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娟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河南 450046)
自1998年教育部把計量經濟學列入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計量經濟學課程在經濟學科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應用的不斷發展,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成為現實需求,而計量經濟學作為培養學生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的核心課程[1],為滿足新的歷史時期培養學生大數據視野提供了一定基礎。
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創始人弗里希(1926)將其定義為經濟理論、統計學和數學的三者結合。其課程特點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注重數理基礎。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大綱中,先修課程有高等數學和統計學等基礎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比如初級計量經濟學的核心分析方法—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如果沒有學過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統計學的相關知識就無法理解其原理;在建模過程中涉及到統計檢驗部分,如果沒有學過統計學的相關知識,就無法構造統計量對模型進行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檢驗等等。
第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在教學過程中,先由教師講授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運用計量軟件進行參數估計,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理論教學是運用計量軟件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理解軟件運行結果,讀懂數據之間鉤稽關系的前提,如果不講理論只講軟件,學生無法理解軟件輸出的結果;另一方面如果只講理論不講計量軟件的運用,將理論束之高閣,不運用于實際操作,將大大降低該課程的實用性。
先修課程和計量經濟學在開設在同一學期。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經濟理論、數學和統計學的交叉學科,在講授之前應完成上述相關先修課程的學習,但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的開設在同一學期,且統計學相關內容如構造統計量、假設檢驗以及回歸方法的教學進度落后于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進度。上述安排給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帶來了兩難問題,一方面如果計量經濟學不講授上述內容,學生就無法理解計量經濟學的統計檢驗原理,而這些內容原本是統計學的內容,這樣一來會造成不同學科相同內容的重復講解;另一方面擠占了計量經濟學有限的課時,目前,我校的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與國內絕大多數同類高校一樣,教學計劃為一學期,即理論與實驗教學的課堂教學時間共計48學時(重點高校一般是64-72學時),這樣的課時設置必然難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3]。
現有案例教學的案例基本上來源于授課教材。教學案例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數據陳舊。以張曉峒主編的《計量經濟學基礎(第4版)》第2章例2.2為例,數據的觀測值期間為1979年-1992年,數據嚴重老化,很少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第二,教材案例和學生專業不能精確匹配。目前筆者教學的專業主要是投資學專業的學生,現有教材案例大多數涉及到宏微觀經濟學的案例,和學生專業不能很好的銜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目前,計量經濟學的權威教材有李子奈編著的《計量經濟學》、伍德里奇編著的《計量經濟學導論》,很多人對選擇這兩本教材毫無疑問[5]。根據筆者所在院校學生的學科基礎背景,筆者采用了更加注重案例分析的張曉峒編著的《計量經濟學基礎》,雖然難度較流行教材稍微降低,但是筆者發現又難以滿足教學的需求,主要體現在:第一,筆者目前所在的學校學生數理基礎比較薄弱,尤其是在面對完全沒有高等數學背景的專升本學生時,教材中的推導與證明過程時顯得無從下手;第二,計量軟件的操作需要配套專門的教材。例如,在上機操作時,學生對數據的處理產生疑問的時候,現有教材無法提供答案,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書上雖然有例題,可是具體的軟件操作步驟卻一無所知,這時候軟件操作指導的書籍和教學視頻就顯得尤其重要。
在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前,應完成高等數學、線性代數以及概率論等課程的教學安排。此外考慮到上述課程是純理論的學習,在學習計量經濟時會有遺忘的現象,因此在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時,可以借鑒張磊(2016)的建議設置4學時的數學基礎課程[6]。數學基礎一般圍繞:概率論基礎、隨機變量及其概率分布、統計量及其概率分布、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具體體現在計量方法在經濟研究中的運用,而案例則是運用主要表現。但是運用案例教學過程中僅案例設計就需要大量時間和經費,主持案例討論對教師的知識和引領案例研討的經驗及技巧更是一大挑戰[4],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科研的積累,在科研中形成案例分析題庫,將案例融入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與科研的相互促進[2]。
根據本校辦學特色和需要,以學生的學習實際需求為基礎,遵循教育規律,有目的、分階段地進行編寫適合本學校實際的計量經濟學教材。