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富順縣婦幼保健院 簡恩源
俗話說“十個寶寶,九個黃”。但新生兒黃疸的高發生率、高住院率及嚴重致殘率,依然讓新晉爸媽們揪心不已!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的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征的病癥。黃疸在新生兒中十分常見,大約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都會有肉眼可見的黃疸。
新生兒黃疸一般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其中,生理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后2~3天開始出現,出生后4~6天是最黃的時候,7~10天以后逐漸消退,家長不必過分緊張。在黃疸測試數值不是特別高的情況下,不需要特殊處理。
病理性黃疸是指新生兒在出生后24小時即出現黃疸,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mg/dL或每小時>0.5mg/dL;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復出現,或出生后1周至數周內才開始出現的黃疸,均為病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則需要進行相應的治療。
對于新生兒黃疸的治療需要從一般治療、病因治療、對癥治療3方面考慮。一般治療上,應注意保暖,尤其是對于早產、低體重兒。飲食上應提早喂養,保證熱量供給,促進胎便排出。同時糾正酸中毒、低血糖及脫水等,避免應用與白蛋白及配體蛋白競爭結合的藥物,如頭孢曲松等。病因治療包括控制感染、抑制溶血、糾正低氧等。對癥治療上,有光療、換血,以及藥物治療。
其中,光療是最常見及安全的首選治療,可以使未結合的膽紅素異構化轉化為光紅素及水溶性膽紅素異構體,以尿液或膽汁的形式排出體外。換血療法可以迅速降低膽紅素預防膽紅素腦病,換掉抗紅細胞抗體及致敏紅細胞,糾正貧血,但是需要嚴格把握指征。藥物一般作為輔助治療,常見藥物有以下幾種——
金屬卟啉是我國臨床上一種較為常用的血紅素加氧酶(HO)抑制劑,其能夠競爭性地對HO進行有效的抑制,大大減少血紅素轉為膽綠素的可能性。據相關研究顯示,金屬卟啉還能明顯抑制HO同工酶的活性,從而進一步抑制膽紅素的合成。在我國現階段,臨床上最常用的金屬卟啉藥物分別是鋅卟啉與錫卟啉。其中,錫卟啉已經得到了美國FDA的認可與批準,且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對于ABO溶血病或G-6-PD缺乏癥的患兒來說,治療效果十分顯著。
益生菌其作為新生兒黃疸重要輔助藥物,可促進新生兒腸道正常菌群的定植過程,降低腸道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降低腸道PH值,促進腸蠕動,從而降低血清總膽紅素值,縮短黃疸持續時間、光療時間及住院時間。
肝藥酶誘導劑常用苯巴比妥誘導肝細胞的微粒體提高活力,轉化未結合膽紅素為結合膽紅素,劑量為每天每千克體重4~8mg,連服4日或更久,但其作用較緩,3~7日才顯療效。可加用尼可剎米(可拉明)以提高苯巴比妥的療效。但遇黃疸較嚴重時應予光療并作進一步檢查,以防夾雜病理性黃疸。需提醒的是,雖然苯巴比妥治療新生兒黃疸已有多年的歷史,但其有中樞抑制作用,可引起小兒嗜睡、反應差等不良反應,故建議謹慎使用。
中成藥目前,治療新生兒黃疸最常用的中成藥就是茵梔黃口服液。這種藥物的主要成分為茵陳、梔子、黃芩與金銀花的提取物,其不僅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同時也具備利濕退黃的作用。
葡萄糖作為一種常見的單糖,其進入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后會大大增加血容量,提高腎臟的滲透性,并通過滲透壓自身的帶動作用將血液中過多的膽紅素經腎小球快速地濾出排泄到體外,從而起到降低黃疸的作用。相關研究顯示,口服葡萄糖與媽咪愛的聯合應用可以有效治療新生兒黃疸,且效果明顯優于單一的媽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