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的學堂,而實現的路徑就是思維訓練。學生主動地隨著文章的思路去讀,閱讀中收集語言材料和思維材料作為表達上的必要準備;充分調動已有的思想、知識、語言,對文章進行分析、綜合和評價,力求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獲得感受,理解見解,轉化表達,在思維訓練的過程中實現語文教學。
[關鍵詞] 思維訓練;語文教學;《旅鼠之謎》
公開課是展示教師課堂教學成果的平臺。不少公開課,總不由自主地考慮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如何體現個人特色,反而忽略了對教學主體——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近期,筆者在一項教學研討活動中教學《旅鼠之謎》公開課,經歷幾番修改,聆聽專家建議,通過前生后世三種教學設計,領悟到語文教學應該指向學生的思維訓練。
前生,老師的講堂
本次教學研討的主題是區課題“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文本閱讀范式及優化路徑實踐研究”。《旅鼠之謎》所在單元都是科學文藝作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閱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由此,一稿設計教學目標有二:①整體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②了解科學文藝作品科學性與文學性相結合的特點。
試講時,首先依據設計目標,引導學生了解本單元主題“關注自然,保護自然”,明確單元要求“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特點、樹立環保意識”,重點指導“科學文藝作品”的特點:兼有科學性和文藝性[1]。其次,在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重點交流討論“科學文藝作品的科學性和文藝性分別體現在哪里”。為實現體會文章寫作特點這一教學重點,教學中運用公式套路,設計了學習表格:科學性從科學知識、科學的說明方法(方法+效果+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準確的說明語言(修飾限制性詞語體現出語言的科學準確性)三個角度解讀;文藝性從修辭手法的運用(方法+效果+內容)、表達方式的處理、情感態度的表達三個角度解讀。最后,分別針對科學性、文藝性列出一個句子,并分析其方法作用,完成當堂反饋練習。
從這一教學過程能夠看出,學生在教師公式化的閱讀指導下,將文本完全肢解了,體現不出思維上的訓練,而這樣的語文教學,只是教師填鴨式教和學生輸出式學的變形。理想的課堂,學生通過閱讀來吸收知識、學習語言,思想更具體、更充實。閱讀中學生收集到的語言材料和思維材料應作為表達上的必要準備[2],如此,指向思維訓練的語文教學才能發揮學科育人的最大效用。
今世,學生的講堂
試講后,根據教研員周正梅老師、特級教師薛城老師對教學方案的修改意見,對課題進行了再研讀,形成二稿。分析發現,研討活動的課題有三個關鍵詞:“文本閱讀”,即課文的閱讀、教師的閱讀、學生的閱讀;“范式”,就不同題材文章及不同類型文學作品閱讀的合宜、規范的基本模式;“優化路徑”,教學策略行為應是合理的引導。因此,我對教學設計做了調整,調整后的教學目標為:①在理解課文豐富內涵的基礎上,樹立環保意識;②體會本文“形象地說明”的寫作特點。同時,一般的科學文藝作品是用文學方法生動形象地介紹科學知識,具體到本課“旅鼠的奧秘”,要把握其蘊含的科學知識其實是較容易的,學生閱讀的難點在于對其文藝性的體會,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加以引導。于是,將教學重點調整為“科學文藝作品如何用文學創作的方法來表達科學知識”。
課堂上,首先用單元提示開篇,明確科學文藝作品的特點;然后用維基百科中一段關于旅鼠的說明導入,讓學生和課文作比較,梳理課文內容,并在對照中體會到平實說明和文藝性說明的差異;最后,通過交流討論,從語言文字入手來解讀文本,讓學生體會本文“形象地說明”的寫作特點。如以下一段課堂實錄:
師:文章運用了哪些藝術性的創作方式?
生:第11段,“你看看那,從三月份的2只到八月底九月初就變成16 470 087只……”時間非常短,基數非常小,通過列數字的方式說明繁殖速度快。
師:同學們知道這些數據有哪些用處嗎?(教師讀段落)文中有好多數字,數字累計得非常多。列數字只是為了說明繁殖速度快嗎?為什么不直接從一對跳到16 470 087只?
生:作者在用具體、細致的數據累積來說明繁殖過程,說明繁殖多。而且,句子多是長句,在讀的過程中就更能感受到累積過程。
師:還有沒有小組來發表意見?
生:我們組找到第101頁第16段上面的兩行。“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敢死隊差不多……”這是一個比喻句,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旅鼠不顧一切吸引天敵來吞噬他們,以此來減少數量。
師:如果不用比喻句,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比喻句能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師:對了。這句話后面有一句:“說到這里,他哈哈大笑起來。”他為什么哈哈大笑呢?
生:因為在他看來,旅鼠的自殺行為是荒唐可笑的。
師:那旅鼠的行為可笑嗎?
生:這句話應該是對人類的一種警示。
……
師:相比于維基百科的平實文字,我們其實更樂于閱讀課本,因為它的文字在藝術性的創作方式下更加生動形象,這也就是科學文藝作品的魅力所在。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在體驗語言、運用語言、掌握語言的過程中完成對文本的閱讀。在對比百科解讀和課文表達后,學生自主選擇的愿意閱讀的文本樣式就是科學文藝作品。通過課堂上學生的交流體會,學生主動地從布局謀篇、語言運用、情感態度等角度去理解本文形象化說明的特點,而不是試講時的填表分析。隨著文章的思路去讀,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思想、知識、語言,對文章進行分析、綜合和評價,力求有所發現,有所創造。[3]
后世,學生的學堂
課后,有教師如此評價:“我們平時講這篇課文時,多以體會文本的說明性為主,文藝性很少兼及。這節課教師只圍繞‘文藝性的點去教,雖不面面俱到,但從學生平時欠缺的點——語言賞析入手,能體現語文味,強化了語文課的語文特性,對學生習作語言的生動性有指導意義。”南京師范大學黃偉教授指出:“《旅鼠之謎》是一篇科學文藝類作品,在文藝性說明方面下功夫是正確的,課上得實在。通過對比,以巧妙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理解文藝性說明文到底怎樣。我們的語文課,除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還要明白從哪個地方指導訓練學生,把知識轉化成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旅鼠之謎》內容好懂,難在轉化,轉化故事性表達、文藝性表達、設疑性表達、設包袱表達,在這方面要多做工作,尤其是在具體訓練學生的思維思考能力方面要多關注。”
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學生的學堂。要通過一堂課讓學生有所得,不僅是知識,還是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而實現的路徑就是思維訓練。聽說讀寫,寫最能體現學生個體成果的理性認識。學生能照著課文的樣子實現文藝性的表達,就是思維訓練的實操結果。
[參考文獻]
[1]劉增利.教材知識詳解[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2]張曉梅,張英宏.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戴建達.新課程背景下論語文閱讀教學理念的轉變[J].教育教學論壇,2011(9).
包新顏? ?江蘇省南京市第五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