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娟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外語外貿學院,湖北 武漢430074)
在“互聯網+”背景及國家的號召下,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緊鑼密鼓地開展并取得了一些備受矚目的成績,為社會輸送了具有雙創意識和科技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但是在雙創教育實施過程中問題依然存在,比如對創新創業認識不夠,雙創教育所需的資金資源、實踐平臺、師資力量匱乏等。本文從雙創、“互聯網+”內涵及戰略意義談起,結合高職教育目標,分析高職雙創教育的問題,并探討“互聯網+”背景下構建高職雙創教育的方法和建議。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文中簡稱“雙創”)是李克強總理于2014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的,希望在中國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激發民族的創業精神和創新基因。此后這一關鍵詞被總理頻頻使用并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進行了闡釋。2018年9月18日,國務院下發《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進一步號召推動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倡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充分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的重大改革舉措,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徑[1]。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互聯網+”行動計劃將重點促進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2]。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倡議和“互聯網+”行動計劃是中國經濟體制增效升級的“新引擎”,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與各行各業融合發展,開展創新活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解決就業問題,有助于社會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響應國家雙創號召,貫徹落實創新教育理念,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是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有利于加快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不斷提高高等教育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貢獻度,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撐[3]。
在國際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和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的嚴峻現實下,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職院校,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升高職生的就業能力,緩解社會就業壓力,但是依然存在問題。一部分高職院校依舊是老思想老觀念,沒有意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價值,只注重傳統應試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直接以簡單理論知識的灌輸為主體,忽略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行業專業新要求。總體而言,問題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學校、教師、學生三方對于雙創認識不夠,觀念比較落后;缺乏配套的具有雙創能力的師資隊伍;沒有配套的培養雙創能力的課程;沒有足夠讓學生發揮雙創精神的實踐平臺[4]。
雖說雙創教育從2015年起就進入了高校,但是由于高職院校缺乏充足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加上觀念和意識普遍比較落后,因此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尚未真正到位。不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創新和創業教育尚未變成他們的共同信念。學校受限于傳統的行政管理和辦校條件,教師困于常規的教學和科研,學生忙于學習和各種考試。三者對于創新認識或者重視不夠,專注于抓好辦校授課學業的事,認為創新創業是精力之余、少數人(比如雙創委員)抑或畢業之后的事。而且,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希望畢業后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不支持自主創業。學生沒有來自學校、家庭、企業的創新創業資源和實踐平臺,創業創新的積極主動性和熱情不高,影響高職院校有效推進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理論與實踐、理念與能力并重的教育,雙創教師需要具備極高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不僅要有前沿的“互聯網+”系統專業知識,還要具備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豐富的社會經驗。傳統的授課教師缺乏實際行業創業經歷和理念,開設的創新創業教育效果不理想。由于創新創業的長期性,培養師資隊伍需要學校提供充足的教育資源,而這一點又是高職院校的短板,因此在高職院校中,雙創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是制約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問題。
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課程是創新創業教育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據調查,由于高職院校資源缺乏和設備不健全,影響各類教學實踐活動的正常開展,大概只有30%的高職學生接受過創新創業課程,而且課程不夠完善,表現為:課程結構單一,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聯系不緊密;課程形式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只掌握一些簡單的理論基礎知識,無法將理論應用于生活實踐;部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直接以創業理論的學習及簡單的講座為主,內容多為創業基礎、職業生涯規劃,缺乏系統性和高職教育針對性[5]。
“互聯網+雙創”教育的關鍵在于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搭建雙創實踐平臺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共同配合。但一些高職學生并沒有得到三者共建的具有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和理論與實踐的場地,原因在于:企業給學生提供校外實踐教育基地,但由于不產生經濟效益因此無法激發企業太大的積極性,學生在企業接觸到的創新創業發展項目不多,對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沒有太大的作用。另外,高校在“雙創”課程體系、實踐基地、激勵措施等方面受資金或者教學實力等限制,無法提供技術支持和經驗指導,學生很難依靠少量的資金和能力創造一些新型的項目,操作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限制了學生雙創項目順利與企業對接和 成 功孵化[6]。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高職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使命,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國已經進入互聯網高速發展、大數據普遍應用、云計算趨向成熟、人工智能廣泛運用的時代,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堅實的科技基礎。高職院校應以“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契機,轉變教育理念,重視雙創教育,實現高職教育與雙創教育的深度融合,滿足新時代對創新創業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要求[7]。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都應轉變傳統思想觀念,深刻理解高職雙創教育的社會必要性,將創新創業的思想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摒棄“雙創是少數人的事”的想法,加大宣傳力度和開拓宣傳渠道,比如在校網和各平臺上加大雙創教育的宣傳,舉行雙創知識論壇講座、勵志報告和創新創業設計比賽等活動,幫助學生加深創新創業的理念,使學生從中受到鼓舞,充分激發學生雙創的興趣,人人參與,發掘天賦潛能,實現個人價值,真正實現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的初衷。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新型的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理念,需要從實踐中走出來的教師,需要豐富的教學案例、教學資源和教學經驗的支撐。高職要提高雙創能力,擔任雙創教育的教師應該具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眾多教育背景,或者由具有行業企業經驗的成功創業人士擔當。高職學校要結合國家“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要求,出臺打造雙創師資隊伍的措施和機制,聚焦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比如,一方面組織教師進行“互聯網+”等新技術學習培訓,增強適應新科技的能力;學校提供現場或者線上實操平臺,讓教師帶領學生模擬或者現實體驗雙創活動;以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方式鼓勵教師到企業實習鍛煉,了解企業運行機制、經營模式和專業行業前沿知識,或者參與小微企業開辦開展的雙創真槍實戰活動。另一方面要聘請一些創業創新領軍人物到學校開辦雙創分享講座,實地指導一線教師,以便教師合理調整雙創課程,更好地講授理論知識,更新知識體系,與時俱進提高雙創能力。
要提高雙創課程的質量,首先要提高雙創課程在高職院校的普及性,將之設為必修課,在教學規劃和學時設置上重新編排,增加創新創業重要就業課程的分量,從制度上強化雙創教育和課程的重要性。其次,要循序漸進地開展雙創課程,內容涵蓋就業價值觀的引導、創新意識與創業精神、創新創業技能知識和政策學習,比如法律、會計、市場營銷、管理等;雙創課程教育要結合文科生、理科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做事風格、知識背景等,在雙創課程中增加綜合性、設計性、開放性、創新性實訓內容,以不同的學科為載體,促進差異化的知識結構與創業技能的相互融合,以及專業性與普及性的結合,激發學生對雙創課程教育的興趣和參與,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雙創”人才是指具有強烈創新創業意識,對商業機會有敏銳嗅覺,并積極配置相關資源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創造價值和財富的人才[8],所以除了培養學生雙創專業能力,還要注重雙創實踐中所需的品質性格能力的培養,比如領導感召力、資源組合、人際交往、機會識別、意志力、獨立性、責任心、冒險精神、挫折承受力等;鼓勵支持學生參加每年舉行的國家“互聯網+”職業技能大賽,以此為動力支撐,把競技項目融入課程,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不斷地豐富和優化課堂[9]。另外,企業參與高職雙創課程的優化建設很重要。學校、教師與企業共同開發打造工學結合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大大加強理論與實踐的對接,保障雙創課程的實用性和效果。
中國進入了互聯網及人工智能社會,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增加。雙創的根本是利用新技術借助多方資源和平臺實現創新思想的轉化,為社會創造財富。除了高校創辦的創新創業基地、創業孵化園、就業教育等研究機構,雙創實踐平臺更多的是產學結合、校企合作,共建創新創業的實踐平臺和基地。利用企業實踐項目,拓寬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和實踐渠道,豐富創新創業訓練和實踐形式,使校企雙方資源、技術、管理與文化互相融合,根據共同制訂的課程設計理念和內容培養行業人才。這個途徑既保障了大學生雙創教育有實踐用武之地,又實現了多方共贏、共同發展。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互聯網可以與各行各業相加,產生的包括“線上+線下”在內的諸多新商業模式給高職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創新創業平臺,意義重大。政府應出臺支持大學生雙創的政策法規,跟校方和企業一起,保障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經費投入和資助額度,政府對于助力高校雙創教育和實踐的企業,高校對于積極參與雙創并取得可喜成就的學生和教師,都應予以積極評價,實施激勵機制,激發創新創業熱情及興趣。
李克強總理曾說過,“要堅決消除各種束縛和桎梏,讓創業創新成為時代潮流,匯聚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新動能”。創新創業是國家和經濟發展的靈魂和齒輪,是人們收獲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符合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實質條件及發展要求,如何創新雙創教學內容和形式,策略和方法很重要。高職院校一定要結合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新形勢,開拓培養渠道,與企業形成合力,輸送時代行業需要的“互聯網+”“雙創”人才,促進社會生產力,緩解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