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得時
(甘肅省蘭州市第四十九中學 甘肅蘭州 730070)
思維源自問題,對于初中的數學教育來說,數學探索本身就是對思維的訓練,提問則恰是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因子。若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巧妙地設計問題,則能夠刺激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因此,在初中的教學中,數學教師就要立足教材,多方面搜集、組織材料,設計恰當的提問,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究知識、克服困難、尋找答案,建構數學認知,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自學·議論·引導”模式作為一套先進成熟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具有顯著的作用。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下,教師設計問題時則更要關注問題設計的基礎性。首先,教師必須明確設計數學問題的目的,設計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沿著思路探尋問題的本質,找準思維的回歸點;其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基礎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對知識反復咀嚼,在自學、議論等環節深度地體會相關的數學知識與方法,使學生能夠牢固地掌握數學概念及定義。
例如,在教學“絕對值”這節課的知識時,對于絕對值概念及性質等知識的教學,教師可以采用基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探究,如+5 的絕對值是多少?+0.5 的絕對值是多少?綜合以上的問題,讓學生談談想法,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小組議論的過程中,就會形成結論:正數的絕對值等于其本身。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繼續追問學生“只有正數的絕對值才等于本身嗎”,引導學生對自己探究出來的結論進行反思,使學生意識到0 的絕對值也等于本身。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很多這樣基礎性的概念,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設計基礎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掌握與鞏固所學知識。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所接觸的問題大多數是封閉性的問題,相關問題的條件與所求都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考的方式與解題思路都較為單一,能夠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快速地理清解題思路,探索出問題的答案。但是生活實際中的問題往往以開放性問題居多,表面的條件一般是多余的,必備的條件則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究,僅管學生使用的解體方法各異,但是最終答案是一致的。由此可見,開放性的問題能夠更好地還原數學知識的本來面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因此,初中的數學教師就要意識到開放性問題的重要性,在應用“自學·議論·引導”模式建構初中數學課堂時,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并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合作、交流,能夠創造性地思考問題。
生活實踐作為知識的來源,初中的數學教師則要對生活的素材進行搜集、整理,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開放性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的知識時,筆者為學生介紹了勾股定理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當學生在基本掌握勾股定理知識時,為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木匠在做木活時,需要使用大塊的板材定直角,你能幫助他完成這項任務嗎?并簡述你的理由”。由于這種生活化的問題本身就具有開放性,能夠將數學知識形象化,幫助學生掌握知識之間的關聯,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
在初中數學的實際教學中,有一些知識難度較大,簡單的提問很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此時教師可以將知識點設計出由淺到深的層次性問題,幫助學生提供同一條探究知識的路徑,引導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構思問題,利用問題的形式將知識的重難點進行串聯,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分析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體驗和感悟,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識時,學生對于不等式的關系及性質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可以設計出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掌握知識。首先,筆者提問學生:“生活中有哪些不等關系的例子”,讓學生例舉生活中不等關系的例子,如比身高、天平;然后,筆者提問學生:“如何用數學式子表示不等關系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等周長圓和正方形進行面積比較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不大于”“不小于”的含義。
簡而言之,巧妙地設計問題,能夠使學生的自學與議論更有效果,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獲得深刻的感悟體驗。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應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活動時,則要重視問題設計的實用性,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設計出具有針對性、引導性的問題。教師還要依據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問題,對待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學生思維遇到障礙時,教師要予以及時的指點,實現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數學能力,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效率的目的。
參開文獻:
[1]陸永霞.巧妙設計問題,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效率——“自學·議論·引導”模式下的問題設計策略分析[J].數學教學通訊,2019(20):47-48.
[2]孫志剛.李庾南與“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流派[J].甘肅教育,2019(4):19.
[3]李庾南.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