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霞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社會對于高素質美術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大,“填鴨”式教學已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的發展需要,高校美術教學亟需創新。互動式教學的出現,縮短了師生距離,讓教師與學生能在課堂上平等交流,為美術教學帶來了新的可能。在進行美術教學時,加強課堂互動,能有效提高美術課堂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將對“互動模式”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互動模式;高校美術教學;應用策略
引言
“莫把丹青等閑看,無聲詩里頌千秋”,美術可以將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凝聚于紙筆之中。美術對于大學生提升自我修養而言十分重要。學習美術能厚實學生文化底蘊,提升學生文學修養,陶冶學生情操。當下,隨著人民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審美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基礎的審美,社會對美術人才的要求也越發嚴格。在此背景下,高校應該順應時代潮流,革新美術教學策略。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應該加強互動教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互動式美術教學,于教師而言,可通過課堂互動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學生對本節課堂內容的掌握情況,進而對教學安排作出合理調整;于學生而言,適當的課堂互動能使課堂不再枯燥乏味,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一、高校美術教學課堂互動現狀
當前,許多高校在進行美術教學時,依舊是采用的“灌溉”式教學。教師在臺上口若懸河,學生在臺下低頭不語,課堂死氣沉沉。在當前的美術教學中,課堂互動十分缺乏,教師很少主動地去關心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也很少向老師詢問問題,教師對學生毫不了解,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課堂互動的缺失,使美術課堂十分沉悶,令學生興致缺缺。除此之外,互動的貧乏,極大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課堂地位,令課堂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降低了高校美術課堂的有效性。
二、“互動模式”的教學意義與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與教師相互配合完成教學,是“互動模式”教學的核心。“互動模式”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的橋梁。師生互動能減輕師生間的距離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賦予學生“不恥下問”的勇氣;生生互動,能使學生“耳聽八方”,集“百家之長”,能有效提高學生感知能力,發散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除此之外,人的精力有限,大部分學生無法以飽滿的精神狀態上完一整堂美術課,適時的課堂互動,能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深化學生對美術知識的印象,促進高素質美術人才的養成。
三、“互動模式”美術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
(一)積極備課,為開展課堂互動奠定基礎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想要互動式美術教學能夠順利開展,教師需要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首先,教師課前要對全班學生的個性特點、 知識基礎和基本能力進行全面分析、總結【1】,并以此作為出發點,設計出符合大多數學生當下學習情況的教學方案;其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一份圖文并茂的課件,將抽象化藝術具體化,抓住學生眼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后,教師需要在腦海中對課堂進行預演,對整體的課堂走向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條理,才能靈活引導學生進行課堂互動。完善的課前準備是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的一劑強心劑,只有做好課前準備,教師才能針對不同現狀作出不同調整,確保課堂互動的順利進行,提高課堂互動的有效性,提高高校美術課堂質量。
(二)掌握方法,合理開展課堂互動
為確保互動式美術教學能夠順利進行,在美術教學時,教師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以學生作為教學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因此,在實際的課堂互動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互動話題與互動方式,可以有意識地將互動課題與學生的興趣愛好、家庭情況相結合。同時,開展課堂互動時還需注意互動的時機,不同時間節點上的互動,對課堂的調節作用大不相同,在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學習興致不高時進行課堂互動,能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重新投入學習;在教學疑難雜點時進行課堂互動,能幫助學生理解美術知識,加深印象。除此之外,互動教學的目標是加強師生間、學生間的思維與情感互動【2】,課堂互動不應該局限于單純的問題分析、討論。所以,教師提出的互動問題應該有深度、有廣度。無深度的互動無法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無廣度的互動會降低學生互動熱情。具體而言,刻板的課堂抽問,過于注重形式化,不僅無法提高學生美術知識涵養,還會加大學生對教師的恐懼感,給學生造成課堂壓力,引發學生的厭學情緒;無廣度的生生互動討論,無法細致照顧每個學生,會使許多參與程度低的學生喪失互動熱情,使互動范圍越來越小,從而降低整個班級的互動積極性。合理開展互動,能訓練學生思維,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課后拓展,使課堂互動方式多樣化
美術教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教育與審美兩個方面。因而,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既需要傳授學生美術知識、美術技巧,又需要注重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所以,美術教學只靠課堂教學遠遠不夠,課堂、課后兩手抓,才能使美術素養滲透學生生活。在完成課堂教學之后,教師應組織班級進行作品評價,讓學生進行自評、互評,鼓勵創作者分享自己的創作思路,引導評判者講出每個作品中打動他的地方。在學生自評、互評結束之后,教師還需結合學生的綜合表現,對其進行評價,對優秀者加以肯定,對落后者加以鼓勵。除此之外,教師應當充分打破教材與課堂的限制【3】,引導學生接觸不同類型的美術,如:帶領學生參觀畫展,感受藝術熏陶;鼓勵學生學習雕塑,鍛煉動手能力;通讀鑒賞文學,提高審美能力……多樣化的課后互動,能綜合提高學生的美術修養,為學生成為高素質美術人才奠定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想要將課堂互動與美術教學完美融合,首先,需要教師需要積極備課,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其次,需要實時保持課堂中互動的活躍度與互動的有效性;最后,需要將互動延續到作品展示中,拓展到課外實踐里。基于“互動模式”構建高校自己的美術教學體系,能使師生相處更為自在,構建和諧的教學環境。重視學生參與度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互動式教學,未來可期。
參考文獻:
[1]蔡細細.生活化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7(8):229-230
[2]于娜.高校美術課程中的互動教學法探究[J].現代交際,2019(20):190-191
[3]楊巍.高校美術教學中師生互動模式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7(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