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曹
作家張曉風寫過一件有趣的小事:
帶兒子去看電影,剛坐下,他忽然說:“媽媽,如果我看不懂……”他故意停了一下,我想我差不多可以猜到答案了,他一定會接著說:“請你講給我聽?!本尤徊皇堑?,他說:“如果我看不懂——請你也不要講給我聽。”
我真的大吃了一驚!原來,瞎看瞎猜也比忍受別人轉述的故事好!原來,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錯誤也是一項權利——不容被剝奪的權利。
“請你講給我聽”“請你也不要講給我聽”,這是母子倆相反的觀點,對孩子來說,聽別人講電影的意思,遠不及自己大膽猜測有意思。往深處說,孩子在邊看邊猜的過程中,就是完成了一次對陌生影像的自我建構——盡管可能是錯誤的,但這其中自有快樂!
看不懂電影如此,讀不懂文章不亦如此嗎?語文課上,當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文本中充滿了新奇的語言、新鮮的內容、新穎的表達,對學生來說既有學習的挑戰,也有認知的樂趣。當學生讀不懂時,教師應該怎么做呢?教師最直接的做法,就像故事中孩子媽媽想的那樣——講解給學生聽。豈知這種想法只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學生不懂不會時,可能更愿意自學自悟,即使是錯誤的,也比聽教師講解更好。教師采用“直接說”的做法,忽略了學生真實的學習心理,剝奪了學生猜測試錯的權利,因而聽教師講解往往效率很低。
教師最有效的做法,就是理解并順應學生的學習心理——請你不要講給我聽。教師應回到文本語言、問題情境、學生認知中,給學生一個“猜讀”的空間,讓學生放飛思維與想象,建構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對與錯在其次,讀與思是核心。這時,學生的理解也許會和教師講解的標準答案有距離,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還有比激活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更有意義的事嗎?何況,我們在共同的文本、問題、認知關聯中,有些離譜的猜讀,恰是對標準答案的厘清與豐富。
記得我教《暮江吟》時,引導學生理解“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钡淖置嬉馑紩r,提出了一個問題:“同是一江水,為什么會分紅綠兩種顏色呢?”果然,這個問題難住了學生。盡管課件中有現成的畫面,但我還是選擇讓學生進行一場頭腦風暴式的“猜讀”。學生的思維瞬間被點燃:“江水有一半是清澈的,就是青綠色;另一半是渾濁的,就是紅色”“詩人站在江邊向遠處看,近處的水看得清楚是青綠色,遠處的水連成一片就呈紅色了”……雖然這些猜讀并不完全符合詩境,但誰又能否定這些猜讀的價值呢!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我只點撥了一下——“一道殘陽鋪水中,這江水的紅與綠,和殘陽有關”,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
如果學生讀不懂,教師不必著急解釋?;蛟S,讓學生自己想一想、猜一猜,會更有意思,會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