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明珠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
縱觀整個漆藝史,現有出土的漆器中表現自然形態的元素很多,從造型和紋樣上看不難發覺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并以大漆為媒介將其表現在漆器上,賦予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情感。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的社會風氣都彌漫著“簡約”的氣息,漆藝工作者在藝術創作中或多或少會受其影響。依當今的審美標準來看,“簡約”依然是漆器設計的主流思想,漆器大多體現其“簡”而“樸”的品質。從出土的器物看,漆器汲取的自然形態的元素既有簡單的一面,又有復雜的一面,漆藝工作者應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進行提煉。
中國有著數千年漆文化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從各地出土的漆器可以看出,借鑒和運用自然形態語言來創作已經成為很多民族的傳統文化特征,漆藝工作者汲取大自然的精華,賦予其生動的藝術形象特征。如漢代的漆器,在圖案上有自然景象,在造型上有自然界的動物,在理念上也有自然思想。
當然,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材料的“自然性”局限是不存在的,因為很多材料是可以合成與轉換的。“夫物有以自然”不僅指設計材料的“自然性”,還表現為藝術的“自然化”。“自然化”既是一個設計的過程,又是一個設計的結果[1]。比如,圖1 是漢代漆器“三魚紋耳杯”,杯內用紅漆繪三條魚首尾相接嬉戲,圍繞方向規整的四葉紋,三魚一世界,四葉成宇宙,圖案設計鮮活而富有趣味。其中自然物“魚”與“葉”,在巧工“點化”下,形成生動的形態。從裝飾或創造的技法來看,它就是一種藝術的“典型化”。
自然形態在漆器設計中的表現方式大致可分為具象表現、抽象表現、意象表現三種,三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豐富了漆藝工作者的表現方式。自然形態概念寬廣,可以是一根線條、一個圖形,也可以是簡單的點、線、面等,能夠運用到漆器設計中的元素也異常豐富。

圖1 (漢)三魚紋耳杯
具象表現主要體現在對自然界中植物紋樣、動物紋樣等的直接仿生運用,不需要刻意地提取藝術表現形態,而是直接通過肉眼可見的自然形態進行藝術加工[2]。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鹿便屬于真實仿造的一例,甚至其鹿頭上的鹿角是一對真鹿角。具象表現是常見的一種模仿自然界動植物而設計的造型方法,隨著時代的變化已經不是簡單的崇拜自然的設計思想了,而是從形于自然、色于自然、醒于自然,提升至巧于自然、道于自然的新高度。廣西羅泊灣一號墓出土器物原來大多用竹笥盛裝,漆器器型多模仿自然植物,漆銅蒜頭扁壺,壺口為六瓣蒜頭形,其設計靈感直接受到蒜頭、竹筒與馬蹄等大自然界中的生物形體啟發。如圖2 所示,安徽天長市漢墓發掘的彩繪鴨嘴柄漆盒,采用具象仿生手法,柄頭鴨嘴長大、睜眼,形象逼真,鴨頸部安置一活舌,存取食物時手握鴨嘴(柄)一緊一松,盒蓋隨之開合。
抽象表現與具象表現是相對而言的,人們對具象形態進行變形和概括,進一步深化其內部特征和表現規律,是人們主觀表現的一種再創造性藝術。從出土的漆器中我們可以看出,器物上抽象的紋樣是古人對自然云紋、動植物紋等事物的理解和表達。抽象表現是將自然界的動植物形體、色彩與線條抽象成圖案符號刻畫在器皿上的一種藝術形式。當然這里說的抽象并非完全排斥具象,恰恰相反,線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圖3 是南北朝時期彩繪漆棺殘片之一,漆棺上的紋樣上云卷紋,根據自然界的云層變化抽象化,且又以工整的筆觸表現出來,設計靈感源于漆藝工作者對自然的體悟和對生活的感受。

圖2 (漢)彩繪鴨嘴柄漆盒

圖3 (南北朝)彩繪漆棺殘片之一
意象表現主要體現在將自然形態與人的主觀表現相融合,內在主觀呈現出的一種心理活動,帶有情感表達,往往帶給我們一種遐想、一種意境,超越了時空關系,使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欣賞者,都能領略藝術作品的深邃意義。自然形態的意象往往具有豐富的情感寄托,而其中的意蘊也會使藝術品保持長久的魅力[3]。19 世紀英國著名的設計師威廉?莫里斯曾說:“設計的形態與紋樣都應該是有某種意義的,要有一定的神秘感,當然是要被人理解的意義,但不要被一眼看穿。”即我們應在似與不似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古代關于藝術評判的畫論里對“意象”的表述有很多,因此,藝術的意象表現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創造過程。漆器的意象仿生表現是具象和抽象外的更深遠的層次,是漆藝工作者情感宣泄的表現。
自然形態在當下漆器設計中的運用也很多,漆藝工作者在設計時應考慮以下幾點。一是在設計時要符合使用者的思想或情感,甚至要符合其文化與宗教信仰,也就是說,漆藝設計要符合優秀的人文環境特征。圖4 是當下青年漆藝工作者制作的一組脫胎漆器,漆藝工作者先用泥土塑形,汲取魚的造型并進行抽象化。魚在傳統文化中富有吉祥的意義,“魚”同“余”,象征著富有、幸福,漆藝工作者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二是設計的樣式要符合功能性,應盡量做到最大化利用,即多功能性使用。三是造型各部件要有可維修性,即要達到對材料的再利用性。四是藝術想象寓于寫實設計中,夸張與變形是常用設計手段,其靈感大多源于社會生活實踐。五是尊重自然造型與發揮漆藝工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是統一的,既要遵循自然規律,又要表達內心的創造力。
從漆器藝術的發展到現代漆器出現之前,自然形態元素在器物上的呈現以具象寫實的方式為主,具體體現在外觀造型、面上裝飾、肌理堆積等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漆器制作的多元性逐漸提升,漆器不再是封建時期上層人士所獨有,漆藝工作者慢慢地將自然形態語言從具象表現傾向于抽象表現。從造物主角度來看,“自然”無疑是漆藝工作者所依賴的法度與題材,特別在工藝領域,因為工藝的書本知識是有限的,藝術家與朝夕相處的自然是親密的,所以其對自然的直觀感悟性知識是無窮的。

圖4 脫胎漆器魚系列
縱觀整個漆器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漆器汲取自然形態的元素既有其簡單的一面,又有其復雜的一面,漆器工作者應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進行提煉、簡化。漆藝是一門古老的藝術,隨著當下漆藝工作者個性化語言的衍生和發展,更多自由的當代觀念和表現形式應運而生。漆器工作者應運用自然形態,表達自然理念,讓自然與漆器在實踐中不斷擦出新的火花,探尋更多可能性,從而更好地凸顯當代藝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