用拼音代替。
孩子年齡小,識字不多,詞匯貧乏,一開始別要求過高,少批評多表揚。
寫日記能積累很多材料。很多小朋友一提作文就發(fā)愁。愁什么?“沒得寫”。
生活中,孩子要看到好多人,這個人胖點,那個人瘦點。這個人白點,那個人黑點。要做好多事,有甘苦,有收獲,就有了想法,家長如果隨時引導,讓孩子說一說,幫著孩子理順一下,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就會逐步規(guī)范。
如果再引導孩子隨時記下來,肯定收獲就更大。
說一說,順一順,記一記,天長日久,積少成多,量變就會質(zhì)變。孩子的聽、說、讀、寫、書的能力就會有所提高。
這樣的日記訓練好處還有很多。比如,孩子學過的字很容易忘記,寫日記是鞏固識字的好方式。
寫日記是很好的練筆。日記不受字數(shù)限制,可長可短。題材不限,可寫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如果一周堅持寫兩三篇日記,一年就寫一百多篇。這就相當于進行了一百多次練筆。
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督促他們?nèi)ビ^察、調(diào)查、上網(wǎng)、思考,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積累作文材料。
寫一篇文章可能是一段時間的事,但是大部分卻是平時積累的表現(xiàn)。日記一日一記,不知不覺中會積累很多材料。
讓孩子從小就注意從身邊,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觀察、發(fā)現(xiàn),并用這些點點滴滴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進行聽、說、讀、寫、書(寫)的訓練,語文素養(yǎng)一定會有快速、有效的提升。
利用好生活中的瑣碎元素,利用好生活中的碎片時間,和孩子聽、說、讀、寫、書,也許,孩子的語文學習,會有可喜的飛躍。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真沒你想象的那么難。
作文的重要性無需多言。寫好作文肯定不是為了當作家,這是伴隨著一生的功課。
盡量不要讀“作文選”之類的書,也別輕易相信培訓班上宣傳的那些“作文寶典”“寫作秘笈”。寫文章是一項慢功夫,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訓練。
投機,僥幸,在作文方面不會太靈。只有多寫,多寫就會熟能生巧。多寫才會寫,多寫才是硬道理。
作文是需要靈性的,需要創(chuàng)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培養(yǎng)孩子的作文興趣,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不僅是中國,各個國家都重視。
美國夠發(fā)達了吧?小學一開始,作文就是必修課,而且這個“必修”,一直延續(xù)到博士畢業(yè)。
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表述,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想法和說法,寫出來的文章也都不會一樣,這才是正常的。
作文就是讓自己真摯的思想感情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不能把成年人自以為更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強加給孩子。
美術教學中,高水平的素描需要畫家有扎實的基本功。作文也是如此。
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少概括,多描述。少形容,多白描。少籠統(tǒng)結(jié)論,多具體事例。
作文不是故作高深。
經(jīng)典不是讓人看不懂。
不要把作文搞得神神秘秘,要打消孩子對作文的距離感和畏懼感。說的時候是“語”,寫在紙上就是“文”。
也許,作文不是都需要“若干個變質(zhì)紅薯的無序組合”式的語言表述,更多時候,還是用“一堆爛地瓜”這樣的表達更直接了當受歡迎。
作文應該是不復雜的,很多誤人子弟的所謂的專家把作文弄復雜了。
語文不應該當成一個學科。如果非要狹義地定為一個學科的話,這個學科應該是最重要的、最美的。
是啊,還有比語文更重要,更美的嗎?
人長大后無論從事什么工作,精神世界的充實很重要。人文素養(yǎng)是決定精神世界充實與否的關鍵。
學好語文,不僅是為了生存,更是為一生的幸福奠基的事情。
科學家蘇步青常說:“語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他在擔任復旦大學校長時說過,“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我的意見是第一堂先考語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不要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
很多國家都把人文素養(yǎng)列為本國國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首要內(nèi)容。
人在年輕的時候,千萬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對孩子語文素養(yǎng)的教育。
語文教育的成敗,關乎人文素養(yǎng)提高的高低快慢。語文教育,關乎你走得多高、走得多遠。
現(xiàn)在孩子似乎都很累。上不完的補習班,做不完的作業(yè)。
一句無來由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知誤導了多少家長,不知剝奪了孩子多少快樂的時光。
必須在起跑線上論輸贏嗎?
人的一生是近百年的長跑,不是幾百米的短跑競賽,起跑線的輸贏實在不必太在意。
可是,沒辦法,似乎都在這樣。孩子的童年怎能不單調(diào)?
單調(diào)就罷了,但能不能不讓孩子太枯燥、太乏味?
現(xiàn)在家長似乎都忙。忙工作、忙事業(yè),忙微信、忙快手、忙抖音。
其實,可以多抽點時間陪陪孩子,哪怕每天一兩個小時。
這個“陪”,不是一邊看手機,一邊監(jiān)工一樣監(jiān)督孩子做作業(yè)。
應該是傾聽孩子說話,用心和孩子交流。討論討論社會上的人和事。討論討論哪本書好看,引導孩子多讀書、讀好書,和孩子同讀一本書。讀書的隨感,感覺好的語句也可以隨手記下來。
讀著讀著,記著記著,語文能力也會提升。
節(jié)假日或周末,盡量領著孩子出去轉(zhuǎn)轉(zhuǎn)。“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人這句話永遠不會錯。
從作文角度說,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永遠是。要讓孩子多去體驗。
作文要寫得好,最好寫熟悉的人,寫熟悉的事,寫記憶深刻的事,寫自己喜歡的事,寫感動自己的事,寫自己親自體驗、嘗試、實踐過的事。
慢慢的,你會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孩子語文能力、訓練孩子寫作文的元素,生活中比比皆是。
你不僅覺得生活中處處用著語文,而且,更覺得生活中處處都是語文。
生活是一部妙趣橫生的教科書。生活處處是語文。
讓妙趣橫生的語文,把我們的生活變得妙趣橫生。
讓妙趣橫生的語文,把我們的社會變得妙趣橫生!
如果,國人都熱愛閱讀,讀經(jīng)誦典,我們的社會該是多么美好!
希望更多的人喜歡母語,愛上語文,在生活這部教科書中提升自己,提高素養(yǎng),健康成長。
民族興亡,語文有責。
你、我、他,咱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