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陽
(江蘇省昆山市巴城中心小學校 江蘇昆山 215300)
近年來我國一直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工作,希望通過實質性的改革,達到素質化教育的目的。目前,我國的美術教育工作也在適應社會時代的背景下,逐步走向多元化、時效性、科學化。因此,教師應在小學的美術課堂上,加強對教學工作的研究,掌握美術學科的特點,并結合小學生自身的發展特點,制定不同的教育發展理念,讓美術學科在追逐興趣,發展個性的素質化要求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現在我國小學美術發行的教材是人教版,它的編排及內容呈現形式更為科學,以小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作為考量,按照造型、設計、欣賞、探索等模塊進行了分類,在每一個模塊的內容中,都將生活化的內容有機地滲透到了其中,讓小學生從日常生活物品入手,通過熟悉的事物挖掘、發現生活中的美術哲學,這種教學方式更能讓學生接受,并能很好的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及發散性思維。
新課改下的美術教學與傳統美術教學方式相比,它不僅重視知識和能力的學習,還注重學生情感、美學的價值觀養成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對小學生進行美學藝術熏陶的同時,更加注重的是對學生操作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對其綜合素質的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將這方面的內容重點列入美術教學的目標中來。
小學美術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觀察美、感受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利用課堂的教材及補充的信息,并結合現代化的多種教育輔助工具及手段,引領學生走進美學的海洋,并領悟到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優秀美術作品,在生活中利用自己的美學知識去發掘藝術美學,提高鑒賞能力,并學著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構建我們的生活美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性為導向,會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提升,從而提高美術教學的質量。在教學中,應當遵循美學的審美規律,鼓勵學生多多參與,開展自己的想象空間。比如在美術教學的陶藝課中,學生自己參與動手制作,通過在學中玩、玩中學,建立自己的興趣、熱情,既開拓了思維,鍛煉了手腦,又提高了審美能力及美學的塑造能力。
通過打造課堂的生活化氣息,讓美術課堂與生活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又從生活中發現美學的意義,是實現美術教學親和力的有效途徑,讓課堂富有生活氣息,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加深他們的理解與領悟。現在的小學美術教材中,就融入了較多的生活化的內容,編排比較合理,作為美術老師,應在現有的教學中還要適當地對內容進行補充,通過借助現代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將內容與圖片或影像等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更能增強學生的親切感,對他們的學習興趣的培養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小學是好奇心、求知欲很強的一個關鍵時期,在美術學習中不僅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還具有極強的參與欲望及動手能力,因此,老師應順應小學生的綜合發展需求,為他們打造適合他們這個發展階段的學習方式及平臺,采取互動的形式進行教學。比如在分析國畫與油畫的課堂上,利用現代多媒體的教育工具,將一些優秀的國畫與油畫作品展示出來,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各自的特點及技巧形式,并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組為單位相互之間表達自己的看法,然后以代表的形式在課堂上分享給大家,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見解,活躍了課堂的氛圍,以這樣開放式的引導,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理解了各種創作手法技巧的靈活應用,對小學生綜合素質的鍛煉有了很大的提升。
音樂和繪畫是姐妹藝術,藝術是相通的,音樂具有很強的情緒感染作用,優美的音樂不僅能使學生將學習過程轉化為一個快樂的過程,還能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學習的熱情,增強他們的求知欲。在美術教學中,適當地引用一些音樂素材,通過視與聽的感官結合,增強學生的感官體會,使其主動在腦海中用線條逐步勾勒出一幀幀優美的畫面,更強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歡快、輕松的情境中,提高了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在新課改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強調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小學生的美術教學中亦是如此,它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發揚并彰顯自己的個性。因此,老師應對小學美術課堂的模式進行積極的探索,并根據小學生自身發展階段的特點,制訂最合適的教學課件,同時,也要打造輕松、歡快的課堂氣氛,保持學生的思維活躍性,才能保證他們的藝術思維、審美創作能力得以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