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承軍
(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550025)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校青年教師的數量越來越多。由于他們入職時間不長,大多還沒有適應高校教師的角色,缺乏職業認同感,文化水平高,專業素質好,但思想素質、政治素質參差不齊。有些青年教師思想散漫,紀律松弛,責任心不強,甚至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因此,加強高校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尤為重要。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大學必然不同于資本主義及其他社會制度條件下的大學。習近平指出:“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1]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的重要力量,政治素質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師隊伍質量和綜合水平的高低。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的青年教師隊伍,讓廣大高校青年教師把個人奮斗目標、發展前途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不僅可以端正青年教師政治方向,還可以確保我國高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始終不動搖。
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著力點。青年教師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直接主體,又是大學生成長的陪伴者和引路人,承擔落現實教育目標和教書育人的雙重責任。加強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強化青年教師責任意識,幫助青年教師樹立正確的三觀,有利于加強青年教師的職業認同和角色認知,使其在工作中時時刻刻牢記角色,牢記責任,牢記使命,做到率先垂范,在理論武裝、價值引領、實踐養成等方面持續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大思政”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務必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首先要發揮好主渠道作用,其他各門課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高校青年教師廣泛分布在各學科、各專業、各崗位,在“大思政”“三全”育人理念下發揮作用。加強高校青年教師的理想信念教育,可為開展“大思政”工作創造必要條件,為提高“大思政”工作質量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保障,符合新時期高校“大思政”“三全”育人理念。
高校教師年終考核的方式一般是由教師填寫年度考核登記表,從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寫一份個人年終工作總結,之后由部門主管領導和學校考核委員會給出評定等次和意見。一般而言,學校對教師個人能力的考核主要體現在“績”上,對“績”的考核重在科研、教學。“德、勤、廉”的考核只要正常出勤、工作量達標、不犯原則性錯誤,就基本沒有問題。對教師是否具有“理想信念”基本沒有具體量化指標,導致學校很難從制度層面監管和檢測青年教師的理想信念問題。
高校對教師的教育主要有崗前培訓和繼續教育。崗前培訓主要是針對非師范院校畢業的新進教師進行教師資格相關的基本知識培訓,目的是教育新進教師如何做合格的、真正的高校教師。繼續教育大多傾向于專業知識培訓和部分公共知識網絡培訓,目的在于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普及上級部門要求普及的公共知識。對教師特別是非黨員教師的理想信念教育及相關的學習和培訓涉及較少,導致高校非黨員青年教師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一般情況下,學校和二級學院對青年教師關注的重點在科研、工作業績方面,對家庭生活等其他方面關注不夠。一是沒有深入青年教師群體中,對青年教師的思想動態、真實想法掌握不充分,如理想信念、職業認同、成長需求、個性需求等。二是對青年教師的理想信念、思想引導不夠,認為只要服從管理、正常工作,不犯原則性錯誤就沒有問題。對青年教師是否真正理解和認同黨在高校的教育方針,是否真正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否認同黨的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并愿意為之貢獻力量等關注不夠。三是對青年教師的個性發展缺乏包容性,不夠認同有不同思想、不同看法、不同意見的青年教師,在一定程度上磨滅了青年教師干事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
由于專業差異、個性差異、崗位差異及普遍工作經驗不足等,部分青年教師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理想信念模糊[2]。二是不同專業教師對馬克思主義存在認知的偏差。所教學科與馬克思主義相關的青年教師對馬克思主義認同度較高,所教學科屬于非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學科的青年教師對馬克思主義認同度較低[3]。三是部分青年教師理想信念弱化[3]。
在堅持現有考核制度的前提下,應適當增加理想信念考核的實際內容和可操作性的考核細則。可以參照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制作關于“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認同程度、對中國共產黨施政及重大政策的了解程度等量表,對青年教師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及政黨情懷、家國情懷進行測評,觀測青年教師對國家、政黨及政黨政策、信仰的認可度,以便有針對性地對青年教師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更加堅定理想信念。
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重點之一,摒棄只重專業技能提高不重思想教育和引領的繼續教育觀念。一是把校級層面和二級學院的青年教師教育工作相結合,把二級學院的青年教師教育細化到黨支部,借助當前黨支部標準化建設的機遇和平臺,充分發揮黨支部作用,切實做好青年教師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二是充分發揮二級黨組織和基層黨支部作用,集中學習教育和長期教育,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建立領導干部聯系教師、支部委員聯系教師制度,把青年教師的教育落實到人,長期跟蹤培養。三是發揮基層黨支部的作用,黨內教育和黨外教育相結合。在鞏固黨員教育的同時,切實做好黨外人士特別是黨外青年教師的團結、教育、引導工作,讓黨外青年教師團結在黨的旗幟下。四是以“三同心”原則為指導,在二級學院建立同心活動室,不定期地舉行相關活動,讓黨外人士在本部門有“落腳處”,有儀式感和歸屬感,增強他們的認同感。
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要了解高校青年教師的特點,科學地認識青年教師,傾聽青年教師的心聲,尊重青年教師的個性,滿足青年教師的成長需求。首先,要了解青年教師的特點。高校青年教師的特點是有專業知識,有理想追求,有發展的渴望,有干事的熱情,有上進的心態,有獨特的個性等。因此,我們在關注青年教師需求的時候,不僅要關注學習、工作和生活,更要關注成長需求,包容獨特思想,幫助他們在專業上、事業上、人格上得到認同、實現自我、得到足夠的尊重,讓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空間。其次,要科學地認識青年教師。目前一些高校領導層對青年教師的認識有偏差,主要表現在把剛進校和進校五年以內的青年教師當作合格甚至成熟的大學教師,認為他們能夠達到高校教師的標準,輕視了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理想信念教育。高校青年教師在專業方面的知識足夠勝任一個大學教師的崗位,但在思想上特別是在理想信念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關注并科學認識青年教師非常有必要,只有科學認識才便于“因材施教”。
以黨支部標準化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加強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高校青年教師分布廣泛,可以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得出不同的結果。如按專業可分為馬克思主義學科背景和非馬克思主義學科背景,按崗位可分為專職教師、管理人員和輔導員,按政治背景可分為黨員、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群眾等。在黨支部標準化建設的前提下,從黨員和非黨員兩個層面開展高校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對青年黨員教師的理想信念教育重在把黨員教育要求落到實處,實事求是地開展,不搞形式主義。對青年非黨員教師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一是把愛國主義教育擺在首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青年教師的家國情懷,使黨外青年教師有一顆赤子之心,發自內心地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只要有家國情懷,擁護黨的領導,團結在黨的周圍,維護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并為了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奮斗,那么無論在黨內黨外都是做貢獻。二是以政黨制度和政黨知識教育為重點。以同心活動室建設為紐帶,為黨外青年教師講解我國特色的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關系及歷史淵源,讓他們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關系,深入理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使命和職責,并貢獻力量。三是加強職業認同教育。教育黨外青年教師愛崗敬業,做好本職工作,爭做合格、優秀的大學教師,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使黨外青年教師真正與學校國家的發展同心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