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名楊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無疑為財務分析者高效獲取和處理財務數據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但是與此同時,也對我們財務人員提出了新挑戰,為高校財務分析課程教學提出新要求。本文探討大數據背景下財務分析工作的轉型,以及目前高校財務分析課程教學現狀,建議在財務分析課程中將傳統的財務分析模式與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相融合,培養具有較強財務分析實踐能力的人才。
關鍵詞:大數據;財務分析;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湖南女子學院校級課程教學模式綜合改革項目“財務分析”(項目編號:湘女院通字[2017]106號)、湖南省 2018 年省教改課題“基于SPOC的會計類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與應用”(項目編號:湘教通[2018]436號)。
一、大數據背景下財務分析工作的轉型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財務信息煥發出勃勃生機,海量的財務數據轉變了傳統邏輯思維,財務分析數據從傳統的財務報表轉換成了海量財務和非財務數據;這些數據之間的關系也由過去的因果關系,轉變為海量數據的復雜關系。與此同時,云計算、互聯網等廣泛的使用,也對財務分析工作提出新的挑戰。財務分析工作不再是緊緊圍繞財務報表來進行數據的分析處理,財務分析的數據范圍拓展到大量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與此同時,財務工作者工作的精髓轉變為在海量信息中獲取數據、挖掘和清洗數據、分析和探尋數據信息中所蘊含的商業價值。與此同時,企業財務分析者工作重心呈現出由數據管理向數據應用的轉換,財務人員應當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注重技術能力的培養力度,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質,充分挖掘數據價值,為企業決策提供支持。
二、財務分析學課程的現狀分析
(一)教材偏重傳統財務分析方法
筆者研究目前的財務分析教材,包括本校使用的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財務分析學》教材(張先治、陳友邦等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財務報表分析》(張新民、錢愛民編著)、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財務報表分析》(王華編著),他們的框架結構、側重點雖有所不同,但內容基本包括財務分析的方法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運用這些方法進行財務報表、企業營運、償債、盈利、發展能力進行分析評價。然而,在大數據時代,財務數據量大、種類多,要從海量信息網中迅速找到有用的數據信息,這些傳統的財務分析方法顯然不能完全滿足新時代的要求,學生在掌握傳統財務分析方法的同時,還要學習如何利用數據挖掘、數據分析以及數據倉庫技術,快速將信息轉變為知識,為企業決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目前,部分高校財務分析課程基本采用“講授+案例”的模式,由老師講授財務分析方法和理論,再結合案例進行分析。雖然在授課中也會穿插案例,要求學生思考分析。但是,該案例資料基本停留在書本數據,而學生無法自行獲取公司信息,了解相關經濟背景,最終就會導致學生在分析時忽略了企業所處行業以及當時的經濟環境,挫敗學生學習積極性。所以,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的財務分析始終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一旦進入社會,海量的財務數據迎面而來,該如何獲取有用的財務數據和非財務數據,如何進行數據的篩選和處理等,這些實戰技能學生都未曾掌握。
(三)教師大數據知識儲存量相對不足
大數據作為云計算、互聯網之后IT行業又一大顛覆性的技術革命,融合了大量的互聯網技術,大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要求具有較高的IT專業知識。而教授財務分析課程的教師大多數畢業于財務管理、會計等管理類專業,其自身掌握的計算機領域知識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考核方式落后
部分高校財務分析課程考核仍然采用“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方式,其中,平時成績一般占30%,以出勤率和平時作業作為平時成績考核的主要依據。期末成績則通過閉卷考試考核,試卷主要考核傳統財務分析方法的掌握情況,如:財務指標的計算、財務基本概念的掌握等,未對學生數據獲取、數據挖掘建模分析等能力的運用情況進行考核,利用難以綜合評價學生的財務分析課程學習成效。
三、大數據背景下財務分析課程的改革
(一)注重學生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養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數據信息的使用與分析帶來根本性的變革。對于財務分析這一領域,財務分析者需要掌握電子信息技術,從海量的數據資源中搜集并篩選與自己的分析企業和分析目的相關性較強的資料信息,借助大數據的“洞察力”發現海量數據背后的關聯,為企業財務戰略的發展提供前瞻性指導意見。大數據時代下財務分析人員,需要具備原始數據收集能力、數據篩選和清洗能力、挖掘建模分析能力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利用大數據做好財務分析,從繁復的信息中找到能夠幫助我們進行財務分析和決策的數據。因此,財務分析課程教師除了教授教材上傳統的財務分析方法以外,也要進行課程拓展,教授學生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利用互聯網、云技術,進行原始數據收集、數據篩選和清洗、挖掘建模分析等。如:利用上海證券交易所、同花順、東方財富等網站了解所需分析公司概況,利用蘿卜投研、choice數據等APP獲取一些行業容量、前景等信息,利用excel等工具進行數據的整理、回歸分析等。
(二)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研究的模式
在大數據時代,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廣泛獲取上市公司信息,這為學生自主學習研究的實行帶來了便利。教師可以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法,通過下任務的形式,把企業基本情況傳遞給學生,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搜集企業相關新聞、行業對比數據、企業財務報告等信息。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巨潮資訊網、同花順等財經網站不僅提供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信息,還提供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學生在搜集資料的同時還能夠進行課前的準備分析,對課堂內容也會更加有興趣。如此,學生將從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轉變為自主學習研究的模式。
(三)錄制微課,提高課堂效率
目前,高校財務分析課程設置基本為36/48課時,如果要講授全部的財務分析基本方法和案例,那么留給教師傳授大數據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和清洗、數據挖掘建模等知識的課時量就很少了,更別說給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操作。而財務分析類課程,學生未充分實踐就很難達到教學目的。因此,可以將一些基礎的財務分析理論和方法拆分成10分鐘左右的小知識點,用微課形式錄制下來,學生可以在利用課外時間學習這些知識,從而留下更多的時間進行翻轉課堂,提高課堂效率。如:要求學生用微課以及課堂所學的理論、方法選擇某一公司進行討論、分析,這樣更能提高學生獲取公司數據以及進行數據整理分析的實踐能力。
(四)培養應用型教師團隊
大數據時代到來,要求財務分析教師團隊不僅要掌握財務分析知識,還應該熟悉大數據相關知識,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一方面,教師應該從思想上重視自身大數據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積極參與財務分析有關的大數據信息應用技術培訓,努力提升自身的大數據技術能力。二是教師可以通過“實崗鍛煉”,到先進企業去參加實踐活動,在幫助企業建設大數據系統的同時,也能在優秀團隊實踐中增強教師的能力,提升教授學生的水平。
(五)拓展考核內容,注重數據收集、整理、分析能力的考核
財務分析課程的考核不僅要考核學生對財務分析的基本理論和傳統分析方法的掌握情況,更要考核學生運用所學財務分析學、財務會計、財政學、統計學等相關專業知識,結合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條件的變化,收集企業相關財務資料和非財務資料,進行數據的整理分析,完成分析報告,提出相關建議的能力。具體來說,高校財務分析課程考核采取“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方式,財務分析課程的考核可加大平時成績所占比重,如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各占50%,在考核中注重分析能力的考核。平時成績的考核除了作業以外,還可采取課堂案例討論、財務分析匯報、利用學習通等學習平臺線上討論、隨堂小測驗等形式;期末考核除了閉卷考試,也可采取撰寫公司的財務分析報告,這樣可以檢驗學生大數據的實際分析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電子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財
參考文獻:
[1]夏菁,周婉怡.大數據背景下會計人才的全新培養模式的思考[J].財會月刊,2018 (01).
[2]張紅英,王翠森.大數據時代財務分析領域機遇與挑戰[J].財會通訊,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