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n 1884-1950)作為20世紀德國表現主義新客觀現實派的畫家,他創作的根本動力就是為了自由的情感表達,而藝術家本人一生也在不停的嘗試合適自身的繪畫語言,最終借助象征手法形成了他獨有的繪畫風格,這一手法的成熟使貝克曼的繪畫不僅在形式上更具沖擊力而且留給了觀眾無限的遐想空間。本文從馬克斯·貝克曼所處的歷史年代和貝克曼的繪畫思想入手,通過觀察他不同時期的作品對其的繪畫風格形成與影響展開研究。文章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了貝克曼繪畫創作的情感來源;第二部分結合具體作品分析貝克曼的繪畫風格及其繪畫中象征手法的特點;第三部分討論貝克曼象征性繪畫風格的影響。
關鍵詞:貝克曼;生活體驗;情感表達;象征手法
一、貝克曼創作的情感來源
馬克斯·貝克曼出生在德國萊比錫,15歲時進入魏瑪的藝術學院接受了系統的繪畫學習。在學習繪畫的同時更深深的被大師的作品吸引,其中包括格呂內瓦爾德(MathisGrunewald 1455-1528)、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和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jn 1606-1669)。通過貝克曼關注的這些大師我們可以知道在繪畫題材上貝克曼所關注的是文藝復興之后的神話、《圣經》故事和歷史畫。這里明確了貝克曼繪畫風格的起點是在具象的表現方式下展開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期間,貝克曼被招募進德軍。在比利時前線,貝克曼作為醫護兵,不僅肉體上承受著長時間救援工作的壓力,而且精神上時時刻刻被這些傷員的慘狀所折磨,可貝克曼仍堅持把他感受到的一切畫了下來。1915年,貝克曼由于精神崩潰離開了戰爭前線回到了法蘭克福進行修養,而和他一起從前線撤下來的還有150多幅草圖和繪畫。這些作品和戰爭記憶日后都成為了他的創作素材。
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1863-1944)也對貝克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鼓勵貝克曼用臆想的方式去表現積蓄在心中的幻像。自此貝克曼的創作內容開始以越來越多的將象征物入畫以揭露社會的殘酷與黑暗,它的畫面開始出現了一些令人恐怖的形象,色彩感覺也更越發的令人產生戰爭與恐慌的聯想。
二、貝克曼作品試析
第一幅作品是《耶穌下十字架》。在戰爭的持續發酵下,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態度從熱情轉為消極,將自己對于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宗教迷信。1917年貝克曼畫了《耶穌下十字架》這樣有關于宗教題材的作品,單從作品題材上看似乎是為了迎合當時的市場需要,可實則是為了去揭露社會現實。在構圖上,貝克曼夸張了人物的肢體比例,以擁擠的人物填充了整幅畫面,給觀眾造成了一種先入為主的緊張感;在表現手法上,根據貝克曼的戰爭經歷,經貝克曼畫筆處理之后的耶穌似乎變成了一位剛剛從戰場上撤下來的傷病員。這幅貝克曼的《耶穌下十字架》所體現的特點是:一是貝克曼在經歷過戰爭洗禮后創作更加愿意夸張的表現現實中人的痛苦;二是大膽采用象征性形象使觀眾看到作品后會不禁聯想到戰爭給社會所帶來的不安情緒以及引起社會對于戰爭的反思而不是逃避現實。由此可見貝克曼繪畫風格的改變,特別在情緒的表達上已經突破了具象手法的束縛,開始嘗試利用象征手法。
第二幅作品是《在法蘭克福的猶太教堂》。貝克曼的《在法蘭克福的猶太教堂》創作于1919年,與傳統風景畫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貝克曼沒有重視透視原理在風景畫中的作用,而是通過精心的設計,巧妙地在畫面上“經營位置”,他畫筆下的樓房橫七豎八、歪歪斜斜地擁擠在一起仿佛當時德國社會的荒誕已經從社會輻射到了城市,使畫面帶有一種空間上不穩定的動態感。在畫面色彩上貝克曼采取了明亮的明黃色色調與天空中巨大的月亮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使得觀者分不清在時間上他想要傳達的究竟是白天還是黑夜,大大增強了畫面時間上不穩定的動態感。此外,在畫面中貝克曼夸張地利用樓房本身自帶的四方角元素把那些本該四四方方的角扭曲成各種尖銳、鋒利的樣子,這一表現手法直接刺破了當時荒誕、搖搖欲墜的社會。
三、貝克曼繪畫風格的影響
首先是貝克曼在國外的藝術影響,貝克曼自1906年加入德國分離派并獲得獎項開始,就在歐洲的藝術圈內引起反響,隨著他繪畫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生活體驗的不斷增加,他又參與了新客觀運動,在整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貝克曼的作品廣受好評,幾乎一直出現在歐洲各大博物館之中,此外,貝克曼在法蘭克福的施特德爾藝術學院任教期間也有很大一批藝術家受過他的指導,他的許多日記和藝術作品直到今天還在繼續被進行重新整理、展覽。此外,貝克曼晚年在美國留下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由于長期受到政治迫害貝克曼晚年決定定居美國以保證充分的創作自由,1947年,貝克曼在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藝術學院擔任教授。根據美國藝術家伯納德·切特的回憶錄中寫到的1948年3月13日貝克曼在學校美術館發布《寫給女性藝術家的信》的演講并且在演講完畢之后去到切特的教室對切特及其同學的作品進行點評,這對切特之后的藝術道路影響深遠。直到今天,波士頓美術館的展廳中,還陳列著許多幅貝克曼的作品和節選自《寫給女性藝術家的信》里的文字標簽,也特別為貝克曼和他的兩位學生海曼布魯姆和杰克萊文提供了一個展廳集中展示他們的作品,這足以彰顯貝克曼對波士頓表現主義藝術發展的影響。
二是影響了中國畫家曾梵志。曾梵志的大學畢業作品《協和醫院》三聯畫可以看作是他對馬克斯·貝克曼三聯畫的一種致敬,由于納粹政府的迫害貝克曼不得不流亡他鄉,在此之際,他創作了三聯畫《啟程》。貝克曼創作生涯末期的三聯畫是他一生的寫照,也是其象征手法的巔峰力作。曾梵志在描繪生命的痛苦方面也是受到貝克曼的影響采取了十分客觀的描繪手段,大膽的揭露沒有絲毫的避諱。在畫面的故事性方面,曾梵志利用三張組畫的串聯將醫院中發生的從掛號到手術再到住院比喻成整個人生的一種輪回更加充分發揮了醫院的象征意義,這些手法均可以在貝克曼流亡生涯中的三聯畫作品上看出共同點。
馬克斯·貝克曼的繪畫在結合當時德國表現主義繪畫的技法上更進一步加入隱喻性質的寓言故事和自己獨到的象征性繪畫手法,通過精心安排的畫面組合、色彩以及線條這些畫面自身元素以具象表現的繪畫形式抒發了自己了內心的真情實感并且達到了諷刺、揭露社會殘酷現實的目的。特別是畫人物方面將當時社會麻木、焦慮的心理狀態巧妙的利用象征手法呈現在了畫布上,極大突破了具象表現類繪畫的創作手法影響了許多之后國內外的藝術家如中國畫家曾梵志(1964-)《面具系列》和《協和醫院》系列組畫,這不僅豐富了現當代藝術家的繪畫技巧而且對進一步深入探索具象表現的繪畫語言方面有著很大的幫助與啟發。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 任海丁 著 《貝克曼》合肥 安徽美術出版社 2011.3.1
[2] 隋丞《馬克斯·貝克曼》.美術大觀,1998
[3]辜亞蘭 主編《外國藝術從書-馬克思·貝克曼》湖北 湖北美術出版社 2001.12
[4] 段曉剛 主編 《大師的手稿-馬克思·貝克曼》河北 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3.5.1
[5] 【德】沃爾夫-迪特爾·杜貝 著 張言夢 譯 《表現主義藝術家》 三聯書店出版社 2005.1
英文文獻
[7]《Max Beckman&America》publishinghouse Hatje Cantz2011
作者簡介:
王志賢(1997.-),性別男,民族漢,職稱學生,籍貫:上海,碩士在讀學歷,油畫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