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麗華新村第二小學 胡云芝
趣味性和特色性十足的課堂,才能讓學生很快地融入其中,與此同時,也會集中他們的注意力。當前小學音樂教材內含的諸多經典曲目,在互聯網中會有詳細的背景介紹和音視頻素材。課堂伊始,音樂教師就可在課前通過互聯網準備好教學資源,以PPT的形式以及視頻放映的形式創設出優質的音樂教學環境,這樣一來,學生便可直觀地了解到將要學習的內容,使后續教學變得愈加順暢。教師接下來的教學開展能夠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在進行蘇少版小學二年級上冊《過新年》歌曲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們在演唱的時候易于理解歌詞內容且唱出新春佳節的輕松快樂之感,教師可通過互聯網進行“鞭炮”“鑼鼓”“唱歌跳舞”等關鍵詞搜索,搜索出與這些詞對應的圖片和音視頻資源,視聽結合式地讓孩子們感受新年氛圍。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有沒有放過鞭炮、敲過鑼鼓呢?接著教師要向學生展示圖片、用iPad樂器為歌曲伴奏,結合生活實際情況以及孩子們的想象,便可在腦海中勾勒出美好的畫面,然后引導孩子們一起去學習歌詞、一起演唱。以網絡平臺上的資源進行課堂導入,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輔以鮮活素材,會發揮孩子們的聯想和想象,和生活實際相互融合,對歌詞的理解就又進一步加深了,再通過觀看真人演唱來學習正確歌曲唱法,此類導入形式,便可為后續教學工作夯實根基。
當前時代是互聯網時代,網絡媒體對于音樂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優質推動作用。小學音樂教師也要“趕時髦”,順應時代潮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使用愈加豐富多彩的手段向孩子們展現出多樣化的音樂元素,之后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去深度感知音樂魅力,最后愛上音樂課、愛上音樂這門藝術。在傳統音樂課堂上,樂器和歌唱教學尚未達成有機融合,趣味性也甚是缺失,這樣便不能點燃孩子們學習音樂的熱情。所以說,小學音樂教師要借助互聯網授課模式,將歌唱和小樂器演奏聯系起來,創新教學模式的同時,讓小學音樂課堂變得妙趣橫生。
小學音樂教學的核心藝術在于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孩子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欲,只有當孩子們需要的時候,音樂教師的給予方可收獲效果。傳統音樂教學,教師沒有注重對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培養,在音樂活動中缺少趣味性,大家都是按照幾個簡單動作來演練,舞蹈沒有掌握好,歌曲也沒有唱好,最終造成學生興趣低下。
《打花巴掌》教學過程,教師通過互聯網來播放歌曲和舞蹈動作,讓大家邊聽音樂、編舞蹈,學習影像資料里的舞蹈動作,舞蹈學習不能一蹴而就,要慢慢地進行,此時可以暫停播放或者重復播放,待學生掌握了一個動作后再開始學習下一個動作,海棠花和野菊花的形象在屏幕中展現,孩子們樂此不疲地拍巴掌。教師此時不僅要注重歌曲和動作的教學,還要向孩子們講解其中的道理,最終告誡孩子們要勤讀書、愛畫畫、愛運動、愛寫字,繼而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未來促進他們全面發展與進步。教師在音樂教學時要創新教學手段,教學和互聯網要相互結合,教師講解的同時也讓大家集體協作,一改往日單調無味的教學狀態,為整個音樂課堂增添趣味性。
小學生本身處于愛玩愛鬧的年齡階段,游戲對于學生能夠產生較強的吸引力,能夠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避免學生出現思維混亂、思想開小差等情況。因此教師如果能利用互聯網的多種優勢,應用互聯網來創造一些多樣化的游戲,并且將其與小學音樂教學內容有效結合起來,能夠有效增強小學音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整節音樂課堂增添新的生機與活力。例如:在《藏貓貓》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傳統的“藏貓貓”游戲利用互聯網進行二次創作和開發,比如說讓學生分為兩組,一組藏、一組找,藏的那組要在互聯網課件中將一些物品藏到一些位置,找的一組要在多媒體創設的情境中找出,找出物品最多的小組獲勝。學生能夠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下學習歌曲,有效提升了小學音樂教學的效率。
總的來講,小學音樂教師要立足于課堂,活用互聯網進行教學模式創新,日漸強化音樂課堂趣味性和教學感染力,提升孩子們學習音樂的興趣,鼓勵孩子們加強練習,使其慢慢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