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
(廣東省中山市東區松苑中學 廣東中山 528400)
教育扶貧先扶教師。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的深入實施,教師的收入越來越得到保障,近幾年不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志向的大學畢業生加入了振興鄉村教師教育行列。2020年,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昭通市教育體育局聯合頒發的[2020]61號文件,提出東部學校與西部學校要加強牽手工程,努力為昭通市基礎教育創造“再造血”功能。在20年8月31號到9月30號期間,筆者有幸在城關中學參與一個月的支教活動。了解到無論是城關中學,還是整個綏江縣中小學,甚至是西部貧困地區,在青年教師成長的培養中,學校存在定位不清,方法不妥,資源不足,無法做到精準培養等一系列問題。有效促進西部貧困地區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成長,是教育扶貧的重要研究課題。下面筆者將以筆者培養馬老師的成長經歷為例,從3個方面給出一些建議[1]。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經說過:“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專業閱讀史。如果說最好的投資是投資大腦的話,對教師而言,投資大腦最根本的途徑就是進行合宜的專業閱讀。”經過一個月的深入調研,筆者發現,馬老師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好閱讀,求上進。在教學中,會有意識地關注學生,努力改變教學一言堂的現象。但在課堂教學中,又會因為學生課堂錯誤的回答,而感覺到失望和自責。如在筆者和馬老師共同設計的“有理數的加法2”的基礎上,馬老師給全體數學科組老師開展了這堂課。之后馬老師提出以下3點問題的反思:只顧知識的難易,沒有充分考慮學生;想加入個人思想反而弄巧成拙;面對學生的困難不知如何引導。不難看出,馬老師意識到自身專業教學理論薄弱,信心不足等問題。通過閱讀推薦數學專業閱讀書籍《從“備學生”轉向“研究學生”》馬老師了解到,數學教育者要從學生發展的視角去認識數學知識及其價值,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是主觀能動且富有數學智慧的人,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課堂調整等。馬老師感觸頗深地對筆者說道:“書是昨天晚上到的,今天早上起床讀了一個小時,回想自己的教學,內心充滿罪惡感,但這本書給了我堅實的理論支撐,不僅讓我找到了教學的方向,還給了我教學的勇氣[2]。”
學科組是中小學普遍存在的教學研究基層組織,不僅肩負學科建設、教學研究的責任,也承擔著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責任,是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搖籃。顯然,一名剛入職的青年教師,專業知識不夠豐富,課堂駕馭能力有待提高,關注學生和注重知識之間聯系的能力有所欠缺。尤其對西部貧困地區城關中學的青年教師(如馬老師)而言,這些現象表現得更加明顯。雖然城關中學在年輕教師的指導方面,在理論上高度重視,但存在定位不清,方法不妥,資源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如學校采用了班主任選任課老師這個策略,激發了教師的積極向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學科組的教研價值。存在備課組形同虛設,科組開展教研活動次數較少的現狀。其實背后的疑問是,學科組教研能研什么,學科組教研能為青年教師成長提供搖籃嗎?在筆者面向綏江縣骨干教師開展的“學科組教研促教改”講座中,從研究教學目標,研究課堂學生表現,研究教學中的教師角色,研究課堂建議和以松苑中學的學科組制度保障為范例等5方面進行分享。這次講座不僅回答了學科組教研研什么,還可以精準地找到對青年教師培養的抓手。學科組的教研,可以借助全科組教師的經驗智慧,切實地為青年教師把脈指導,是青年教師成長的搖籃。正如在數學學科組教研活動中,科組教師就馬老師的“有理數的加法2”教學,給出如下建議:教學目標6點太多,不容易聚焦,3-4點就足夠;在課堂中,沒有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和討論的時間,剛說開始討論馬上就結束,學生還沒有思考好,就馬上講;教師在課堂中,沒有充分發揮組織者和引導者的功能,設計的問題沒有體現出不同學生的需求等一些問題。每一次的教研都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馬老師在后來開展“HPM視角下的有理數乘法”的公開課中,有了明顯的效果。學生動起來了,老師輕松了,整個課堂變得有效了。
為了促進城關中學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城關中學創新地采取異地“師徒結對”的方式。為了讓“師徒結對”更加有效,師徒要多相互聽課,共同設計課題,師傅對青年教師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要帶領徒弟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徒弟要多閱讀專業書籍,明確自己的問題所在,多用師傅建議的理念進行課堂實踐,多寫聽課所得和教學反思,在設計、聽課、上課、反思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并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作為馬老師的師傅,筆者在支教的一個月中,通過聽課,指出徒弟在學科知識、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方面的不足,同時也提醒徒弟不僅要關注知識,而且要關注知識背后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師徒兩人重點就“有理數的加法2”“HPM視角下的有理數乘法”進行課題設計,尤其在問題的提問和何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時給以重點指導,師傅并客觀記錄徒弟的課堂表現和聽課所思。徒弟馬老師大量聽取師傅的常態課和公開課。為了上好一堂實踐課,徒弟前前后后花了5-6個小時,通過對比師徒兩人的課堂設計,徒弟馬老師發現了課堂“設計思維”的背后數學教材的處理和課堂教學應關注的地方;通過采用同課異構的方式,徒弟感悟到學情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會左右課堂教學效率的事實;通過課堂反思和閱讀師傅的課堂建議,徒弟領悟到了課堂教學的關注點和提高點。在短短的一個月中,師徒兩人充分發揮了跨區域“師徒結對”的功效,為青年教師成長掌舵護航[3]。
通過松苑中學幫扶城關中學青年教師成長的模式,不難發現,這種模式有助于西部貧困地區青年教師的專業快速成長,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