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宇
(人民交通出版社 北京 100011)
融合發展,是今后媒體行業發展的主線。技術、資本與媒體企業,作者、讀者與媒體企業,融合交互,不斷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面對互聯網時代媒體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傳統媒體必須積極探索媒體行業創新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作為傳統媒體編輯,要深刻領會媒體融合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因勢利導、堅定信心、深化認識、理清思路、付諸行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信息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給媒體傳播帶來深刻變化。放眼全球,有的順勢而為,挺立潮頭,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推出許多舉措,數字產品收入逐步替代紙質產品收入;有的因循守舊,湮沒潮中,如美國老牌出版商“時代出版公司”被梅雷迪斯公司收購,使一個傳媒時代隨之消失。
上述正反兩方面的實例說明,不管傳統媒體之前有多么強大,面對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面對媒體技術的進步,不迎頭跟上、主動融合,就要落后,就要被淘汰。隨著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讀者的閱讀習慣、購買習慣、支付習慣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也使傳統媒體的發展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新形勢下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讀者對于知識與信息的獲取渠道更加多元化、要求更高;其二,渠道發生重要變化,國內三大電商占據了渠道的重要位置;其三,書、報、刊、網絡與數字出版、影視、泛娛樂融合程度更高;其四,人工智能、大數據、VR、AR、MR等媒體技術的應用,提供精準、有效、體驗感強的服務空間更大;其五,資本與出版業的融合更加緊密;其六,共享經濟理念加快了出版融合發展速度,融合體現在技術、合作、滲透等多個層面。
21世紀以來,傳統傳媒業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網絡媒體影響傳統的新聞形式并產生很大的沖擊。早期的互聯網媒體,例如搜狐網、新浪網等新聞傳媒網站依然是傳統媒體的狀態,只是加強了新聞內容,觀賞性逐步提升,添加了評論內容,這種形式對傳統媒體并沒有形成太大影響。但隨著微信、騰訊等即時交流軟件的出現,年輕人瀏覽新聞的觀念改變了,在評論、點贊、拉黑、屏蔽等輔助功能的影響下,閱讀者增加了新聞的選擇權,傳統閱讀式新聞模式已無法滿足年青一代的需求。抖音、快手等網絡直播平臺,給大眾讀者提供了傳播、發現、創造新聞的新途徑。傳統的新聞業態已經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使新聞傳播更迅速、更便捷、更多元。
面對媒體發展環境變化,傳媒編輯要嚴格把好媒體內容關,推動媒體融合實踐。傳媒編輯要在導向上引領讀者,在編輯工作中把好政策關、把好政治觀。同時,傳統媒體編輯要適應BAT、優酷、新浪微博等新業態的崛起,研究互聯網時代的商業邏輯,研究互聯網相關企業崛起所帶來的商業空間及合作共贏機會,研究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要結合傳統媒體自身的能力與優勢,準確地找到新舊業態接口,找到融合發展的空間與機會。通過不斷組織策劃多媒體合作項目,推動媒體融合實踐深入開展,堅定融合發展信心。
媒體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一切服務于受眾,以受眾為中心,為受眾創造價值,用積極的思想、豐富的內容、多樣化的形式吸引受眾、引導受眾、影響受眾。在內容與媒體形式的關系方面,內容始終是主題,必須要滿足受眾對高品質閱讀的需求。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要經常性地對照受眾閱讀興趣的變化,策劃組織與時俱進的多媒體融合項目,為傳統媒體吸引更多的新生代受眾。同時在實際工作中,傳媒編輯要不斷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家政策精神進行詳細解讀和把握;要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融合發展工作協調統一,真正實現精神文明建設與媒體融合發展、一體化發展,為受眾提供高品質精神食糧。
目前,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MR(Mix Reality,混合現實)、CR(Cinematic Reality,影像現實技術)在媒體中不斷得到應用,給用戶帶來更好的學習和閱讀體驗,也為媒體數據的應用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使得機器能夠看、聽、學、聞,并且與大數據相融合。內容與受眾大數據通過人工智能收集、分析、整理、標記,進而實現知識或信息的精準個性化匹配。數據使媒體與受眾更好地連接,如何使用新技術設計媒體的數據框架并進行有效的管理,是需要深度思考與挖掘的。
創新,既有觀念、理念、思維上的創新突破,也有創新文化的深入、創新技術的引領。傳統媒體編輯必須始終對商業市場保持敏感、對受眾及廣告主的變化保持敏感,在內容提供、閱讀體驗、話題設定、溝通互動、新技術應用等方面走在前列,保持媒體影響力的深化及品牌的強化。創新還極其深刻地體現于編輯工作的整個活動中,通過不斷的學習、研究,激發創新活力和對新事物的敏感性。面對創新驅動及快速變化的環境,要認真思考有利于發展的融合出版方案,推動編輯工作轉型。
首先要對現有媒體資源進行整合。將積累的紙質產品數字化,形成基礎數據資源,基礎資源相當于“原材料”;對資源進行加工形成專題數據庫,專題數據庫則可以稱得上是“半成品”;然后對資源進行整合、拓展,形成專門化應用產品,如形成數字教育教材及資源等。同時,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依托數據資源庫,構建產業或行業生態系統。對接行業需求,構建平臺,形成精準的技術解決方案或知識信息服務,進一步連接用戶,共享知識創造,進而提升平臺價值。傳統媒體作為最主要的數據提供者,要成為平臺的主導者,需要通過有效的編輯活動促進平臺上活躍的用戶進行知識創造與生產、發布,并且制定交易規則,促進平臺上的用戶相連接,讓每一個連接形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