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云南昆明 660533)
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立德樹人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2014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重申立德樹人的現實價值,明確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高技能人才,契合了十八屆三中全會中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該文以此為立德樹人系統工程的根本落腳點。
有學者強調:立德樹人具有雙重意蘊,即有對學生的道德要求,同時對教育者的師德師風也提出了要求。肖蓉等學者認為,立德主要是使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在思想意識中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人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成為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堅定的人。樹人是立德的目標與追求,立德是樹人的關鍵途徑。立德與樹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立德樹人系統工程是指:以馬克思主義原理為指導原則,通過立德、樹人兩個方面,在高職院校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并以構建文化主題系統、文化活動系統、文化景觀(環境)系統、文化制度系統和文化宣傳系統,實現全方位,多角度育人,從而實現教育本質的內化。
立德樹人系統工程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具體而言:該系統讓每一個學生都懂得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從而將樹人之德育和社會上急功近利的技術教育,技能教育與“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區別開來,將大學生教育成了有理想,有信念,有強烈的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人性、人的本質、人的自然存在、社會存在、精神存在以及人的發展等基原理作為立德樹人系統工程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認為“人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境所學合乎人性的環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會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發展自己的真正天性。”“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按照人的生命存在和環境條件出發,才能讓立德樹人系統運行和協同作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
立德樹人系統工程是一個雙向的系統,一方面是對教育者師德師風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對學生道德的要求,教學相長,教師和學生都必須通過不同的機制來促進二者雙向提升,相互促進,教書和育人是不可分離的。
西班牙教育家加塞特認為:“文化的教學和傳遞”是大學最重要的職能,大學不應該只注重科學技能的培養還應該注重認為素質的教育,從而將高職院校學生培養成見聞廣博而且擁有人文關懷的大國工匠。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人的本質屬性為社會性,立德樹人教育體系同樣離不開學校這個環境,離不開良好的環境輿論氛圍,因此,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也是構建該系統的出發點,我們認為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教育系統由以下部分構成。
建構有特色的大學精神。提升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必須塑造有特色的大學精神,新時代的大學精神應該包括自由精神、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創新精神。
在職業院校立德樹人系統工程中,大學精神的塑造不是理論空談,必須結合時代、現實、創新,將大學的社會服務作用和文化引領作用發揮出來,特別是職業院校的工匠精神,從細處著手,從小處著手,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入學生內心。
“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因此,立德樹人系統工程也必須通過實踐來改造教師和學生,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3.2.1 利用“互聯網+”網絡手段吸引學生,引領學生,抓好德育系統主陣地,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立德樹人系統工程的主陣地、主渠道,但教學中存在課堂學習時間有限,師生之間缺乏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學生的學習沒有深層次的思考。為避免學習的純理論性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設置“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手機APP,以學生手機為載體,推送課程教學課件、教學視頻、課前、課后預習和復習資料、課后練習以及討論話題。這不僅能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還能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實現線上、線下,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做到思政教育不失語,不失聲。
3.2.2 活動育人,開展豐富多彩的高質量團學活動
(1)以團課促團結,促思想提升。結合大學生思想引領課程的要求,充分發揮基層團組織的優勢,組織開展以“揚團旗、戴團徽、唱團歌”和“向國旗敬禮、升國旗進團支部、國旗下的演講”為主題,以班級團支部為單位的團課。
(2)立足學生會開展文化活動。
學生會是全校學生的群眾組織,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有機整體,是學校聯系學生的紐帶,其宗旨是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
在生活方面,學生會通過文明班級、文明宿舍評比活動,營造溫暖的生活環境,學生會需要關心關愛到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有所依,并能在有困難需要幫助時,第一時間找到學生會,做同學真正信賴的學生組織。
(3)以志愿者活動為抓手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建立國家、社會、學校、家庭之間的聯動機制,共同營造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良好環境。
校園是教師和學生的家園,應該是一個傳播知識和塑造靈魂的地方,校園環境的設置也需要通過建筑的隱性教育功能來傳遞學校博大精深的辦學理念,課題組認為,校園文化要結合儒家思想設置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文化景觀系統。
3.3.1 營造美好舒適自然景觀引導學生積極求學
高職院校的校園是通過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進行知識的累積和品性的塑造。經學生的勵志與教師的師德教育貫穿融入其中。景觀綠化的設計需要呈現自然屬性,將引導學生珍惜時光、積極求學的人生態度融入和體現在景觀設計中,宣揚“博學、慎思、明辨、篤行”的認知方式;同時,在景觀設計中勉勵教師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
3.3.2 塑造人文歷史景觀傳遞積極向上的人文精深
(1)以校史、名事、名人、名師為主題。
高職院校是傳播文化知識的場所,經過多年的浸潤積淀,需要留下發展的軌跡和烙印。地域地方文化和學校自然的特色文化,是維系社會整體文化生態平衡的核心要素,更是校園文化的本質。將高職院校的名人、名事、名師文化充分融入景觀綠化設計中,激勵每一位生在其中的教師和學子。
5)適時冬剪。及時收聽天氣預報,根據氣候變化適當調整冬剪時間,建議在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中旬修剪;結果母枝選留時切忌選用徒長枝、基部直徑大于1.5 cm的發育不充分枝;可適當增加15%~20%的留枝量,避免由于部分枝蔓芽體受凍,影響萌芽率和花芽分化質量。
(2)建文化長廊,傳承校園文化,主人翁精神。
文化長廊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的主陣地之一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是熏陶、引導和感染師生情操和素質的巨大的推動力量,引導學生感悟藝術魅力,接受文化熏陶,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開闊視野,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制度是為人服務的,馬克思認為,人分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因此文化制度的建立也需要從第一不可或缺的物質和生活保障,我們認為應該建立領導機制和保障機制,第二精神生活和人生的意義來建構。
(1)領導機制。
立德樹人在高職院校德育系統中的落實需要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親自抓,親自踐行,在黨委的領導下,各個相關部門要緊密配合,各負其責,盡力盡責,形成教育的合力,從教學、行政、服務上保證將每一項活動落到實處,發揮作用。
(2)保障機制。
保障機制分為第一,人員的保障。教師全員都需要參與立德樹人體系中,合理分工,協調合作。如團委、學生處、教務處都要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此外除了校內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專任教師外還要引入行業能手,大國工匠等人員最大限度地充實德育隊伍。第二,經費的保障。活動和實踐都需要經費的支持,高職院校需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和支持力度,讓教育工作者們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有充分的政策制度依托。
(3)評價機制。
建立健全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的督導檢查制度和綜合評價機制,探索開展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績效評估,確保立德樹人的實效。
第一,面對大學生評價,讓學生參與其中,可以發現和反饋問題,同時也促進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創新,對教師也是一種監督和促進。第二,面對社會評價。通過用人單位反饋的畢業生情況,查找德育教育存在問題,培養社會和用人單位需求的合格大學生。
發揮立德樹人德育系統的作用還必須依靠強有力的宣傳系統,只有正面積極的宣傳才能推進該系統規范化,科學化發展并能不斷優化,因此宣傳方法和宣傳手段的選擇也十分重要。
(1)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網絡方便快捷,學生和教師日常都會利用網絡獲取資源,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宣傳工作必須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優化虛擬環境,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空間和渠道,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為主旋律。
(2)班級為宣傳工作的根本。班級是學校里最小的集體,也是最能發揮宣傳作用的集體。主題班會、宿舍文化建設、班級集體活動都成了宣傳德育的重要抓手,在立德樹人德育系統中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抓手班級這個載體,能讓學生增強歸屬感和獲得感。
立德是成為“真人”的前提,高職院校作為國家教育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偏離立德樹人這個德育系統,不能培養有才無德的“國妖”,要為國家培養“國寶”和“國器”,助力偉大中國夢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