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
摘要:農村土地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要想有效的開展土地管理工作,不斷的對工作進行完善,就需要科學的對土地進行規劃,加強管理制度,在符合社會對于土地需求的基礎上,依據農村經濟發展規模實施合理的規劃。在管理工作中,要結合黨與國家的有關政策以及農村具體情況,堅持以政策文件作為引導,對土地權利體系進行完善;還要全面促進農村土地改革,結合有關規定,堅持執行改革的有關政策;健全土地承包權利體系和征收補償制度,對管理工作的流程進行完善,有效的提升農村土地管理工作的水平。
關鍵詞:農村;土地管理;完善措施
1土地生態管理與社會發展
農村土地生態管理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話題。我國是世界農業發源地之一,人類文明的長河是由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構成,而生態文明則是其高級形態。傳統的土地生態價值觀念認為土地資源沒有經過交易買賣,因此不具備勞動參考價值。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對土地資源無盡的索取與掠奪,圍湖造田,毀林開荒,片面的追求農業產量,復種指數盲目提高,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認知造成土地資源損毀,生態環境破壞,打破了原有的農業生態平衡,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進程。
2農村土地管理工作的完善措施
2.1全面執行土地相關權利確定的政策
在農村土地管理中,必須確定與土地有關的權利,包括使用權、使用權和其他權利。根據法律、政策的要求,明確一定范圍內土地使用權與所有權等權利的從屬關系。這項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必須開展。它可以客觀地弱化對空間信息的管理需求,為土地管理奠定基礎。此外,相關權利的確認可以加強對財產權的保護,使公民享有應有的權利。它還可以增強承包農戶的市場主體性和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
為有效落實土地確權政策,有必要根據土地確權登記發證中的實際問題,提出適用的指導意見,為開展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提供依據。比如,在土地權屬管理實踐中,要采取補繳、有償使用等多種方式對農民宅基地進行登記,主要記錄宅基地占用的土地信息。為避免因宅基地權屬而引發的矛盾,應采取特殊方式,如繳納相關費用、有償使用等,使宅基地符合法律規定;此外,相關土地使用權單位簽訂的宅基地買賣合同經認定后,宅基地可以也要合法化。對于宅基地面積,根據新規定,面積等級應通過實測確定。如果實際測量面積包括新開墾的耕地,則需要重新承包,然后完成相關權利的確定。的資金,使工作順利開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
2.2全面促進農村土地改革
從建國之后,國家就注重農村土地改革問題,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會議表決中通過了相關的土地管理辦法,促進了新的《土地管理法》的頒布,其也為全面促進農村土地改革提供了指導。新的管理辦法加強了對農民土地權益以及權力的保護,基于一些措施,如,加深土地管理經驗、調整法律用法、健全管理短板等,就土地的征收、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等層面,更好的保護農民的合法利益。全面促進農村土地改革,為的就是要促進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確保其他經濟體制穩定、快速發展的基石,要想讓農民經濟更好的發展,就要確保農業用地合理化。所以,當前在土地管理中就要基于新的管理辦法,遵循土地公有制這一原則,努力讓農民的權益不受到損害,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制度以及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將黨中央關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的試點經驗以及決策提升到法律層次,清楚的規定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從三方面開始著手,提升土地征收的效果。首先,是補償基本原則,其次,是公共利益,最后,就是對征收流程進行健全,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落實農村土地管理,讓農民受益,結合農村的具體情況和有關法律程序的發展,對土地管理進行優化和創新,還要對試點經驗進行歸納,探尋出更多、更有效的利用農業發展的國家用地改革途徑,為農村土地管理以及改革建立健全保障體系,促進管理和改革的發展。
2.3健全土地承包權利體系
農業是我國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因此,如何做強農業,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它將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為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應注重加強土地管理,優化和完善土地承包權相關制度。比如,建立良好的農村土地制度,需要構建有效的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使農村土地要素在法律基礎上實現科學流轉,實現土地資源科學配置,更好地開發土地資源,促進國內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土地權益的核心問題是為農民提供土地產權。傳統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存在明顯的缺陷,如缺乏穩定性。因此,有必要加強農民的土地長期使用權,并結合相關法律法規,為農民提供穩定的土地產權,在新的土地管理方式下使用權和科學流轉加以保障,防止因缺乏健全的承包制而引發法律糾紛,促進農民的健康發展農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2.4完善征地補償制度
當前,為了促進農村土地管理的發展和完善,有必要優化和完善征地補償制度。在新的管理辦法出臺前,一些領域經常出現一些問題,如土地補償方式簡單化、征地補償標準低、流程不規范、補償分配不合理等,這限制了征地補償的效果,不利于農村土地管理。因此,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改進工作,就必須完善征收補償制度,實現公平、公開,從而增強制度的影響力,說服農民,促進管理的發展。比如,征收補償標準過低。原因是不同地區之間的差距很大。農村土地改革實施后,農民土地附加值沒有得到有效體現。因此,如何平衡補償標準是一個關鍵問題。解決這一問題,要注意平衡地區間的差距。各地要結合國家有關標準,明確界定和說明公益征收范圍,在保障農民權益的基礎上,落實征收補償工作。針對補償方式單一的問題,許多地區采取替代補償和貨幣補償的方式雖然可以讓農民快速得到補償,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農民的發展。因此,傳統的補償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發展的需要,需要改變和創新。比如,可以在征收補償中增加農民住房裝修和住房,并結合被征收面積繳納居民社會保險,保障農民未來生活。此外,征收程序不規范、補償分配不合理也是征收補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村集體組織對土地分配的認識不夠,農民對征地也缺乏正確的認識。
3結論
推進農村土地生態建設離不開管理職能的完善。一方面,逐步簡化管理職能,簡政放權,不斷促進土地生態管控中職能整合,以最大程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從政策下手,在加強人才工作能力培訓的同時,針對生態管理過程中面臨的違法亂紀等問題,制定符合現代生態農業的法規制度,及時跟隨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參考文獻:
[1]趙羽.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J].南方農機,2020,51(05):95-96.
[2]白洪芳.淺談農村土地確權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山西農經,2020(05):57-58.
[3]薛婉雙.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管理,保障農民合法權益[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02):19-20.
(作者單位:山東省沂水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