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雙流區中醫醫院 徐良斌
小兒腹瀉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小兒常見病。《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規定:腹瀉病程2周到2個月稱為遷延性腹瀉;超過2個月稱慢性腹瀉。小兒腹瀉是嬰幼兒的常見病和死亡原因,病情遷延難愈可導致小兒營養不良、佝僂病的發生,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和健康。那么,當小兒出現遷延性腹瀉時,該如何治療以控制病情進展為慢性腹瀉呢?
腹瀉屬中醫“泄瀉”范疇。小兒脾胃較弱,感受外邪和內傷乳食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而發生泄瀉。故小兒泄瀉在臨床上較成人多見,其癥狀的表現亦較成人復雜,預后亦比成人嚴重。對于遷延性腹瀉,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可協同互補,提高療效。
液體療法:遷延性腹瀉患兒,多表現為復雜的脫水與電解質紊亂。臨床認為在治療時應該注意以下原則:輕、中度脫水,均可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標準補液鹽(ORS)口服補液治療;如為重度脫水或病情危重不能口服或嘔吐嚴重者才需采用靜脈輸液,并根據不同的脫水性質補不同張力的液體;同時,應該注意糾正電解質紊亂,注意補充鉀、鈉、鈣、鎂。
對于輕-中度脫水患兒,家長可自制米湯加鹽溶液來給其補水。配制方法:米湯500毫升+細鹽1.75克,隨時口服,4~6小時分次飲完,服用期間不禁食。
營養治療:遷延性腹瀉的重要治療措施之一是保證營養供給,禁食是有害的。能保持母乳喂養,應盡量保持,因母乳成分適合患兒且富含免疫抗體。但對于碳水化合物不能耐受性腹瀉(食用含蔗糖、麥芽糖、乳糖等雙糖的飲食即腹瀉加重,呈稀便或水樣便,糞便pH值小于5.5,肛周皮膚因受酸性大便刺激發生臀紅)患兒,則需停用母乳或牛乳,采用去乳糖飲食,比如去乳糖牛奶粉或豆奶粉、豆漿喂養(100毫升白豆漿加5~10克葡萄糖液)。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年齡<6個月的患兒,每日補充葡萄糖酸鋅10毫克,連服10~14天;>6個月者,每日補充20毫克,連服10~14天。補鋅有利于縮短病程,增強患兒的免疫功能和改善食欲。另外,適量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B12和葉酸,有助于腸黏膜修復。
微生態療法:微生態療法的目的在于通過在腸內補充正常的生理細菌,恢復腸道正常菌群和活力,抑制腐敗菌或致病菌的生長,重建腸道天然生物屏障保護作用。常用的微生態制劑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糞鏈球菌、乳酸菌等,其中以活性雙歧桿菌制劑效果最好。
藥物治療:主要是消化道黏膜保護劑,比如思密達,在止瀉的同時可以覆蓋消化道,與黏液蛋白結合增強黏液屏障,加強對消化道黏膜的保護,并對消化道的病毒、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具有很強的吸附作用,可幫助恢復再生上皮細胞以及吸附消化道氣體等。需要注意,多數患兒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僅適合于侵襲性細菌感染(膿血、黏液樣便,有里急后重,鏡檢白細胞滿視野,大便pH值7.0以上)。
祖國醫學對于治療小兒腹瀉病積累了豐富經驗,辨證施治應用得當,對促進腸黏膜修復、控制腹瀉可取得突出效果。中醫認為“久瀉必虛”,故遷延性腹瀉主要分為脾胃虛寒瀉和脾虛瀉兩種證型。
脾胃虛寒瀉:病程>2周,時輕時重,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欲不振,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滑者。治則為溫中健脾、固澀止瀉。方藥可選參苓白術散合桃花湯加減。
脾虛瀉:病程遷延,時輕時重,時發時止,大便稀溏,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食欲不振,神情倦怠,形體消瘦或虛胖,舌質淡,舌體胖,苔薄白,脈緩弱者。治則為健脾益氣、固澀止瀉。方藥可選參苓白術散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