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蓺之
(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上海 201100)
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本,對大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強調以文化內涵教化心靈,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引導作用,能夠幫助大學生逐漸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并將其貫徹到學生自身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高校教育教學活動應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校園環境,從多個方面樹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逐步培養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第一,誠信為本。中華傳統文化強調以誠信為立身之本,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品格的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言而有信。經過歷史的沉淀,誠信道德規范仍然受到歷代人們的重視。誠信是一個人行為準則的基礎,它覆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為人交友或是職業道德、商業信用等方面,都體現出誠信的重要性。古籍《周易》中記載:“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在當代社會環境中,大學生作為即將踏入社會建設的后備力量,誠信是其立身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同樣也是大學生不斷提升社會責任感的關鍵因素。大學生誠信品行的培養,應當受到學校以及全社會重視。
第二,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的精神,深植于中華文化的歷史發展中。古語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主張國家興亡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理念。學習自強不息的精神,有助于大學生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品德,使其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相結合,真正認識到時代發展所賦予的使命與社會責任。
第三,天下為公。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是充滿矛盾與沖突的關系。當個人小利與社會大利相抵觸時,中華傳統思想是“舍小家、為大家”,這也是“天下為公”的核心思想。《朱子語類》中曾寫道“凡事便有兩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即人欲之私”。“天下為公”強調個人責任意識與奉獻精神。能夠幫助大學生辨別利益之間的取舍關系,履行社會責任使命。
第四,知恩圖報。“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是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中國人自古強調知恩圖報、有恩必報,強調回報教師的教誨之恩、朋友的相遇之恩以及長輩的提攜之恩。加強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促進大學生群體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以自強不息、知恩圖報、無私奉獻等理念作為主旋律。傳統文化強調“實踐出真知”,強調實踐在生產發展中的重要性。高校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閉性,這樣的環境也使學生對現實社會的認識缺乏客觀實踐經驗;學生如果直接進入社會,在缺乏社會經驗的情況下將會寸步難行[1]。組織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能夠鍛煉學生的能力、強化自我認知,激發學生對國家與社會的熱愛之情,養成敢于擔當、敢于實踐、敢于奉獻的優秀品質。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首先要以社會發展方向為依據。要針對當前民生熱點、社會熱點問題,以熱點作為實踐課題組織一系列活動,有效實現寓教育于實踐。例如針對社會上倡導的“光盤行動”,高校可以通過在食堂舉辦小型活動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提升大學生的節約意識;還有“三下鄉”教育實踐活動,都是以社會發展方向為活動主題,使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自身社會責任感。同時,建立實踐基地。實踐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給予學生一定的理論指導,并進行實踐活動的統籌與安排[2]。集中進行規范性管理,可使實踐活動目的更加明確,教育引導作用更具成效。
自我認知是建立社會責任感的前提。大學生只有在充分了解自我的情況下,才能夠有目的地進行社會實踐,培養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豪感[3]。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學習探究時,要引導大學生從中找尋啟示、找尋自我價值,不斷增強文化自信,進而實現自我教育以及自我定位。在具體教育實踐中,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各種不同關系,包括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以及理想與現實的關系;要引導學生對各種社會現象做出正確判斷,有效隔絕不良社會現象的影響因素,這是大學生形成正確社會責任意識的有效途徑。
創建科學的教育評價督導體系有利于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幫助大學生建立社會責任感。教學評價督導的對象主要為學生日常學習情況、社會實踐活動等;做好教學評價監督工作,旨在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4]。高校應建立完善的考核辦法,針對學生實際情況作出客觀評價與指導,全面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可通過多種方法樹立學生榜樣,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達到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目的[5]。
如何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目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研究課題。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支柱,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必須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當代大學生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豪感,積極擔當社會責任,投身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