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



【摘要】目的 評定中風病肩手綜合征患者采取中醫穴位電針治療+中藥內服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50例中風病肩手綜合征患者,以隨機雙盲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25例。試驗組開展中醫穴位電針治療+中藥內服治療,對照組開展中醫穴位電針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的疼痛數字評價量表(NRS)評分、上肢運動功能評分。結果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NRS評分為(2.20±0.31)分,對照組NRS評分為(3.34±0.50)分,兩組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為(46.32±3.40)分,對照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為(42.50±2.67)分,兩組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中風病肩手綜合征患者選擇中醫穴位電針治療+中藥內服治療方式展示較優臨床中醫藥治療效果。
【關鍵詞】中風病;肩手綜合征;中藥;內服;電針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6.062
肩手綜合征是中風病比較多見的一種并發癥,現今針對肩手綜合征患病機制還沒有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大腦運動中樞受損引發肢體植物神經功能異常和反射交感神經營養異常,導致中風病肩手綜合征患者平時生活能力明顯減弱[1,2]。臨床上針對中風病肩手綜合征患者多采取中醫藥治療方式,存在一定治療效果[3,4]。下面針對中風病肩手綜合征患者運用中醫穴位電針治療+中藥內服治療的臨床中醫藥治療效果及價值實行總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治療的50例中風病肩手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雙盲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平均年齡(65.34±3.25)歲,平均病程(29.36±2.17)d;試驗組平均年齡(65.42±3.46)歲,平均病程(29.21+ 2.55)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中風病相關診斷要點,具有Ⅰ期肩手綜合征;②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在治療之前于收到的中醫藥治療知情同意書上面簽字;③項目研究內容報告醫學倫理會被允許且蓋章。排除標準:①患者存在癲癇疾病病史;②患者存在心血管嚴重原發疾病。
1.2方法
1.2.1對照組 實施中醫穴位電針治療。選擇患者十宣穴、八邪穴、肩三針穴、合谷穴、曲池穴、外關穴、陽溪穴、陽池穴等,采取針灸治療儀開展電針治療,選擇斷續波15min及連續波15min,電針治療10d為1個療程,相隔3d,再次開展下一個療程,共實行4個療程治療。
1.2.2試驗組 實施中醫穴位電針治療+中藥內服治療。中醫穴位電針治療方法參考對照組具體治療方式,中藥內服治療方法:采取中藥桃紅四物湯加味治療,藥方:川芎30g、銀花藤30g、雞血藤30g、紅花15g、當歸15g、白芍15g、桃仁10g,對疼痛嚴重的患者增加姜黃30g、蒲黃20g、延胡索20g,對存在氣虛的患者增加黃芪60g、黨參30g,對存在陰虛的患者增加山茱萸15g、熟地15g,對存在陽虛的患者增加桂枝20g、細辛6g,將以上藥物予以水煎到900ml,分服150ml/次,1.5d服用6次,治療10d為1個療程,相隔3d,再次開展下一個療程,共實行4個療程治療。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的NRS評分、上肢運動功能評分。①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不存在疼痛,不具有浮腫癥狀,其關節活動沒有顯著受到限制,手部小肌肉沒有發生萎縮現象;有效:患者疼痛顯著改善,其浮腫癥狀明顯改善,其關節活動存在輕微限制,手部小肌肉的萎縮現象并不是十分明顯;無效:不滿足上述指標描述[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采取NRS評分對患者疼痛狀況予以評定,評分范圍0-10分,分數大則代表患者具有更為嚴重的疼痛[6]。③采取Fud-Mever對患者上肢運動功能予以評定,評分范圍0-66分,分數大則代表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更優[7]。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臨床療效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治療前后的NRS評分 治療前,兩組N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NRS評分為(2.20±0.31)分,對照組NRS評分為(3.34±0.50)分,兩組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治療前后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 治療前,兩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為(46.32±3.40)分,對照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為(42.50±2.67)分,兩組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中風病肩手綜合征可歸人中醫“痹證”的醫學范疇,肢體氣血流行并不通暢,體內津液難以良好分布,出現一定瘀濁情況,而瘀滯形成腫脹[8]。內邪阻在體內脈絡,導致機體脈絡并不通進而引發疼痛。體內氣血存在一定瘀滯,機體脈絡受阻,體內寒濕聚集于關節位置,引發氣血運輸不良情況更為嚴重,導致體內氣血很難流于上肢及下肢,而筋脈肌肉喪失所養,發生偏癱側的肩部、肘部、腕部疼痛感覺以及腫脹表現,肩手活動受到明顯限制等[9]。
中醫穴位電針治療通過對中風病肩手綜合征患者十宣穴、八邪穴、肩三針穴、合谷穴、曲池穴、外關穴、陽溪穴、陽池穴等實施電針治療,將肩部及手部經絡及血氣予以疏通,改善血液循環情況,緩解疼痛,促使上肢運動功能得以改善。中藥桃紅四物湯加味治療藥方中應用當歸、紅花、黃芪、川芎得到化瘀及活血、通絡并益氣作用,銀花藤、雞血藤、白芍、桃仁能夠除濕及祛風、止痛和舒經等,以上藥物一起應用,存在化瘀和活血、活絡并舒經的功效,能夠對中風病肩手綜合征患者予以有效中藥治療[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R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中醫穴位電針治療方法予以比較,選擇中醫穴位電針治療+中藥內服治療方法的患者在顯效加有效占比率方面提升,中醫治療4個療程之后的疼痛評定分值下降,中醫治療4個療程之后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定分值提升。中醫穴位電針治療+中藥內服治療方法能夠促使中風病肩手綜合征患者局部感覺感受器能力改善,促使局部經氣得以刺激,將患肢肌張力明顯提升,促使血液循環有效改善,同時將瘀血除去,使受到損害的位置血液供應情況積極改善,促進肢體能力盡快恢復。
綜上所述,為中風病肩手綜合征患者選擇中醫穴位電針治療+中藥內服治療方法體現較好臨床中醫藥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郭閆葵,郭松霞,許希迎,等.浦家祚教授運用藤類藥物治療中風病用藥規律研究.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9,17(14):2202-2204.
[2]史軻,聞新麗,任省民.滋陰通絡湯對中風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對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血栓與止血學,2019,25(4):581-582.
[3]吳凡,出立茹,劉桐伊,等.缺血性中風中醫證候演變與中風復發關系研究.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8(16):1715-1718,
[4]高磊,焦靜,隋曉琳,等.李莉主任醫師清火闊氣法論治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思想探討.中國中醫急癥,2019,28(7):1279-1280. 1285.
[5]樊新紅,李建瑞,胡亞卓丹紅注射液輔助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效果及對預后的影響.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9,37(7):144-145.
[6]趙小秋,楊蘋,黃國艷.針刺養老穴聯合康復鍛煉對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生命質量的影響及其部分機制.世界中醫藥,2019,14(7):1861-1865.
[7]周曉燕,包艷,劉海蘭.五苓散冷熱浸泡聯合上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的影響.中國臨床新醫學,2016,9(5):439-441.
[8]邱志新,竇榮花,郝有志,等.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應用紅花化瘀湯結合針刺治療的效果分析.陜西中醫,2016,37(10):1323-1324.
[9]史洪亮,孟令夫,楊麗麗,等.五行聯用法治療中風后Ⅰ期肩-手綜合征66例臨床觀察.黑龍江醫藥,2016,29(1):131-133.
[10]吳蕊嬌.中風偏癱患者肩手綜合征的康復護理效果分析.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1):218-219.
[收稿日期:2019-11-13]
作者單位:117100 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中醫院內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