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東
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著眼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構建有濱湖特色的綜合素質拓展教育課程體系,在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習樣態之間努力建立實質性連接,豐富青少年學生參與綜合素質拓展實踐的路徑和方式選擇,把文化知識學習、關鍵能力培養和學生健全身心、必備品格的培育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廣闊的課程天地中拓展綜合素質。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賦予了區域及學校更多的課程自主建設權。為了給青少年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綜合素質拓展實踐機會,濱湖區教育局積極轉變課程開發理念,打破原本單一、封閉的課程開發思路的束縛,向大自然、向全社會充分開放,內聯外引,讓多種課程開發和建設資源加入區域青少年綜合素質拓展教育實踐中,最大限度地豐富課程開發路徑,為學生提供多元且適切的實踐課程。
多元適切的課程開發策略體現為資源共享、多方共建。一方面,濱湖區突破地域限制,拓展課程資源范圍閾值,讓區內外眾多有利于學生從事拓展實踐的資源都加盟濱湖教育,實現資源共享。另一方面,利用這些資源充實拓展教育課程的人員,有學校教師,有校外非教育專業人士,也有一些具有特長的學生家長,體現了課程開發主體多元化。
多元適切的課程開發策略還體現為適應需要、可供選擇。在課程開發中,濱湖區著眼學生綜合素質和諧發展的實際需求,充分關注學生品格涵養、身心健康、終身學習、創新實踐等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同時也關注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為學生提供可選擇的課程學習內容,滿足其特長發展的需要。
在課程開發和建構過程中,濱湖區努力超越以往“課程即科目”“課程即教學內容”的狹隘課程觀念,確立系統的、實踐的、開放的、生成的課程意識,努力引導學校、教師自主開發和完善綜合素質拓展教育課程,在全面的基礎上追求個性特色,逐步完善區本拓展教育課程體系。整個拓展教育課程體系主要從兩個維度進行序列化構建:首先是縱向維度,具體構建小學、中學各個階段的拓展教育課程,并且使這些拓展課程由淺入深,層次遞進,形成序列;其次是橫向維度,使各種系列的拓展教育活動,形成相互聯系、整體促進的綜合素質拓展課程板塊。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濱湖區形成了樣態多元、功能完備、結構合理的課程框架,初步實現了國家課程區(校)本化拓展和區(校)本課程特色化建設的目標,形成“兩級三類”全覆蓋拓展課程體系,即分為區級課程和校級課程兩大塊內容,形成學科延伸、綜合實踐和“211 特長”三大拓展類型。
一是學科延伸類課程。此類課程主要依托研學旅行課程進行拓展教育,是在學科課程教材基礎上的知識拓展延伸類課程項目,包括學科研究性學習、學科專題教育、地方歷史和文化教育等課程,總體上形成“三段九級”研學旅行課程。這類課程強調在實踐操作中將學習的探究性和實踐性有機整合起來,將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體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通過考察、探究、調查等一系列實踐活動完成學習內容,達成課程目標。課題組提出了研學旅行的兩大主題,即“跟著課文做研學”“走出校園讀家鄉”,旨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知行合一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追求課堂所學書本知識的內化理解與實踐應用。
這種研學活動不是旅游活動,而是對學科知識內容的再現、拓展,把學生學習的空間從學校拓展到社會,從規定的教學時間拓展到假期,忠實地踐行了古人所倡導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知識拓展類課程學習的空間、時間、方式都與班級授課制截然不同,學與游緊密結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開闊了學生知識視野,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是實踐體驗類課程。濱湖區教育局依托區域內的社會資源,投入大量資金,與之共同開發建設區域青少年實踐基地,如江南大學實踐基地、民防科普拓展教育行動實踐基地、馬山生態環境拓展教育活動基地、花卉園實踐基地、炮九師實踐基地等。濱湖區據此開發了快樂農事版塊、革命傳統教育版塊、太湖環保版塊、生命教育版塊、國防教育版塊、拓展訓練版塊六大版塊的拓展實踐體驗課程。這些課程目標定位各不相同、形成互補,旨在引導學生探究自然、體驗生活、了解社會,著重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科學探究、團結協作、服務社會的能力。
濱湖區青少年學生在不同的學段接受不同的拓展訓練,在系統完整的素質拓展教育中逐步形成自立、自強、團結、互助的良好人格品質,培養了面對未來挑戰所必備的關鍵能力。
三是“211”特長類課程。為進一步推動各校綜合素質拓展教育特色項目建設,濱湖區教育局還專門出臺了《濱湖區中小學實施學校體育、藝術、科技教育“211”項目指導意見》,要求學校加強體育、藝術、科技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拓展教育,建設富有校本特色的“211”特長類拓展課程,要求全區中小學生每人至少掌握2 項運動技能、具備1 項藝術特長和1 項科技愛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此類科技、體藝拓展類課程以社團為課程載體,各校充分利用自身師資力量,開設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并以此為基礎,加強拓展課程開發和實施研究。各校從整體上對學校課程作出科學頂層設計,認真編制學校課程規劃,并針對每一門拓展教育校本課程設計課程綱要、編寫校本教材,確保興趣特長類拓展課程得以高質量開展。例如,“西園印社”“陶悅笛韻”“峰影畫信”“悅動足球”“舌尖上的生物”“比特實驗室”“物聯網創新設計”等拓展課程就很有特點和影響力,豐富了學生校園生活,拓展了青少年學生綜合素質。
濱湖區基于區本及更廣闊的范圍挖掘和利用課程資源,開發各類拓展實踐課程。眾多區本、校本課程需要區域層面進行全面、科學管理,以充分發揮課程施行的實效性。濱湖區立足課程規范建設,并力求體現學校自主創新,努力優化課程管理機制。
落實區校兩級雙向管理。為了確保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適切性,我們采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雙向管理機制。區教育局提出學校課程建設總體要求,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區中小學校本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校本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原則、內容和實施要求;學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形成相應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并報區教育局相關部門備案,然后按照要求落實每一門校本課程的開發、審議和實施工作。區教育局還給學校更大的課程自主權,各類研學旅行、綜合實踐活動不必拘于區域統一規定課程和研學線路,可以結合學校自己的教育改革發展項目推進實際情況和需求,自行開發更有特色的課程項目。如我區雪浪中心小學自主開發了“尚賢河生態研學基地”,研發“四季耕讀”課程,為學生打造出一片綜合素質拓展的新天地。區教育局將學生綜合素質拓展課程實施情況工作納入學校績效考核內容,保證了研究可持續推進。
堅持以生為本的課程管理。首先,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管理原則,每一門課程的設置與開發都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興趣與經驗,合理組織課程內容,設計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實施發展性評價。其次,正確處理好幾類拓展課程之間以及拓展課程與基礎課程之間的關系,保證各類課程比例適當,發揮不同課程對學生綜合素質拓展的價值。另外,在課程評價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有權選擇學校的校本拓展課程,有權對學校拓展課程作出自己的評價、提出改進建議。對于課程實施效能的評價上,倡導學生自我的實踐體驗、反思,通過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引導學生記錄、整理實踐活動所得,在自我反思中自我體驗,聆聽成長、拔節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