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英男(四平職業大學)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為社會提供崗位需求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具有實踐性強、操作性強等特征,財務共享時代會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會計人才培養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會計教學中,存在輕崗位實踐,重理論教學,產教融合往往流于表面形式的校企合作,企業參與的深度與廣度方面欠缺,校企沒有實現完全共贏,沒能起到應有的培養效果。基于此,為了提高高校會計專業教育水平,促進學生未來在職場的成長發展,研究新形勢下會計專業的深度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具備顯著的教育價值,也是實現構建“嵌入式”會計課程體系的有力保障。
2016年,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聯合發布《關于編制“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項目建設方案的通知》(發改社會〔2016〕547號),全面啟動實施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項目,包括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等3部分內容,目的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設現代教育體系,全面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產教融合”:是指學校根據所設專業,積極開辦專業產業,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產教融合是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為提高其人才培養質量而與行業企業開展的深度合作。會計教育不產教融合會直接導致高校傳統專業的人才供給過剩或新興專業的人才供給不足,最后造成結構性失業(畢業即失業)。
“校企合作”是學校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尋求與企業聯合辦學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企業幫助學生建立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學生實習、就業或企業員工培訓等,一般多是學校到企業的單項過程,學校是主動發起方,教學過程一般開展的是“訂單培養”“合作辦班”“定向培訓”等,對接的常常是某個企業,教學標準局限于某個企業標準。
“產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以對接產業發展為先導,以系統培養技能為基礎,強化實踐教育,開展合作育人,是企業雙向互動與整合的過程。雙方都是合作主導者,教學過程是行業統一要求,按行業標準實訓、實習,強調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實干真做,學生學習效果按企業標準測評。
首先,會計工作本身會涉及企業的會計信息與核心客戶的商業機密,很多企業對會計崗位的監控嚴格,所以常常安排一些無關緊要的會計崗位給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導致了長期合作的企業實習基地數量有限。其次,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缺乏主動性,不能完全實現互利共贏。產教融合更有利于學校改進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實踐和就業能力,從中受益,但產教融合模式卻很難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大多企業不愿意主動參與到校企合作中。
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內容通常包括專業建設、課程體系設置、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 實訓基地建設、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畢業實習指導、安排就業等。但其中參與比例最高的是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而企業參與院校合作開發課程及教材總量不大,在訂單培養方面,企業接收訂單培養的學生數十分有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和理念應該與時俱進,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能夠為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的構建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逐漸完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將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統一起來,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應用型會計人才。
由行業協會、企業一線的專家,為會計專業密切聯系企業,搭建了 “深度融合、多方聯動”的合作平臺。平臺有2種形式,校外建立實習基地和校內會計服務公司和引進校外代賬公司,通過合作平臺,提供企業真實經濟業務,學生真賬實做,做到校外、校內都能頂崗實習。
通過平臺,學校教師深入企業一線了解企業生產,熟悉會計實踐,深入學習企業的管理和調研企業會計人才的需求,企業人員也可以進入學校授課,為學生帶來實踐教學,通過雙方人才的互通,加強平臺建設和人員培訓,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作用,從而達到長期性的合作。
財務共享時代構建“嵌入式”會計課程體系設計總體設計思路

圖1 構建“嵌入式”會計課程體系思路
通過產教融合,行業走訪調研,依據財務共享的集團公司財務部組織架構確定財務共享崗位,遵循按崗位設置能力,按能力設置課程的理念,確定各崗位應具備的職業知識和技能,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理論教學內容體系。首先確立了出納崗位、應收應付往來崗位、采購崗位、固定資產崗位、銷售等職業崗位和崗位群。實現工學結合模式,做到“教、學、做”的統一。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以仿真業務為總任務,然后分解為若干子任務,任務完成的過程就是實際工作的過程。其次,將關聯度高的知識點融合(按核算、管理、決策、分析)形成多個獨立的教學單元。最后,將各個融合的教學單元“嵌入”到共享中心的實際財務部崗位。
實踐教學按照理論聯系實際和工學結合思想進行設計,突出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作用,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實踐教學內容,體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設計“四段一體”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即“認知實習、單項實訓、綜合實訓、頂崗實習。”貫穿了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具有循序漸進的特點,形成了全過程、全方位職業綜合能力的訓練, 實現了教學內容與實際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結合國內外產教融合成功經驗,學校引進現代學徒制。在校外合作企業,企業指導老師,傳授做賬技能,使學生熟練掌握賬務處理流程。在校內會計服務公司實習,會計對實習學生進行手把手地業務指導,指導老師和專任教師共同對學生進行考核,并推薦優秀學生就業。對學校來說,培養了高技能優秀會計人才,對企業來說,培養了長足發展的儲備人才,真正實現產教融合。
為了調動企業產教融合的主動性,學校師生可以提供工商稅務代賬等中介服務及其他相關會計管理咨詢服務,為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問題,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也可以向企業提供會計相關專業技術培訓,如會計和審計職稱考前輔導,財務理論知識培訓等, 提升了會計專業服務社會的能力,鍛煉了專任教師的綜合實踐能力,既帶來了社會效益,也為會計專業帶來了更高的社會美譽度。
總之,財務共享時代高職院校構建“嵌入式”會計課程體系,進行產教融合是必然趨勢,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應用能力,為所在地區培養優秀的高技能會計人才。但要注意校企雙方在產教融合過程中要深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才能促進產教融合的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