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林東
家長是與學校直接關聯的社會群體,對職業教育發展具有最實在的影響力。家長意見對于孩子(學生)教育類型的選擇和人生方向的把握起著關鍵作用。家長對職業教育“不了解”“不認同”“不接受”,必然造成職業學校面臨的生源危機。生源問題不解決,提質增效強功能都是空談。這個問題的影響因素很多,就職業學校而言,要充分發揮教育服務功能,努力適應市場主體需求,科學調適辦學目標,創新推進培養過程,從多方面發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質量效應增強市場吸引力,催生、放大企業、社會和家長對職業教育的認同。
作為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供給側主體的職業學校,要贏得廣泛的價值認同和更強的發展生機,就要將單一的人才培養的就業導向變為復合的市場需求導向。職業教育市場需求主體并非單一的企業(行業),而是包括企業(行業)、社會(系統)與家長(家庭)在內的三元:一是企業、行業有經濟生產需求,即對于勞動者的職業崗位技術規格要求;二是社會有公共需求,即社會建設對于現代公民人格精神、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等的要求;三是學生和家長的個體需求,即對于專業技術培養質量及培養結果就業回報的利益要求。這三元需求對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不是分立的,而是關聯的;不是完全隔離的,而是部分復合的;可能存在一定沖突,但在時代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必然聚焦于學生發展這個中心而趨于一致。職業學校應將三元主體需求的價值內容有機統合起來,作為調整和完善適用性、技能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的客觀依據。職業教育在技術人才培養上有特殊價值優勢,如果能很好地滿足三元主體價值需求特別是家長需求,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職業教育就一定能獲得更多的認同和選擇。
在三元需求中,企業需求比較客觀,它們有什么樣的技能人才規格需求,職業學校就通過課程教學培養什么樣的技能人才;社會進步和發展對于公民的文明素質需求,有政治要求、思想標準、道德規范、法律約束等,職業學校就應該在教育管理、德育養化、課程教學過程中自覺進行素質滲透教育;而家長需求則存在很大程度的利益驅動,不能一概認同,家長正確、科學、合理的需求才是職業學校需要調整的辦學方向。職業學校應針對現實問題,加強家校聯系,發揮主導作用,大力宣傳職教意義,展示職教優勢,對在校生的家長群體以各種形式開展“家庭教育”的專項培訓,以生動的學生成長實例打動家長,提高他們對職業教育的思想認識。
我國一直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服務方向明確指向經濟生產、社會建設和民生改善。早在2005 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就明確要求“把加快職業教育、特別是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與繁榮經濟、促進就業、消除貧困、維護穩定、建設先進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具體指出職業教育要“滿足人民群眾終身學習需要,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之后,造福人民群眾的精神一直貫穿在發展職業教育的各項重要文件中。然而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特別是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眼界并沒有放開,將三元需求機械地偏重于企業生產技術人力需求,始終聚力于經濟服務功能。這個導向本身沒有錯,但降低人的發展意義、人生價值,忽視、輕視社會和家長需求,從而弱化、虛化職業教育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社會發展、實現家長(家庭)心愿的服務功能,必然制約職業教育的功能顯現和價值體現,最終導致職業教育難以形成廣泛認同。職業學校必須放開眼界,科學調整和完善技術人才素質培養目標體系,推進專業課程文化建設,加強技能教學人性關愛,激發學生技能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讓學生能以技能贏得企業歡迎、以素質贏得社會贊揚、以成長贏得家長認同、以發展贏得自己人生幸福。如此,職業教育就能成為滿足市場需求的“適合的教育”、獲得廣泛支持的“滿意的教育”。
職業教育要科學平衡并積極適應三元需求,創新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大提升的解決方案,實現以下“五個并重”:(1)在體系建設中實現中職與高職并重。在現代職教體系建設中,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有了一定保障。相比之下,中職教育發展難度較大,不僅招生難,而且辦學條件存有很多劣勢。中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基礎教育,應當切實加強中、高職教育課程內容和培養方式的有效銜接,健全人才培養貫通機制。采取多種形式,促進中、高職教育一體化發展。(2)在培養目標上實現就業與升學并重。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已向升學進行轉向;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雖涉及“專升本”“本升研”,但重點應放在學生高質量、高回報的就業上。(3)在培養方略上推進理論與實踐并重。前些年興起的職業教育“項目課程”改革催生了“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新氣象。后繼跟進的一些創建項目比如實訓基地、專業群(鏈條)、智慧校園等建設工程,都應該延續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路徑,保障學生專業素質和技術能力的滲透培養。(4)在學生生涯規劃上實現職業發展與人生成長并重。職業學校習慣上將學生就業定為培養終點,但這是縮減了職業教育的功能。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當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對畢業生要給予持續的跟蹤支持,為他們提供技術更新和能力提升的教育服務,鼓勵他們立足現實崗位,放眼終身發展,實現職業發展與人生成長的目標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